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洞因北邻老龙窝而出得名。原为自然溶洞,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营造,至玄宗开元年间结束。窟内造像无一定规划,布局较零乱。北侧一龛是唐永徽元年四月八日洛州净土寺主智尊造阿弥陀像,本尊结跏趺坐于由仰覆莲组成的束腰莲台座上。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穿僧袛支,左手置左膝上,右手上举,施无畏印。二弟子双手合十,侍立于圆台座上。二菩萨头部残损,身
老龙洞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238省道龙门石窟内。以下是关于老龙洞的详细信息:地理位置:老龙洞地处伊阙峡谷间,是一个深藏在山间的天然溶洞。溶洞形成:这个溶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七千万年前,是太行山形成时由于地应力作用岩层被挤出空间而形成的。长期的流水溶解作用使得空间逐渐扩大,形成了长达6公里的地...
老龙洞:自然山洞开凿而成,密布小龛54处,多为祈福、求功德为主。西山石窟:包含多个子洞窟,如大卢舍那像龛、潜溪寺等,是隋唐时期的代表洞窟。大卢舍那像龛:共九躯佛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潜溪寺: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与两弟子及两菩萨并称“...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时,终于清末,是历史上开凿累计时间最长的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在龙门石窟数以千计的像龛中唐代营造的约占60%。奉先寺,是龙门石窟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崖壁上的九尊雕像,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精湛的石雕技艺,更彰显了盛唐强大的国...
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
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该称号始自清代。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龙门石窟附近有 16个 景点,分别是奉先寺,潜溪寺,宾阳洞,万佛洞,莲花洞,古阳洞,药方洞,老龙洞,惠简洞,看经寺,香山寺,白园碑,刻题记,蒋宋别墅,擂鼓台,...
老龙洞的开凿比较特别,并非专人所凿,且山洞的的外型呈马蹄形,且开凿的人员较多,主要目的是作为老百姓的日常祈福为主要目的,这对于现代了解唐代的造窟历史有很大的作用。5:惠简洞 万佛洞的.南侧就是惠简洞了,此洞并不是很大,是又一个叫做惠简的西京法海寺僧所造,因此也就有此名了。龙门...
8、老龙洞老龙洞是就着自然山洞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老龙洞因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民间造窟风气、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证。9、惠简洞惠简洞位于万佛洞南侧,是一个敞口中型洞窟,高4.25公尺,深2.70...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
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