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采购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任何违反法律义务的法律主体都应承担其法律后果。采购法律责任是指实施违反采购法律规范的行为人,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本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采购的实际,分析了采购法律责任的特征、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的形式,并对采购法律责任的类型分适用采购方式不当行为的法律责任、违反采购程序行为的法律责任、损害公平竞争的法律责任、履行合同不当行为的法律责任、妨害监督管理活动行为的法律责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较深的探讨。
一、采购法律责任的特征
1、采购法律责任是发生在采购法律关系中的责任
采购法律关系是指采购法律规范在调整采购过程中,在国家采购主管机关、采购人、供应商、采购代理机构等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我国《采购法》第14条规定:“采购当事人是指在采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各类主体,包括采购人、供应商和采购代理机构等”。第15条规定:“采购人是指依法进行采购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采购代理机构是非营利的事业法人,根据采购人的委托办理采购事宜。由此可见,采购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广泛性,但是,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则不是采购法律责任的主体。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一般物质购置就不承担采购法律责任。
2、采购法律责任具有综合性
采购市场庞大,对供应商有着高额利润的诱惑,有些不法供应商为了获利,不惜以贿赂、串通投标、欺诈等手段,扰乱采购秩序,侵害采购人和其他供应商的合法权益,采购单位的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采取泄露标底等违法行为协助不法供应商。为了维护采购市场秩序,保障采购当事人利益,必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采取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的方式,组成一个综合性的责任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采购当事人的利益,维护采购的市场秩序。
二、采购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采购法律责任主体
采购法律责任的主体范围广泛,它既包括采购的当事人,即采购人、供应商和采购代理机构等。也包括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我国《采购法》第19条第1款规定:“采购人可以委托经有关部门或者省级有关部门认定资格的采购代理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办理采购事宜”。如果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未经资格认定则有过错。
2、行为人有过错
我国《采购法》第22条规定:“供应商参加采购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二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三具有履行合同的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四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五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六法律、行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3、违法行为
采购中的违法行为不仅包括积极的行为,也包括消极的行为,我国《采购法》第25条规定:“采购当事人不得相互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以任何手段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争。供应商不得向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评标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竞争性谈判小组的组成人员、询价小组的组成人员行贿或者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或者成交。采购代理机构不得以向采购人行贿或者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谋取非法利益”。同时,对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消极对待供应商的投诉,逾期不作处理的行为,则应对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4、损害后果
损害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非虚构的、主观同意造成的。实践中,虚拟空间的损害则可能构成事实上的损害。我国《采购法》第11条规定:“采购的信息应当在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但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但是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发布在《中国财经网》、《中国市场》等网络媒体上的信息或者被篡改,造成损害结果的发生。
当然,损害并不是以实际损害的发生为条件。如对供应商实行歧视待遇,侵害的客体是采购的市场秩序,但是对供应商的歧视待遇并不一定要有对采购的市场秩序造成实际损害后果的证明。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第三十三条 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部门在编制下一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时,应当将该财政年度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列出,报本级财政部门汇总。部门预算的审批,按预算管理权限和程序进行。
第三十四条 货物或者服务项目采取邀请招标方式采购的,采购人应当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中,通过随机方式选择三家以上的供应商,并向其发出投标邀请书。
第三十五条 货物和服务项目实行招标方式采购的,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二十日。
第三十六条 在招标采购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废标:
(一)符合专业条件的供应商或者对招标文件作实质响应的供应商不足三家的;
(二)出现影响采购公正的违法、违规行为的;
(三)投标人的报价均超过了采购预算,采购人不能支付的;
(四)因重大变故,采购任务取消的。
废标后,采购人应当将废标理由通知所有投标人。
第三十七条 废标后,除采购任务取消情形外,应当重新组织招标;需要采取其他方式采购的,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获得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批准。
第三十 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的,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一)成立谈判小组。谈判小组由采购人的代表和有关专家共三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其中专家的人数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二)制定谈判文件。谈判文件应当明确谈判程序、谈判内容、合同草案的条款以及评定成交的标准等事项。
(三)确定邀请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名单。谈判小组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名单中确定不少于三家的供应商参加谈判,并向其提供谈判文件。
(四)谈判。谈判小组所有成员集中与单一供应商分别进行谈判。在谈判中,谈判的任何一方不得透露与谈判有关的其他供应商的技术资料、价格和其他信息。谈判文件有实质性变动的,谈判小组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参加谈判的供应商。
(五)确定成交供应商。谈判结束后,谈判小组应当要求所有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最后报价,采购人从谈判小组提出的成交候选人中根据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并将结果通知所有参加谈判的未成交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