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说课:中班语言活动《小熊过桥》
一、说教材
本活动选自福建省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中班上册。《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中班语言是在学习小班语言儿歌《矮矮的鸭子》、《、真正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大班的儿歌《好孩子》、《小雨点,沙沙沙》作准备,可以看出这首儿歌在幼儿园领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熊过桥》这首儿歌生动地讲述了一只小熊从最初害怕走竹桥到后来勇敢前进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过程,儿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儿歌中所蕴含的不怕困难,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是当今独生子女所缺乏的,根据中班幼儿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幼儿思维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因此,我创造性地把这首儿歌的教材内容处理成融语言、艺术、社会等领域加以整合,构建出游戏式、互动式、探索式的学习活动。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结合教材特点及幼儿实际情况,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等三个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2.能力目标:根据小熊过桥的不同心情,较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3.情感目标:知道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有勇敢的精神。
活动的难点:理解儿歌内容,而中班幼儿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因此,根据小熊过桥的不同心情,有表情地朗诵儿歌也就成了本次活动的教学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是为具体的活动目标服务的,活动准备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为了使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我做了如下准备:
1.物质准备:课件,小熊、乌鸦、流水、鲤鱼的头饰。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走小竹桥的经验。 四、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的认知特点,本课精心设计如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总是基于轻松愉悦的情境。针对儿童对情境活动比较感兴趣的特点,我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活动一开始开始,创设小熊过桥的故事情境,激发幼儿对儿歌的兴趣,活动中,我创设角色模拟的表演情境,引导幼儿对学习活动的兴趣。这样,基于幼儿特点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媒体演示法: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针对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我将小熊、乌鸦、流水、鲤鱼做成了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动态画面,理解词语含义及儿歌内容。这样,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活动内容直观形象,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引导点拨法:教学实践证明:幼儿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活动中,针对幼儿感知比较肤浅的特点,我引导幼儿观看画面并启发提问:小熊是怎样叫妈妈的?鲤鱼对小熊说了些什么?“立不稳,站不牢,心乱跳”是什么意思?这样提问,能增强幼儿对儿歌的理解,帮助幼儿感受儿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此外,我还运用了赏识激励法、示范朗诵法等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能力,还能让幼儿获得学习技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学法:
1.游戏活动法:《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针对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让幼儿自由扮演乌鸦、鲤鱼、小熊的角色,边表演边朗诵儿歌,感受《小熊过桥》这首儿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这样,通过表演能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法:儿童心理学认为,幼儿与生具有喜欢探究的*。针对幼儿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活动中,让幼儿创编动作,配与表情朗诵:“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学会有表情地朗诵。 3.合作讨论法:新课程理念认为,合作讨论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针对幼儿喜欢和同伴交往合作的特点,在活动中,让幼儿共同讨论朗诵小熊和鲤鱼说话的不同语气,讨论小熊过桥后为什么回头笑?通过相互合作,这样能让幼儿更有表情地朗诵儿歌,更能体会小熊勇敢过桥后的快乐心情。
此外,我还运用了练习法、观察法等学习方法。 六、说过程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把教育融入生活、游戏中。因此,我遵循“以人为本、层层深入”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二、完整欣赏,初步感受,三、分段理解,学习朗诵;四、朗诵体验,感受特点;五、游戏表演,情感提升;六、活动延伸,学以致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本环节目标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入课题。采用的教学法有情境教学法,启发提问法等。
1.(首先)展示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播放课件小竹桥,激发幼儿的兴趣。
2.(然后)启发提问:你走过了这种桥吗?过桥时的心情怎么样?
3.(接着)引入课题:有只小熊也准备过桥了,那它是怎样过桥的?它有没有走过桥?从而引出儿歌《小熊过桥》。
这样导入,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冲突,激发兴趣,巧妙地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完整欣赏,初步感受
本环节目标是:初步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采用的教学法示范朗诵法、有倾听法、提问法等。
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诵,提问:这首儿歌主要讲了谁?小熊过桥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小熊是怎样过桥的?你听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这样教学,让幼儿整体地感受了儿歌内容,为分段教学作好了准备。
第三环节:分段理解,学习朗诵
本环节目标是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这是本活动的重点,采用的教学法有多媒体演示法、启发提问法、分段示范法等。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实施。
步骤一、教师精导,学习儿歌第一、二句。
首先:诗歌赏听课件:教师播放课件,提问:这是什么桥?谁想来过桥?小熊站在桥上心情怎样?然后配合图片示范朗诵“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
其次:动作理解:我们来学一学小熊站在桥上的样子,教师示范,幼儿模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小熊站在桥上的时候,要从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小熊心乱跳的样子。
最后:朗诵小结:让全体幼儿跟教师边读边用动作表示。 步骤二:师幼互动,教学儿歌第三、四句。
(1)播放课件,示范朗读:看到小熊左右摇晃的样子,谁来了?是怎么嘲笑小熊的?然后配合图片有表情地示范朗诵“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 小熊听到乌鸦和流水的嘲笑声,又是怎么做的?配合图片有表情地示范朗诵“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
(2)合作表演,诵读体验
先演一演:请两个幼儿与教师分别扮演乌鸦、流水和小熊,分别用不同的语气读刚才的第三、第四句。
演完了我会请小朋友做一做:让幼儿边听课件播放,边用动作来表现,感知乌鸦的“哇哇” 叫,流水的“哗哗”笑和小熊对妈妈的求救声。活动中,对能力强的幼儿,请他个别表演,对于能力弱的幼儿,请他跟老师模仿,一起完成。
最后全体幼儿跟老师读儿歌,注意读出儿歌中不同角色的内心体验与感受。 步骤三:幼儿互动,学习儿歌第五、六句 (1)自由分组,自主表演
请喜欢鲤鱼的小朋友站在左边,边看课件边学说,请喜欢小熊的小朋友站在右边,边听课件朗诵边做小熊的动作,在这里,对于能力强表演到位的幼儿,适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对于能力弱表演不到位的幼儿请小朋友帮帮他。
(2)请部分幼儿上台表演、展示,评议。启发提问:小熊过桥后心情怎样?鲤鱼又做了什么动作?(结合片段教学)
(这样的教学,将静态的文本教材处理成了动态的学习活动,这样教师由扶到放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在交流和表演中感受儿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环节四:朗诵体验,感受特点
本环节的目标是通过回归整首儿歌,体会小熊过桥时的心情,并尝试用语言、动作或表情表现出来,进一步体会儿歌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难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探究法和练习法等。将通过以下两个层次来实施。
1.指导朗诵
第一遍:引导幼儿感受儿歌中语气的变化学习有表情地朗诵。组织讨论:小熊叫妈妈时的语气怎样?鲤鱼是怎样叫小熊的?小熊过桥以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教师与幼儿一同念儿歌,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鼓励他们大声念出来。
第二遍:引导幼儿感受这首儿歌朗朗上口的节奏,启发幼儿边拍手边朗诵。 第三遍:引导幼儿尝试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然后请个别幼儿上来边表演边朗诵。 2.分享交流:引导个别幼儿示范朗诵儿歌,集体学习模仿,进一步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有表情朗诵,从语言到拍手到肢体动作,层层递进,充分让幼儿体验小熊过桥的语言和情境美,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注重个别差异,关注每个幼儿需要,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环节五:游戏活动、情感提升。本环节目标是;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体验小熊过桥时的心情,学习小熊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
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法、启发提问法、交流讨论法、
让幼儿进入教师创设的游戏情景,戴上头饰,分别扮演角色,根据儿歌内容进行表演,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活动推向了*,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儿歌内容。从中也对幼儿进行
教育如果同伴遇到了困难,不能嘲笑他,要鼓励他,自己遇到了困难,也不能害怕,要相信自己。
环节六:延伸活动、体验感受。
老师让幼儿慢慢朗读诗歌,在一张画有小溪的版面上逐一粘贴诗歌中出现的小动物,从而完成一幅情景画。有利于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儿歌。
纵观整个活动,我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趣味性和游戏性的活动中,主动去感知、理解和提升,从而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