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解金属锰工艺流程图

电解金属锰工艺流程图

来源:测品娱乐


电解金属锰工艺流程图

MnCO3 + H2SO4 + 阳极液 加热 MnSO4 + H2O + CO2↑

浸取 MnSO4(同时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铵作缓冲剂) ↓

中和 NaOH或NH3*H2O提高PH) ↓

氧化 空气/H2O2(氧化除铁、吸附除铁) ↓

硫化 SDD(除重金属) ↓

粗滤 过滤除杂质

排渣 ↓ 加活性炭、硫化铵、硫酸铝等

二次精滤 制得合格的MnSO4溶液 ↓

电解 周期24小时加入添加剂

钝化 K2Cr2O7(防止与空气接触氧化变黑) ↓

水洗 放入60℃-80℃热水 ↓

烘干 温度110℃或常温凉晒 ↓ 剥离 ↓

产品检验包装,用PP塑料华袋密封,桶装或袋装

电解生产常见病因及处理方法

一、反酸

(一)现象:一般槽液流速较激烈,槽内溶液呈黄色,阴极板周围产生白色状物。常见病因及处理方法 常见病因 阴极区的PH值低于6.4 新开槽的隔膜袋孔隙大,密封不严 隔膜袋已破或假底松动 锰含量太低,进液跟不上或断液 电流升得太快,槽锰含量跟不上 补加液的PH太低,低于6.0 阴阳极互串,冒槽 槽温太高 处理方法 提高阴极区的PH值 如2-3天恢复说明正常,恢复不了,须重新清槽 调换隔膜布,密封假底 提高槽液锰含量,及时巡回检查 根据板面上锰情况及槽锰含量升电流,不益过快 提高进液PH,达到7.0 采用隔膜电解法,适当降低液位 将槽温调整在指标范围内 二、返碱 (一)现象:槽液颜色深,电积锰翻滚厉害,从槽尾开始有大量气泡跑出,产品带黑色。常见病因及处理方法 常见病因 处理方法 电解周期长,结晶的钙、镁产、铵复盐堵塞隔膜清阳极板或清槽 袋,使OH迁移受阴,PH升高 温度太低 将槽温根据各阶段调整在指标内 人为加碱 增强职工责任心,及时巡回检查 加阳极液或稀硫酸,二氧化硒减小数量,密封太严 严重清槽 槽液锰含量太高 将槽锰含量控制在指标内 阳极板连续工作2周以上,不敲不换导致返碱 及时清理阳极板材 三、板面发黑 (一)现象:阳极液周围翻滚厉害。 (二)常见病因及处理方法 常见病因 溶液中有杂质存在 硫酸铵浓度太高 槽液锰含量太高 添加剂不足 槽子返碱必导致电积锰发黑 处理方法 提高中性液质量 将硫酸铵指标控制在100-110g/l 减小流量,将槽液锰含量控制在指标之内 将二氧化硒指标控制在0.03-0.04g/l 及时更换阳极板,清理阳极板上的氧化物,及时清槽 四、起壳 (一)现象:调仓2小时后,极板周围冒气泡,即可断定为起壳。 (二)常见病因及处理方法 常见病因 调仓各工艺不符合要求 添加剂不足 阴极板不干净 PH值过低或过高 温度过高,冷却水冷却不下来 新抛光板未经活化处理或处理不好

处理方法 将工艺指标控制在范围内 及时将添加剂加好 加强洗板质量 根据各槽情况将PH调整在范围内 及时测槽温,如铅管堵塞,及时清理 严格按抛光极板处理方法进行操作

水玻璃太脏或太浓 将水玻璃调整在2-3玻美 补加液PH太低,低于5.5 提高中性液的PH 锰含量过低或过高 将槽锰含量控制在指标之内 阴、阳极板没有对正,造成边缘起壳 将阴阳极板对正 总之,起壳后,基本上只有重新调仓时含锰量、PH、温度、添加剂应控制好。 五、倒溶 (一)现象:电积锰倒溶时极板两边锰离子溶液翻滚厉害。 (二)常见病因及处理方法: 常见病因 阴极板没有摆正,靠在隔膜袋上 槽子严重返酸 有铁、镍等杂质存在 处理方法 将阴极板摆正 轻微用进液调整,其次用氨水调节 如轻微加高锰酸钾或活性炭等,若严重须停槽处理 带有产品的极板在电解中途突然不导电引用起步板更换 起倒溶 六、爆板 常见病因 槽温太高,中性液温度过高,边打边用 锰含量太高 水玻璃太浓 电解液不纯,有杂质 有油脂带入水玻璃或其它槽内 抛光板没有经过酸泡热洗 电流过高 洗液浓度太高 极板不干净,上面带有杂质 处理方法 降低槽温,降低中性液的温度,液体要静止。 将槽锰含量控制在指标内 将水玻璃调整在指标范围内 提高中性液的质量 多注意观察,如发现及时更换处理 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将电流逐步升至规定范围内 将洗液浓度调至规定范围,经常测 必须将极板洗干净 七、难剥离 常见病因 槽温低,Mn含量低,PH低 水玻璃浓度低或未沾 阴极板发毛、发白 电流密度小 处理方法 将槽温Mn含量、PH调至规定范围内 每天测水玻璃浓度,及时补加 及时进行抛光 算好每个阴阳极板通过的电流 八、阴、阳极板通电不良 常见病因 出槽时铜排未刷或未刷干净 部分极板螺丝松开 中性液及氨水的冒漏造成槽面不干净,多被结晶 槽面未装水平,导电板接触面积小 处理方法 及时检查、监督 及时处理 加强槽面管理 加强清理力度及清槽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