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机场产业 发展临空经济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4:52 来源:《求是》 期号:2005.6 作者:刘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机场属地化改革,客观上要求机场以市场主体资格参与激烈竞争,实现临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与国际接轨、与国情相符、与省情相应的机场产业发展之路,实行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建设云南航空强省目标的关键。
机场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品性和区域垄断性,而收费的特征又构成机场的收益性。鉴于机场具有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特征,西方航空发达国家通常采取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或在两者间寻求平衡。机场建设中所占份额及的补贴率因机场等级而不同,收益率越低,补贴率越高。企业化经营是机场产业的发展方向,但其前提是生产要素配置必须市场化,机场可以从规模效益中获得利润来源,允许机场特许经营并授予专营权。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机场目前还不具备商业化经营的条件,机场的公益性普遍强于收益性,80%地方机场的客流量在100万人次以下,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国际民航组织的研究统计表明,支线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在50万以下、干线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在200万以下,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据此,云南10个机场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已有初步规模效应,侧重商业化经营的干线和支线机场。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和西双版纳、丽江支线机场已初具规模,实现了盈利或扭亏为盈,且增长稳定,基本具备了企业化经营的条件,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重组资产,实现机场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不断提高资产的等级和质量,突出效益品质,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有实现规模效益的潜力,通过3~5年的发展,有可能实现公益性向收益性的转变,主要是大理、德宏芒市和香格里拉的机场。目前,这些机场的规模尚未达到企业化经营的条件,但增长趋势明显,应统筹规划,全方位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机场规模的培育,建立适应机场发展的管理和运营机制,重点抓好量的积累和收入品质的提高。三是公益性质突出的机场,主要是保山、临沧、思茅、昭通及在建的文山机场。此类机场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协调全省经济发展,不具备盈利的条件和潜力,很难实现自
我发展。因此,应以扶持为主,给予相应的补贴和优惠,使之既能适应企业化运作,又能发挥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作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机场发展模式,是以为主导、商业化运作、企业法人负责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虽然具体的管理不同,但各国在机场建设与运营中均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为机场的运营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而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则是机场产业和临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就需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机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云南机场产业要分阶段、选时机进行改组和改造,转移并降低机场所承担的社会成本,使之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本着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管理有序的原则,对各机场要进行公司化改造,建立符合各机场实际的管理模式。首先应对产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场运营模式。其次应分类整合全省机场资源,理顺关系,对产业中的优良资产及业务进行重组、整合,积极开展股份制改造,推进其上市融资,不断完善其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一种以资本为纽带的全新的母子公司体系。
要借鉴和参照国际、国内机场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机场职能部门为主的“投资决策管理中心”,以经营型公司为主的“利润中心”和以保障型公司为主的“成本中心”,通过建立并完善这三个中心,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建立一套具有统一标准和管理效力的规章制度,推进省内各机场实现规范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机场的企业运作、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质量等企业活动和行为。优化人力资源和组织结构,建立适应机场安全管理和资本运营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通过公开竞聘和择优录用的竞争机制,选拔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本。
云南机场大多数经营项目都是依附航空运输的保障服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产与经营交叉共存、相互影响。做大做强机场产业,必须将两种劳务划分开来,探索业务的板块式划分和经营,集中优势,使经营性资源面向
市场求发展,非经营性单位则集中精力搞好安全生产和运输服务。根据不同保障性质和服务功能,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市场化配置资源,实现产业发展多元化,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为社会提供多样性航空服务产品。
云南机场产业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潜力较大的资源优势和蓬勃发展的经济优势。云南绝大部分地区属云贵高原,全省只有6%的平地。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航空运输在交通运输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云南省支线机场多、机场等级高、布局合理、设计规范,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昆明新机场、腾冲机场和文山机场也在规划筹建中,为进一步完善机场体系和规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2003年,云南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年平均增长率达22.8%,远高于世界和全国的平均值,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与昆明开通航线的城市有75个,其中国际城市15个,已形成以昆明区域性枢纽机场为主的机场群。
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建设中,有着地理位置最优、面临市场最广、与东盟国家经济互补性最强、友好交往历史最久和对外连通条件最好等优势,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前景。云南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壮丽的山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为云南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云南民航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云南机场集团将以昆明新机场建设为契机,经过10年左右的不懈努力,将昆明机场由区域性航空枢纽建设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大型门户枢纽之一,精心打造现代化航空城,以此带动省内干线、支线和小型旅游机场的全面发展,从而在全省形成梯次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运作顺畅的机场体系;以产业功能再造为目标,充分利用机场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云南临空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计2008年前后,完成昆明国际机场国际型、开放性、市场化运作新机制,在云南省乃至中国西部构筑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空中大通道,进而使云南机场业成为面向东盟乃至亚洲开放的空中门户。
(作者:云南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