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4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30

2024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30

来源:测品娱乐


  又一学期的日历已经翻过,短短的一学期,我组教师在新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又掀起了新一轮热潮,我们在学习中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体会着“减负增效”带给我们的种种变化和收获。

  (一)、子课题组研究现有状态:

  首先,研究有针对性:定研究专题、找研究问题、定研究任务,无论是研究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都让子课题组每一位老师的研究更具实效性。

  其次,打造出合作共同体:形成子课题组成员间的合作、备课组成员间的合作,每次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群策群力对同一节课进行简析、设计、上课、评析、反思、重建。从而提高了群体参予度,增强了研究实效性。从备课、上课到反思、重建,每一个过程都倾注入了每位老师的力量。对每一次教研活动的课,每一位老师都能站在自己学段的立场给予更多的理解、思考与建议,无论是听课时还是评课,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到目前为止,在研究过程中骨干教师都参与了“教材、学情分析初建研讨学习观摩反思重建”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并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整理出了案例分析和听课反思。研究过程中子课题组成员能主动思考,而且外出学习的实验教师自发把听课笔记及吴亚萍老师的点评重建整理出来与大家一起共享。

  本学期研究专题研究阶段骨干教师:探索性研究研究专题研究状态骨干教师4次“数概念与形概念”、由骨干教师逐步辐射至第二梯队2次“数量关系”2次“统计”教教师,正处于骨干教师的尝试研究学的目标确定和资源开发,尝试新阶段。这一专题的研究还处于模仿的教学内容的研究。非骨干教师20次“计算教学”、非骨干教师:推广性研究10次“数概念与形概念”的目标确定和资源开发,在检测成果的同时进一步锤炼基本功。阶段。从骨干教师的研究已辐射至非骨干教师也尝试重建了一些成型的课。对“数运算”的课型结构、资源处理、课堂推进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有幸的是这学期还迎来了上海新基础专家组、“新基础”基地学校实验教师们的的中期评估。研究形式:有同一单元的相关两课时内容研究,有同一内容的重建,有跟踪某几位实验教师,观察他们的成长过程等等。每次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有策划的。

  (二)分层推进,注重研究策略。

  1、分层要求,注重研究的实效。

  (1)注重多元的理论学习。

  骨干教师:文本资料学习。以自学与大组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认真学习《“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这本书,总体思路是在第三周之前(包括暑期培训),读完第一~三章内容,平时每月一次主要学习第五章“相关专题的理论”和第四章“数学教学改革策略”的内容。对照书中理念对新的研究课型内容尝试初建,每月举行一次组内学习沙龙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内组际间读书沙龙活动,沙龙活动时要求先备课组内自学,然后结合课例、录像或二实小、局小的教案和反思对照学习,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并结合每月研究课课例撰写读书反思,同时与月考核工作联系起来。

  积极参加基地学校的系列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充分利用专家组理论引领和共同体的信息交流。

  非骨干教师:文本学习的同时结合学习精品案例与专家指导材料学习。有计划的组织学习《“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第一、二、三、五章内容;同时组织学习每月区内“新基础研讨活动”精品教案和活动摘要;并引导老师根据教学进度温习资料库中所整理的计算教学课例,逐步学会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同样结合月考核工作,撰写读书反思。

  (2)加大实践研究力度。

  本学期,作为研究载体的研究课按梯队分层要求。

  由重点关注子课题组大组活动,到同时关注备课组日常研究,借助备课组力量分层落实,备课组活动由原来的两周一次,变为现在的一周两次。

  第一层次:对不熟悉的课型主要在子课题组大组内研讨。主要是由骨干教师对照《纲要》理念试着上初建课,学习基地学校(如局小、二附小)精品课后,试着再上重建课。例如,本学期,张姝、孙丽燕、杨坚(人员的选择也由课的内容、年级安排决定)上过初建课,邵丽娜、王蓉娟、刘秋云、霍雪凤、吴小云、庄粉兰、钱莺上过重建课。人人承担一次大组研究的研讨课,由备课组为单位申报组织,学科责任人与子课题组长负责落实。第二层次:对研究过的课型要求迁移到日常课堂,在备课组内落实研讨,要求每周都有一次备课组内互相听课活动。备课组长(有骨干教师担任)负责落实。

  第三层次:成熟课型的内化,非骨干教师日常教学中尝试研究,学科责任人与子课题组长、结对师傅亲自听课落实。

  例如,本次中期评估活动张姝老师执教的“数量关系”专题课型,在全校大组活动中是第一次,但实际上三年级的备课组早在二年级下册时,就对照着基地学校去年上的《复合部总数量关系应用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王蓉娟老师执教的《8加几》就在前期备课组内,对“20以内进位加法”也进行了整体策划研究,但由意识到实践落实还有一定的距离。五年级的杨坚老师虽然本学期刚刚调入我校,但也已经在日常的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了基础计算专题的研究。

  2、重心下移,提高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研究课内容、理论学习材料由每个备课组自主申报,申报时要求每一轮回的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交流或案例分析(针对收集的基地学校、实验学校已经研究过的案例,无论成功与否,进行分析。)要求选一名实验教师进行导读,并制作好PPT;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剖析使教师清晰“新基础教育”理念所在。第二阶段为上课评课,由承办组中指定教师进行研讨课活动(必须有助于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间的互动),根据“子课题组主题研究记录表”,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进行深度剖析。评课每次都有主评人,并且要求做到“三有二不”,即有理论支撑,有独特视角,有互动提升;不面面俱到,不作“平面移动”。第三阶段为重建反思阶段。要求备课组其他成员及时进行反思重建,每位教师及时撰写研讨心得。备课组申报后,由子课题组长根据上课时间,内容作整体策划。

  3.多层互动,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1)与基地、实验学校间互动:要求全体骨干教师,鼓励非骨干教师外出学习,集思广益。本学期共有外出培训活动60人次。

  所听研究课的本年级教师在向基地、实验学校学习后,回本校尝试上重建课,把所学及时落实到实践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2)备课组间互动:组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备课组长都有实验老师担任,强化备课组长的职责意识,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定于单周周五为集中备课组活动日,做到“三定一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全体组员共同出谋划策。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并能落实于课堂看实效,而且备课组活动由原来的两周一次增加至一周两次。提倡平时备课组间相互听课活动,学科第一责任人与子课题组长负责落实与监督,组织备课组的评比。本学期每个备课组平均活动16次。

  (3)各梯队教师间互动:推行随堂听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提倡“邀请课”。

  发扬随堂听课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备课组内的相互听课、备课组与备课组之间的交叉听课、以子课题组为单位的中心组听课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着力打造第二梯队教师,给第二、三梯队教师创设更多在课堂教学中研讨锤炼的机会,从而建立起一支呈阶梯型分布、又不断由下向上攀升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如每一轮教研活动的两次课堂研讨活动第二、三梯队教师的研讨课必须由骨干教师指导,如果第二、三梯队教师学习基地学习研究课后,仍重建不出,骨干教师可再次重建,将研究过程中呈现的教师差异和不同发展态势转化为教师队伍建设的资源,实现教师的整体发展。这学期子课题组大组活动共上研究课12人次。其中张姝上了2次,孙丽燕2次,杨坚2次,王蓉娟2次,其他教师至少在备课组内也人人都上过。相互听课,王文玉校长、张姝主任、孙丽燕组长平均听课30节,其他实验教师平均听课20节。

  4、前移后续,关注研究的日常化。

  每次理论学习沙龙活动和研讨课研究活动先借助备课组资源研究,尤其是研讨课在备课组内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深入解读教材(把苏教版教材与上海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前在和潜在状态,从而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和教学的着力点,对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有总体的宏观认识。并将研讨课思路、设计意图告知参加其他教师们,使其他研讨的教师可带着思路进班听课。研究过程不搞形式主义,以专题研究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真实、扎实进行课堂实践。

  ①重视反思,首先是自己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然后是集体诊断,并在听取基地学习研究课与专家点评之后进行再反思。上研讨课教师要写出反思重建的个案小结,其他教师要写研讨小结。②重视重建实践,每次研究课研讨,要经过“教材、学情分析初建研讨学习观摩反思重建”的过程,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教学,用群体的力量来推进研究。重建后同样要求本备课组及时积累资料。

  我们想通过这种日常化研究措施来提升本校数学教师的实践智慧,实现“新基础教育”实验所追求的“学习、设计、践行、反思、重建”的变革链和研讨的教研氛围,真正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5、日常渗透,进一步养成师生新基本功。

  (1)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①思考,学会记录。为了展现学生在思考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符号。

  ②积极参与,学会表现。在思考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全班的交流讨论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第一不要怕说错;第二不太发言的学生要抢着说,经常发言的学生要看机会说;第三要学会表现自己。学生自信心提高了,也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③认真倾听,学会欣赏和发现。认真倾听是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保证,是生生、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得以推进的前提保证。倾听不仅包括听教师讲课,还包括听同伴发言。④互相合作,学会交往。为了提高合作的活动效率,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我们对小组活动活动进行了合理安排与相关指导:首先,确定小组成员的搭配与组长人选。其次,制订小组活动规则。最后,我们还要求老师关注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状态,发现合作好的,帮助不善合作的小组。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是课堂教学重心下移的前提保证,是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前提保证。

  (2)重视教师新基本功的锤炼。课堂有效开放(深度、广度);捕捉资源,提升敏锐性;分类处理,并联呈现;过程中的重心下移;过程中的拓展;过程中的问题“点穴”等等。

  结合子课题组活动、备课组活动,同时结合学校平时听课制度和师徒结对听课制度,由学科责任人、子课题组长和备课组长重点落实对师生新基本功养成情况检查和反馈。

  6、集中调研

  期初,子课题组安排了一次集中听课调研活动,了解数学老师的优势、不足、潜在,并组内作了较全面、深入的反馈。以后还要每学期组内调研一次,跨组学习一次。

  (三)、后续研究的策略

  一、继续进行专题研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

  针对教师的研究只有“形似”而欠“神似”,以后研究活动准备进行一些改变与创新,想通过“定一个主题来学习抛一个案例来剖析上一节课来反思”这样的形式展开教研活动,继续推出“评课四要点”:要有理论支撑,不全是大白话;要有独特视角,不面面俱到;要联系教学实际,不空谈虚谈;要互动提升,不作“平面移动”。要求教师及时撰写研讨心得。继续锤炼教师的新基本功。

  二、继续分层落实,注重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三、成“事”中成“人”,形成研究的持续发展力。

  我校数学子课题组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新基础”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骨干引领、辐射。搭建舞台,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滚动发展。

  四、动态调整,加强实践频度,强化日常化研究。

  根据每一学期的调研情况,动态调整梯队情况,备课组落实策略。如,在上学期调研后,针对问题反思,及时调整备课要求。要求备课中,重点思考学生可能状态出现后你怎样推进,把你推进的过程详细写出来,写的过程中追问自己:这个问题大吗?这里怎样并联评价?针对这个半成品价值是什么,怎样提问才能“点穴”?学生又可能生成什么资源?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