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义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
来源:测品娱乐
浅析语义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 邱 坤 (中石化江苏油田职Z-培训处 江苏 扬州 225007) 作者简介:邱坤(1981.10一),女,籍贯山东潍坊。200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从事英语教学 工作。 摘要:模糊性是语言自身具有的一大特点,本文简单阐释了模糊语义的定义及其特征,并浅析了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语言的模糊性来 源于客观实体边界的不明晰性;人们对客观实体缺乏清楚的认识;人类语言的概括性;人们使用语言的不一致性、松散性以及语境的变 化。而且从语用角度分析了语义模糊性的功能:提高语言表达效率与准确性,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语义;模糊性;语用功能 中圈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任何学科的研究人员都在力图使自己所建立的理论精确化, 往往将模糊性视为大忌。不少语言学家和语义学家也在努力精确 的描写语言和语义,但是却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原因就在于语 言本身就具有客观而又普遍存在的模糊性。模糊性是词句语义的 主要特征之一,语言具有模糊性是语言自身的一大特点,而且是 一种根深蒂固的特点,无法忽略,不能改变。所以,语义必须具 有模糊性,别无选择。 1模糊语义学研究的概述 国内外的许多哲学家,语言学家很早就关注到了语言中的模 糊现象:例如我国学者对《周易》中的两个字一直有多种不同的 解释;历代学者对孔夫子言论也存在多种解释;美国实用主义和 符号学的创始人、著名哲学家Peiree于1902年给模糊性下了如下 定义:“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 了仔细的考虑,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 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上文所述的 实际上不能确定,并不是指由于解释者的无知而不能确定,而是 由于说话者的语言特点就是模糊的”(王寅,2001:146)。 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运用不同理论对模糊语 义做出了论述,对于模糊语义学的研究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2语义模糊性的定义与特征 “语义模糊性是指语义所表现出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 明、亦此亦彼的性质。模糊性词句就是指具有这种模糊语义性质 的词句,表示词句于它们所概括的对象之间联系的模糊性。模糊 性词句是一个具有不同隶属程度的元素的集合,虽具有较为明确 的内涵,但其外延是不确定的”(王寅,2001:152)。模糊语义学 则是建立在多值逻辑学之上,专门探讨自然语言的语义模糊性, 主要研究具有模糊性质的词句的意义。 语言模糊性具有以下特征: 2.1普遍性和客观性。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在性态和类属 方面具有亦此亦彼,反映和表达事物的词语也就会具有亦此亦彼 性。再加之人们有时在认知精确事物时也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这就使得模糊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这是自然语言的一大特点, 是语义客观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 2.2限界性、原型性、隶属度。所谓模糊,就是不清楚、 不确定、模模糊糊、模棱两可。模糊词语主要表现在其外延的不 确定性上。有的模糊词语虽然说是模糊,但并非模糊无界,取值 往往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虽然很难一刀切,但是还是有个大致 的限界。例如我们说的“大约50岁”,人们不会将“6O岁”归入 其中,更不会把7O和8O岁归人其列。 人们在感知和认识事物时,是以事物的一组通常聚集在一起 的,具有代表性的属性为依据的。“原型”就是指在某一词语所指 的一类事物中,人们所公认的正常的代表性样本。原型是词的概 念外延中的一个典型成员,具有常见性、平均性、突显性、稳定 性、灵活性、适应性等特征。 2.3不平衡性。语言既具有自身的明晰性,又具有内在的 文章编号:1672-5832(2017)11-0241—02 模糊性。如果语言不具有相对的明晰性,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就 不可能建立,但是语言具有模糊性又的确是语言的自身特点。语 言中的明晰性和模糊性矛盾在同一语言中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由 于词语基本上都具有多义性特征,词语的明晰性和模糊性这对矛 盾还反映在词语多义义项的“明晰性一模糊性”的不平衡性上, 词语有的义项是明晰的,有的是模糊的。例如,英语中的数词 one、two、three、four表示“一”、“二”、“三”、“四”意义时是 明晰的,但是其他义项却会出现模糊现象,例如“one or two”表 示“几个,少许”;“two byfour”表示“小的,微不足道的”;“On all fours”表示“完全的,相似的”。 2.4交际性和实用性。维特根斯坦认为,“虽然日常语言字 词的意义可能是模糊的,但是只要它正常的发挥作用,达到目的, 那么它就是适合的。虽然精确的语言令人仰慕,但是它们不仅是 脱离生活的,在生活中无法使用,而且人们所追求的这种精确性 是制定不来的”(王寅,2001:166)。 3语义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模糊性是一切自然语言的属性,但模糊性到底是怎样产生 的呢? 第一,最根本的一点,我们必须明确,模糊性不是主体、客 体或语言符号三方中的一个方面就能产生的,它存在于三者的互 动过程中。离开了人(主体)的认识活动,仅仅客观事物,它们 以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在发展和变化,无所谓“模糊”与“不模 糊”。再说,纯粹的客观世界没有也不需要度量诸如模糊、随机等 确定或不确定性的尺度。因而,研究模糊性与精确性,必须存在 两个条件:一是主体(人)和客体(自然界、社会)发生交往和 认识关系;二是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存在一个用以度量精确或模糊 的参照系,也有人称之为“人类认知场”。人类认知场,就像一把 尺子,用它来量度客观事物的“长度”使人们对被测客体有更多、 更精确的认识和了解。这把尺子的精确度是以人类的认识能力、 目前的认识水平、认识状况为基础的,超出了这个范围,客观世 界对于人来说还是混沌不可知的。 第二,词义的概括性是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之一。客观事物是 思想赖以产生的基础,大脑对其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便会产生概念, 即思想的构成成分,思想靠语言来表达自己。词是指称一般事物 的,不可能对世间每个个体、每种性质状态、每个动作,简单点 说就是每个具体情况,都有一个指称或描述,“如果每一个、每一 件(事物)都有一个名称,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戚雨村, 1985:156)。 第三,思维的模糊性与语言的模糊性密切相关。概念、判断 和推理以及它们的联系就是思维形式,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语言 来完成。思维和语言有直接的联系,可以说思维的结果——思想, 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换句话说,语言是思维的物 质外壳,而思维又是语言产生的物质基础。人脑的大量思维活动 是具有模糊性的机理过程,或者说,思维的模糊性是人类智能的 基本特征。客观世界的许多现象是不能用精确的数字、精确的公 教育前沿 i 一 _ 。。 :一一:l.i:::暑::: 式、精确的语言、精确的逻辑来表达的,而人类的大脑,却具有 分事物、现象,从而能够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如果每个词的词 一种执行不精确指令的特殊功能。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认识的逐 义都有精确的语义,那么社会交际将寸步难行。 步深化,正是在模糊——精确——更高级的模糊——更高级的精 3.对比喻、夸张、委婉等修辞格的阐释能力:模糊词语还可 确,这样一种螺旋式循环中达到的。认识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在深 以构成修辞上的明喻、隐喻、委婉、夸张等修辞格,因为这些修 化的过程中会m现差异。就现阶段人类的认识水平来说,为了提 辞格所表达的意义往往是建立在词义模糊的基础上的。 高认识的有效性,思维又需要更高层次的模糊。语言是思维的载 4.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创造出朦胧的意境美和形象美: 体,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物化表现,二者是互相依存、不可 词义的模糊性弥补了人类语言表现力不足的缺陷,尤其在文学作 分割的。所以,我们既可通过语言的模糊性认识思维的模糊性, 品中,不但能够惟妙惟肖地传达 言语表达者的意旨所在,而且 也可以通过思维的模糊性来证明语言的模糊性,二者可相互提供 可以给读者产生各种联想的模糊空间,让读者在真实与模糊之间 佐证。模糊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特殊产物。 领略到写说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进而唤起潜藏于读者心目 第四,模糊性也是人类言语交际的需要。言语交际是借助语 中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从而获得含蓄、艨胧的意境美和形 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的活动,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巾充当信息载 象美。 体,也标志客观事物。日常交际中,人们首先根据自己的观察、 5结语 感觉、经验、常识等去认识客观事物,然后用语言符号标志所认 本文对语义模糊性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分析,首先从 识的对象。一般情况下,也就是在人自身的感知能力、感知特点 模糊语义学研究的历史概况人手,进而指m了模糊语义的定义 的背景下,人们只能确定客观事物的大致范围,不能精确地确定 与特征,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语言模糊性的原因,最后从语用角 客观事物的量的特征,这就需要语言符号的意义具有模糊性,二 度就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功能进行了阐述,并指出正确使用语义 者达成一致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的模糊性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和表现力,促进交际的顺 四、语义模糊性的语用功能 利进行。 自然语言中存在着许多模糊词语,广泛地应用于科学、广告、 公文、新闻报道、法律、文学等语体。同义的模糊性并不妨碍交 参考文献: 际,相反,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中需要大量的模糊词语的存在, [1] 王寅,2001,《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 否则,语言会变的相当贫乏,交际功能与表达功能会受到很大 语教育出版社. 。 [2] 伍铁平,1999,《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1.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件坏事,相 出版社, 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 [3] 何自然,1997,《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 杂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 版社. 高效率。 [4] 戚雨村,1985,《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2.提高语言表达准确性,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词义的模糊 出版社. 性并不会成为言语交际中的消极因素,它不但不会影响语言的社 [5] 苗东升,1987,《模糊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会功能,反而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积极的协调作用。一个 出版社. 词的意义所概括的事物或现象大致有个范围,虽然边缘部分缺少 [6] 刘颖,2000,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J].《十堰职业技术学 明确的界限,其核心部分是明确的;是人们注意的焦点,便于区 院学报》,13(3):24—29. (下接第292页)他认为大庆 南田_T程作为特定时空下中国丁业工 《苏州丝绸行业_T匠精神的历史演变》,对苏州丝绸行业发展做了 程的成功范例,关于T程主体“大庆人”的哲学分析对于当下中 历史分期,分析各个历史时期苏州丝绸行业T匠精神的具体特征, 国建设工程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特别是从政治话语下的群体 并尝试探索苏州丝绸行业_T匠精神的未来走向。本文得到现场专 典型到工程哲学视野下的“lT程共同体”视角的转换,能够更加 家教授的指点和建议,梁军教授指出在各个历史分期的衔接中lT 理性、客观、全面地剖析大庆油田T程中丁程共同体的结构和功 匠精神具有非性,强调lT匠精神自古至今的传承与发展。施 能,促进科学家、lT程师、主要领导及管理层、工人以及相关利 威教授指出把区域定位扩大到“江南地区——以苏州为中心”,兼 益群体在_[程活动中更好地统筹协调,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树立 顾浙西、上海、苏南地区,文章内容更有说服力,并指出文章内 中国本土的T程文化自信。 容需要加强理论支撑。 2.2关于T匠文化、T匠精神的报告交流 2.3其他相关学术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施威做报告《传统工匠文化体系及其 东华大学副教授何朝安在论坛上做报告《人工智能时代的人 现代转化》,他认为传统社会影响_T匠文化演变的要素包括行业和阶 性及其独特性》,从最近热议的AlphaGO战胜柯洁入题,提出思考 层、技艺和传承、标准和追求、个体和整体等,并提出“四大子知识 “自然界中人类的位置和独特性究竟是怎样的?”他提出人工智能 体系”,即“工匠创物文化、工匠制度文化、工匠创新文化、工匠精 不可能超越人类,论点如下:l、人类的独特性大于人工智能的独 神文化”。施教授分析了工匠精神衰微的原因并阐述了l丁匠文化价值 特性,人类具有情感等心理因素而机器无情感。2、人类社会总有 体系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内容及路径,最后做出“重拾工匠精神,重 真理不可被证明,而机器只能接受被证明的真理。3、引用哥德尔 塑1二业软实力,就必须重构现代工匠文化体系”的总结。 定理“没有一个机器能够成为心灵的完全或有效的模型,心灵是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傅畅梅的《工匠精神的理论视域与 在本质上异于机器的”。 价值蕴涵》报告,从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及 太原科技大学副教授杨常伟的报告为《山西传统酿醋工艺的 特征、工匠精神的核心以及工匠精神的伦理蕴涵四个方面做出深 传承与发展》,报告详细呈现了山西传统酿醋工艺流程,杨教授提 入分析,其中对于T匠精神的辩证逻辑思维引起现场专家学者的 出山西醋业的发展是传承和发展老陈醋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基 热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应当是正向的、 础和前提,制醋企业的壮大与发展是传统制醋工艺和传统醋文化 积极的,无负面之说,故不存在负面影响。 传承的一种形式,并希望把醋文化赋予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推 苏州科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梁淳的文章 动整个山西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