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测品娱乐
科技资讯2008NO.07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科教平台

浅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林如真

摘要: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逐年上升,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令人关注。本文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现状、

价值取向、心理表现、求职消费和还贷状况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从高校角度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对策。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08)03(a)-0128-01

1贫困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数比例很少。

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弱者心理常见,挫折体验明显。不1.1贫困大学生面临就业绝对人数大幅增长

少贫困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不敢也不善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到上个世纪于表达和推介自己,给人“底气不足”的感觉,末,我国高校内的贫困生和特困生分别占到大在找工作过程中显得没有耐心,较易产生消极学生总数的20%和10%,而现在全国大学生中心理。

贫困生的比例将近30%,其中特困生比例也达到了10%~15%。大规模的扩招使得贫困大3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急剧增多,成为大学生就透视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我们可以看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

到,经济因素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1.2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贯穿在贫困大学生择业心态、职业取向、求职体

消费和还贷信用等方面和过程,是解决贫困大经济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础。同时,贫困大学生的的。首先,由于家庭经济的长期困扰,他们很就业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经济上的困难安心学习,据山西财经大学2001年对该校贫难,又有心理上的困扰;既有心态上的焦虑,又困大学生的调查,认为贫困对学业”有较大影有方法和技能上的匮乏;既有职业选择的矛响”和”一定影响”的占了79.4%,加上城乡盾,又有道德诚信的问题;既有个人方面的因教育差距和本身基础薄弱等原因,贫困大学生素,又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因中除了个别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外,其他大多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表现平平。其次,家庭经济困扰还造成和加剧就必须建立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容易导致自卑、孤僻、不机制,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把这项合群、偏激甚至仇恨、报复心理的产生,在面工作做好。

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这些心理问题更显得突作为高校本身,在不断扩招的情况下要始出。再者,经济困难和自卑感还了他们的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育社会活动范围和交往方式,不利于他们人际交人理念,积极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往能力和协助意识的培养。最后,贫困大学生利条件。学校内部要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强联社会关系少,就业渠道窄,在就业选择上的余系与沟通,切实做好各项支持工作:

地也不多。总之,就整体而言,贫困大学生在第一,观念支持。就业观折射了人生就业竞争力上普遍弱于一般大学生。

观、价值观,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有着1.3贫困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和校深远影响。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园稳定

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起四种正确的就业观:一就业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和转折点,当前严是主动的、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消除自卑峻的就业形势无疑给了贫困大学生极大的精心理和“等靠要”思想;二是脚踏实地的敬岗神压力,在面临就业时更显得表层化、激烈爱业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抛弃虚荣浮躁思化,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信用问题甚至治想;三是科学的职业选择观,妥善处理好个人安问题。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以及相关问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业四个关系;四是应有的道德诚信观,教育贫困大学生既不能因贫失志,也不能因贫失信。

2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物质支持。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第一,思想包袱过重,心态郁闷不安。在生就业的基础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重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奖贷联合开展的2001~2002年“新学子调研”中,助勤等制度,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从资金上解决68.29%的比例成为在校大贫困大学生因为求职而产生的经济紧张问题;学生排在第一位的人生烦恼。而就忧虑程度而另一方面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和合作,言,经济状况欠佳的农村籍学生以70.84%高寻求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与就业相结合的新出城市籍学生将近五个百分点。

途径,实现用人单位、贫困大学生和高校的三第二,职业取向功利,选择范围受限。相方共赢。

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仍对就业地域和待遇看第三,支持。制定适当的贫困大学得过重,对“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生就业倾斜是非常必要的,譬如毕业阶段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情有的科目重修、成绩单打印等可以考虑给予减独钟,不大愿意到西部、基层和中小企业去就免收费,参加公和组织的双选会业。在升学与就业之间、就业与创业之间贫困可以考虑免费派车接送等;同时还要形成有利毕业生多半无奈地选择就业,考研和创业的人

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在同等条件下

128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优先推荐他们参加就业面试。

第四,心理支持。贫困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就业阶段又是其心理问题高发时期。因而,高校应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个人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如焦虑型、抑郁型和虚荣型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重点解决“四困”(经济困、学业困、心理困、就业困)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问题,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二是注意提高贫困大学生参与就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老师要善于启发贫困大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增强心理辅导的双向性、互动性;三是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教会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第五,渠道支持。建设和完善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对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有着重要意义。高校要加快两个市场建设,花大力气建设好以就业中心为主体的学校毕业生有形市场,不仅要为一年一度的双选会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为常设性市场。同时要积极开发以就业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毕业生无形市场,建立完善的就业供需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交流系统,让贫困大学生在校内就可以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完成法规学习、求职简历发布、需求信息查询和网上竞聘等程序,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信息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版,2004,3,1.[2]贾克水等.对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再研究[J].

青年研究,2001.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

金会.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2,12.

[4]安国启,邓希泉.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

况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3(11).

“就业压力大”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