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教育思想与墨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就来比较下儒家与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两者的共同点
(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墨两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
(二)从教育对象来看: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
(三)从教育方法来看: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同时双方都重视“行”的作用,即实践的重要性;
(四)从内容来看: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强调人的道德教育,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
(五)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强调推行教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两者的不同点
(一)关于教育目的
儒家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主张培养“君子”“圣人”“大儒”等,着力培养德才兼备,能为实现德治、仁政、礼治的理想而奋斗的人才。而墨家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以“兼士”为培养目标,要求他们“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墨家的兼士和儒家的君子在外表和内质上有很大不同,表现了完全不同的人格追求,反映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不同的理想。
(二)关于教育内容
儒家重视道德教育,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六经”为主要教材。儒家的“仁爱”强调爱是有等级差别的。 虽然墨子与孔子一样重视“德行”,也讲《诗》《书》,但全盘否定了《礼》《乐》的价值。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墨家所强调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墨家不重视文史教育,注重培养思维能力。
(三)关于教育方法
儒家重视“学、思、行”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以此为核心,创造出了“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并提倡“因材施教”。 而墨家以“主动、创造、强力而行”作为其教育方法的核心,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儒家重行,强调的主要是道德实践,而且十分强调思想动机的问题,要求慎其独处。而墨家则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是动机,功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更着眼于“功”,即实践效果。儒家坚持“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而墨家强调对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但更多的要有创造精神。
(四)关于教育作用
孔子所推行的儒家思想最主要的是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因此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作用是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实现天下大治。而墨家社会的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儒家强调对一个国家的巨大作用尤其是统治阶级,墨家则重在强调教化对于社会及个人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