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研组⼯作计划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研组⼯作计划范⽂ ⼀、指导思想
以教务处和教研处的⼯作思想为指导,从思想上⾼度认识新课程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以学⽣为主体,以⾃主、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为核⼼,以提⾼学⽣的实践能⼒及解决⽇常⽣活中的问题能⼒为重点,以改⾰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在动⼿实践、⾃主探索、合作交流、⼤胆创新中学习,努⼒培植学习型、探究型、合作型的创新⼈才。 ⼆、基本情况分析:
我们组共依旧是4位⽼师,共有5个班,约200名学⽣。5个班绝⼤部分学⽣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认真听讲,但也有部分学⽣学习懒惰,上课⾛神,作业经常不完成的坏习惯。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形和正⽅形,毫⽶、分⽶、千⽶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及空间思维能⼒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解题能⼒。最后在激发学⽣学习兴趣⽅⾯多寻找⽅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系⽣活实际,重视学⽣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综合运⽤知识的能⼒,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算⼀位数乘整⼗、整百数;会笔算⼀位数乘⼆、三位数,并会进⾏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形和正⽅形的特征,会在⽅格纸上画长⽅形、正⽅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形、正⽅形的周长;能估计⼀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分⽶和千⽶,初步建⽴1毫⽶、1分⽶和1千⽶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10
毫⽶、1分⽶=10厘⽶、1千⽶=1000⽶;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个数是另⼀个数的⼏倍”和“求⼀个数的⼏倍”的实际问题的⽅法。 7.学⽣会借助直观图,利⽤集合的思维⽅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法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
1、经历从⽣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常⽣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常⽣活中的作⽤。
2、了解同⼀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他⼈的⿎励和帮助下,对⾝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能积极参与⽣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的⿎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学习数学的兴趣,建⽴学好数学的信⼼。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形和正⽅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形和正⽅形 七、本学期提⾼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些有利于孩⼦理解的问题,⽽不是⼀味的难、⼴。应该考虑学⽣实际的思维⽔平,多照顾中等⽣以及思维偏慢的学⽣。
3、尽量布置⼀些⽐较有趣的作业,⽐如动⼿的作业,少⼀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
学⽣,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些正确的指导孩⼦学习的⽅法。 (⼀)教材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例、统计、数学⼴⾓、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编排特点
1、改进⽐例的编排,突出⽐例的概念,丰富联系实际的内容,培养实践能⼒。 (1)概念教学注意联系实际,加强探索性。 (2)“⽐例的应⽤”增加内容,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3)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实践与⾃主探索,促进学⽣空间观念的发展。 (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活的联系。
(2)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表⾯积和体积⽅法的探索过程。 (3)加强了学⽣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4)加强了学习⽅法的指导,⿎励学⽣独⽴思考,培养学⽣的学习能⼒。
3、安排对⼩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整理和复习,使学⽣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做好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1)依据《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对⼩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进⾏梳理归类,依次进⾏整理和复习。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为学⽣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发展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
(4)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习题,促进学⽣综合应⽤能⼒的不断提⾼。
4、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法,培养学⽣数学思维能⼒的和解决问题能⼒。
5、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数学的魅⼒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类⽣活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化价值。
(3)通过⾃主探索的活动,让学⽣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三⾓板 直尺 圆柱、圆锥的实物及模型 ⽅格作图纸 四、教学内容重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
1、在熟悉的⽣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侧⾯和⾼。认识圆锥的底⾯和⾼。 3、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积、表⾯积的计算⽅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理解⽐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例。理解正⽐例和反⽐例的意义,能找出⽣活中成正⽐例和成反⽐例量的实例,能运⽤⽐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正⽐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个量的值。
6、了解⽐例尺,会求平⾯图的⽐例尺以及根据⽐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7、会综合应⽤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8、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9、对⼩学阶段所学知识进⾏系统的复习。 (⼆)、本册教学难点:
1、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积、表⾯积的计算⽅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例。理解正⽐例和反⽐例的意义,能找出⽣活中成正⽐例和成反⽐例量的实例,能运⽤⽐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个量的值。
4、会求平⾯图的⽐例尺以及根据⽐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会综合应⽤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6、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通过对⼩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进⾏系统的复习,熟练掌握和运⽤⼩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 ⼋、活动安排
1、拟定数学教研组⼯作计划 2、组织学习教育理论
3、研讨教研课,进⾏集体备课,说课与评课 4、组织教师进⾏教学⼼得交流 5、撰写教研组⼯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