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举例分析论述屈原作品中的比喻象征系统

举例分析论述屈原作品中的比喻象征系统

来源:测品娱乐
2010级汉语言文学1B班 20101201539 14 王琪

举例分析论述屈原作品中的比喻象征系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以人民群众口头的诗歌创作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开创了我国诗歌自《诗经》以来发展的新时期。

屈原的作品,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义,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此话虽未免胶着(后三句曾遭朱熹所讥),但就其论及屈原作品的比兴来说,还是曲尽其意的。刘勰也说:“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比兴手法的运用,的确是屈原作品的一大特色。

但屈原的比兴手法,与《诗经》是与不同的。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具有其自己的独特特:(1)屈原的比兴具有象征意义。他不是用一种事物来形容、说明另一种事物,而是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比如用草木代人、以男女关系代君臣关系等等,便是。(2)屈原用来比兴的东西不是单个的,也不是片断的,而是一系列的比喻组成一个系统,通过它们来抒发感情。司马迁《屈贾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即谓此。这是一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这样,屈原的比兴、象征手法,就创造性地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自己的作品显得等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更富有美的感染力

以《离骚》为例,屈原在《离骚》中采用的“美人香草”式的寓意手法已远远超过了《诗经》中的所谓“比兴之义”。《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和联想,而屈原的作品却有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糅合和交融起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以彼物比此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和想象水融为一体,寓情于物,见物知人,构成一种象征体,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在长诗《离骚》中,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美学内涵,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奇丽,光彩照人了。

《离骚》中一共出现了十八种香草,主要有:蕙茝、菌桂、荃、江蓠、白芷、秋兰、木根、薛荔、芰荷、申椒、菊、芙蓉、石兰、杜衡等等。这些植物作为“香草”,后人对于它们在《离骚》中的具体含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认为这里的“众芳”比喻为群贤,而蒋骥则认为是比喻为君。再如“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独怀乎故宇。”这里的芳草王逸认为是比喻为君,而林云铭以为是比喻为“修洁之人”,蒋骥认为是比喻为贤士。可见,不同的评论者对于“众芳”和“芳草”各自的寓意理解是不同的。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比如说《离骚》中有这样两句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比喻君王)”;“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自喻)”(以夫妇喻君臣,生动形象,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此外,《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在《离骚》中比喻自己或君王的高洁)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后人说屈原那种傲岸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像“香草美人”一样,历经千年的沉淀依然光辉灿烂。

除了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延伸,屈原的比喻象征系统还表现在自喻上: 一、以“贞臣”自喻,寄于国是。《九章•惜往日》:“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屈原在该篇中三言“贞臣”,认为国家的富强以及建立法度,需要忠贞之臣的作为。屈原心系“美政”,力图强国,甘当贞洁之臣而效力国是,体现了诗人忠于楚国的情结。《惜往日》:“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独鄣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再两言“贞臣”,均为屈原自喻。屈原浓烈的报国心理,却遭诽谤和指责,致使忠贞之臣报国竟无路可行。

二、以“菊”自喻,忠洁孤介。《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罗文玲论曰:“‘菊’是独在秋天百卉凋零之后才盛开的,‘夕餐秋菊之落英’即是暗示作者的高洁与孤介。”屈原朝饮木兰坠露,夕餐秋菊落英,饮食芳洁,洁身自好,自强不息,树立完美品性。

三、以“鸷鸟”自喻,超群拔俗。《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鸟本是一种凶猛的鸟,如同鹰、雕等,品性刚烈,不与凡鸟为伍。是屈原忠烈人格、孤傲个性和征服、鄙视俗流的独异心理之展示。也表现了屈原卓立于世、不同流合污的个性。

四、以“山鬼”自喻,发愤抒情。屈原所描写的“山鬼”,时而“被薜荔兮带女罗”,时而“被石兰兮带杜衡”,在“石磊磊兮葛蔓蔓”的山间“饮石泉兮阴松柏”,时而“雷填填”、“雨冥冥”,时而“风飒飒”、“木萧萧”,时而“猿啾啾”,在险恶的环境中,生活似人似鬼,是屈原对时世忿懑的抒发。 屈原以《诗经》中的比喻、起兴为借鉴,再根据自己抒情的需要加以改造和扩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比喻象征系统。他就是这样自觉地学习、继承前人的艺术创作经验,并以自己的实践,大大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范围,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