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郑州市第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郑州市第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来源:测品娱乐
郑州市第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聪明孝顺的小明陪着奶奶在家看电视的时候,小明把声音调大一点,以便让年迈的奶奶能听清楚。这里的“声音大一点”指的是声音的( ) A.频率

B.音色

C.响度

D.音调

2.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B.佩戴耳罩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纳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 D.繁华闹市区设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音色的 3.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千里冰封,雪飘”,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冰的熔化现象 D.“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4.下列关于物理量的估测,正确是( ) A.成人的体积约为60m3 C.人行过街天桥的高度约为30m 200g

5.小明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大气压为1标准气压),烧杯下面垫有石棉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人的正常体温约35~42℃ D.一本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A.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B.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示数没有达到100℃ C.杯口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D.撤去酒精灯,水立刻停止沸腾

6.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不仅能用光屏承接,也能直接用眼观察到 B.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不可逆 D.矫正近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

7.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B.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

C.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是发散的,因为凸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D.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仍然是会聚的一种现象 8.对下列四幅图阐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B.乙图: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丙图: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D.丁图: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投影仪,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9.“刻舟求剑”的故事家喻户晓,当船靠岸后,剑主从船上记号处下水不可能找到剑,这是因为剑主选错了参照物,要确定剑的落水位置,应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剑主本人 C.其他行驶的船

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B.船夫 D.河岸

10.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 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是由钢尺__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耳,钢尺振幅越大,则声音的________越大,改变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会发生改变。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站在湖边的小雪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同时发现有一只“鸟”在水中飞翔.小雪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_________现象形成的,水中的“鸟”是由于光的________现象形成的.

13.放电影的银幕用粗糙的白布做成,这是利用光的_________(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使影院里坐在不同位置的观众均能看到画面,并且白布能______________颜色的光,使观众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14.勤洗手、通风、消毒,是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方式。小林在使用酒精对手进行消毒时,手上感觉凉凉的,这是因为酒精在手上发生____现象,这个过程需要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15.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

(填“前”或“后”)方,这就是近视眼的成因,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副由___________镜片做成的眼镜。

16.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温度计读数为______℃。

17.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是光的______现象;我们能从各个方向都能看见黑板上的字,说明黑板和字都在发生 ______(“漫反射”或“镜面反射“)。

18.将一凸透镜紧靠玩具鹦鹉(如图甲),然后将透镜逐渐远离鹦鹉,在此过程中通过凸 透镜观察到玩具鹦鹉三个不同的像(如图乙),其中__________是实像,________是虚像。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均填序号)。

三、作图题

19.(1)如图,AB、CD是同一光源发出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光线,请作出光源S和它的像S′; (__________)

(2)如题图所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到水面,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0.小明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逐渐变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____.

(2)小明用塑料袋把一只正在响铃的小闹钟密封好放进水中后,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_____;小明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属于_______(选填减弱噪声的方法).

21.小明和小亮同学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两人组装的实验装置均如图甲所示。

(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先固定___________(选填“A”或“B”)铁圈。

(2)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 后停止读数,实验中某时刻的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_____℃。 (3)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丁所示,则图___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4)小明和小亮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两人实验时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_℃,小明在实验中的水比小亮实验中的水先沸腾,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5)小明和小亮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①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②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③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2.小明同学采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规律”时,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冰的状态。图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图甲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______,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oC; (2)根据图丙可知冰属于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如图丙所示,在BC阶段物质处于______状态;

(4)如果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过长,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是______。

23.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薄玻璃板的一侧,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的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______,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了______;

(2)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

(3)再拿一支外型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4)该同学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______(选填“A”或“B”),便于确定______的位置。

24.下图为小红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D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使其与蜡烛的像D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______(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3)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红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填“实”或“虚”)像。

25.如图所示的光具座,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60cm刻度处。

(1)如甲图所示,将0刻度处放置一个平行光源,光屏放在70cm刻度处时,屏上有最小的亮斑,则凸透镜f=______cm;

(2)若将0刻度处的平行光源换成一支蜡烛(如乙图所示),当移动光屏呈现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最可能处于______号处;(选填图中①②③)

(3)当屏上呈清晰的像后,刘老师取下自己的眼镜紧贴凸透镜放置,发现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远离凸透镜一些,成像又清晰了,则刘老师的眼镜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此时若将眼镜与光具座上的凸透镜整体看作一个“新凸透镜”,则“新凸透镜”的焦距比原凸透镜更______。 26.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为方便时间测量,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

(2)图中 AB 段的路程SAB=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______m/s;

(3)测量小车从A点出发到达B点的时间,如果过了A点才计时,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 ______(选填“大”或“小”);

(4)由实验知小车从A 点运动到C点做加速运动,则平均速度vAB ______vBC(选填“<” “>”或“=”)。

【参】

一、选择题

1.C 【详解】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又叫音量。这里的“声音大一点”指的是声音的响度。 故选C。 2.C 【分析】

(1)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 (3)声呐系统利用的是超声波传递信息。

(4)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详解】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 B.佩戴耳罩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呐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故C正确; D.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即响度;这一装置无法检测声音的音调与音色,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B 【详解】

A.雪是气态的水蒸气形成的固态小颗粒,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霜是气态的水蒸气形成的固态小颗粒,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 C.雨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故C错误; D.露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4.D 【详解】

A.成人的质量约为60kg,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由m可得,成人的体积约为 VV=m60kg=60dm331kg/dm故A错误;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B错误; C.人行过街天桥的高度约为5m,故C错误;

D.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与4个鸡蛋差不多,即约为200g,故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

A.水沸腾的特点是,在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故A正确; B.1标准气压,水的沸点是100℃,即温度计示数为100℃,故B错误; C.杯口冒“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撤去酒精灯,因为石棉网有余热,水会从石棉网上吸收热量,会出现沸腾一小段时间后再停止沸腾,故D错误。 故选A。 6.A 【详解】

A.实像的特点是:实际光线的会聚、倒立、异侧、可承接在光屏上也能够用眼睛观察,故A正确;

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介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也改变,故B错误; C.光在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故C错误;

D.近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视网膜之前,应该佩戴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D错误。 故选A。 7.D 【详解】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不能起发散作用,如图的光路中,一束发散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光线的传播范围比原来变得会聚了些,这仍然是会聚的一种现象,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A.甲图中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说明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A错误;

B.乙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说明该眼睛是远视眼,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使光线提前会聚),故B错误;

C.显微镜其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正确;

D.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焦距内的位置,目镜再对这个像进行放大。因此其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故D错误。 故选C。 9.D 【详解】

故事中的人为了下水后能找到剑,应该准确定好剑的位置,如果以河岸为参照物,剑是不动的,以船夫、其它行驶的船、剑主本人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 故选D。 10.C 【详解】

A.由s-t图象可知,当t=6s时,路程s=15m,即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s-t图象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5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

15m-5m=10m

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

sv t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

vs15m2.5m/s t6s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1.振动 空气 响度 钢尺振动的频率 声音的频率太低,小于20Hz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是由钢尺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

[3]响度和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钢尺振幅越大,则声音的响度越大。

[4]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钢尺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也就是声音的音调发生变化。

[5]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一定发出了声音,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钢尺振动很慢,频率小于20Hz,发出的是次声波。 12.折射 反射 【详解】

小雪站在湖边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是由于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在水面发生折射,进入人的眼睛,看到水中的“鱼”是鱼的虚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在水中看到飞翔的小鸟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小鸟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虚像.

13.漫反射 反射各种 【详解】

[1]放电影的银幕使用粗糙的白布做成,表面粗糙的白幕布,是为了发生漫反射,使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能进入各位同学的眼睛,使观众们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像; [2]由于银幕是白色的,而白色能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能使观众看到多彩的画面。 14.蒸发(汽化) 吸热 【详解】

[1][2]酒精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时需要吸收热量,可以起到降温的效果。 15.前 凹透镜 【详解】

[1][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短,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16.50 -14 【详解】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木块左端放在刻度尺1.00cm位置,右端放在3.50cm,因此木块的长度为2.50cm。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在0℃以下,读数为-14℃。 17.折射 漫 【详解】

[1]“潭清疑水浅”的原因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时,会发生光的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所以人眼会看到位置偏高的虚像。

[2]黑板和黑板上的字的表面凹凸不平,光线照到黑板和字上会发生漫反射,光线被反射到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方向都能看见黑板上的字。 18.①② ③ ③①② 【详解】

[1][2][3]玩具鹦鹉紧靠凸透镜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图③;将透镜逐渐远离鹦鹉,鹦鹉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如图①;将透镜逐渐远离鹦鹉,鹦鹉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如图②;所以①②是实像,③是虚像;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③①②。

三、作图题

19.

【详解】

(1)反向延长反射光线,交与平面镜左侧的S′,然后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S′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光源S到平面镜的距离,由此可作出光源S,平面镜左边的线都是虚线,S′与S的连线垂直平面镜,连线是虚线,还要作出垂足;另一种作法,分别过A、C作法线垂直平面镜,然后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用量角器作出入射角,两条入射光线交于S点,这就是光源S,然后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作出像S′,两条法线和S与S′的连线是虚线,还要作出垂足;如下图所示;

(2)根据题意,先作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用量角器作出反射光线OB;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将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由此大致作出折射光线OC,如下图所示;

(3)根据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法,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不改变传播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根据上述作图即可,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响度 真空不能传声 液体可以传声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分析】

(1)声音的大小在物理学中描述为“响度”;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递声音;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据此解答. 【详解】

(1)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是指声音的响度小;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用塑料袋把一只正在响铃的小闹钟密封好放进水中后,仍可以听到铃声,这说明了水能够传播声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液体可以传声;

小明同学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属于在人耳处减弱了噪声. 21.B 96 丁 98 小明组的水的质量比小亮的小 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详解】

(1)[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遵循自下而上的顺序,因此应该先固定B铁圈。 (2)[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96℃。

(3)[3]水在沸腾前,水温较低,底部少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冒出时,又同时有一部分水蒸气会马上液化成水,所以气泡少,且会在上升过程中变小,因此图丁是沸腾前的情形,水在沸腾时,水温都达到沸点,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因此图丙是沸腾时的情形。

(4)[4]由图像知,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8℃。 [5]水的质量的多少、水的初温的高低都能影响水沸腾的时间,小明发现自己组的水比小亮组的水先沸腾,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是小明组的水的质量比小亮的小(或小明组的水的初温比小亮的高)。

(5)[6]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前面的图象还可以得出: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2.使冰均匀受热 -14 晶体 固液共存 不能准确反映出这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详解】

(1)[1]利用水给试管内的冰加热的方法,称为“水浴法”,这样可以使冰均匀受热;

[2]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越往下越大是零下,其示数为﹣14℃。

(2)[3]由图丙知道,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因此冰属于晶体。

(3)[4]由图象丙知道,BC段为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

(4)[5]试管内如果固体的质量比较小,则熔化时间比较短,如果记录时间间隔比较长时,不能准确反映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2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大小相等 等效替代法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前面 反射 B 像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求玻璃板竖直放置,当玻璃板未竖直放置时,玻璃板另一侧的蜡烛B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2]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未点燃蜡烛替代点燃的蜡烛的像,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

[4]像无法在光屏上呈现,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5][6]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的前面,通过光的反射原理来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7][8]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实验观察,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4.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 反射 不能 虚 【详解】

(1)[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即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蜡烛A的像会偏向水平桌面的上方或下方,导致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2)[2]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反射形成的。

(3)[3][4]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不能用光屏承接到蜡烛A的像。 25.0 ② 近视 大 【详解】

(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焦距,则焦距为

f=70.0cm﹣60.0cm=10.0cm

(2)[2]若将0刻度处的平行光源换成一支蜡烛,此时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像应该在②的位置。 (3)[3]

适当地调整光屏使之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又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说明光线比原来延迟会聚,则该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为凹透镜,可知刘老师戴的是近视镜。

[4]将眼镜与光具座上的凸透镜整体看作一个“新凸透镜”,物距不变,像距变大了,则表明新凸透镜会聚作用减弱,即焦距变大了。 26.小 40.00 0.25 大 < 【详解】

(1)[1]坡度越陡,运动速度越快,时间越短,越不易测量时间,故需要保持较小的坡度。 (2)[2][3]AB段的路程

SAB=80.00cm-40.00cm=40.00cm

故AB段的路程SAB为40cm;则AB段的平均速度

vABsAB40.00cm0.4m===0.25m/s tAB1.6s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0.25m/s。

(3)[4]如果过了A点才计时,时间偏小,则速度偏大。

(4)[5]小车从A 点运动到C点做加速运动,且速度越来越快,故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