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应纳税所得和利润总额的关系

应纳税所得和利润总额的关系

来源:测品娱乐
第1种观点: 应纳税所得额不是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纳税人在一定期间所获得的所有应税收入减除在该纳税期间依法允许减除的各种支出后的余额,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税额的计税依据。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总额即企业在一定期间的利润总和。我国利润表的编制采用多步式,根据利润表利润总额的计算公式如下: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直接法: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等于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减去免税收入减去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间接法: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或减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的项目金额后,即为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加上纳税调整项目金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和税收规定不一致的应予以调整的金额;二是企业按税法规定准予扣除的税收金额。收入总额:企业的收入总额包括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具体有: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入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法律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2种观点: 利税总额是包括所得税的。利税总额是指企业的利润和税金总额,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各种税费。所得税是企业的主要税种之一,因此其在利税总额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利税总额的用途有以下几个方面:1、支付企业所应缴纳的各种税费,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2、支付企业的员工工资、福利和各种社会保险费用,确保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3、投资企业的发展,包括购买新的设备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等;4、支付企业的债务和利息,确保企业的财务稳定和良好信誉;5、支付企业的股东分红和利润分配,回报股东的投资;6、捐赠社会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综上所述,利税总额的用途是多方面的,涵盖了企业的各个方面,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企业所处的社会和环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农业税应纳税额按照法律、行规的规定核定。第三十条扣缴义务人依照法律、行规的规定履行代扣、代收税款的义务。对法律、行规没有规定负有代扣、代收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税务机关不得要求其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时,纳税人不得拒绝。纳税人拒绝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报告税务机关处理。税务机关按照规定付给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手续费。

第3种观点: 应纳税所得额不等于利润总额。1、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纳税人在一定期间所获得的所有应税收入减除在该纳税期间依法允许减除的各种支出后的余额,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税额的计税依据;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3、当期所得税(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当期适用税率;4、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5、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1、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2、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1)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2)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3)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4)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综上所述,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