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communisTrin.的新鲜根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本品性味甘寒,既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又能生津止渴、除烦,故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常配麦冬、天花粉等药;或以其鲜汁配麦冬汁、梨汁、荸荠汁、藕汁服,如五汁饮(《温病条辨》)。
2.胃热呕哕。本品能清胃热而止呕逆,可用鲜品配竹如茹、生姜等煎服,如芦根饮子(《备急千金要方》);也可单用煎浓汁频饮(《肘后备急方》)。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本品入肺经,善清透肺热,用治肺热咳嗽,常配黄芩、浙贝母、瓜蒌等药。若治风热咳嗽,可配桑叶、菊花、苦杏仁等药,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若治肺痈吐脓,则多配薏苡仁、冬瓜仁等,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4.热淋涩痛。本品功能清热利尿,可用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常配白茅根、车前子等。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鉴别用药】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略有侧重。药市中多无苇茎供应,可以芦根代之。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消渴客热。”
《玉楸药解》:“消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烦下食。”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本品所含碳水化合物中有木聚糖等多种具有免疫活性的多聚糖类化合物,并含有多聚醇、甜菜碱、薏苡素、游离脯氨基酸、天门冬酰胺及黄酮类化合物苜蓿素等。
药理作用:本品有解热、镇静、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及雌性激素样作用,对β-溶血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所含薏苡素对骨骼肌有抑制作用,苜蓿素对肠管有松弛作用。
临床研究:芦根可治疗肺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