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是( )A.杜威B.孔子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心理学B.教育哲学C.教育学
D.教育经济学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A.促进作用B.制约作用C.决定作用
D.促进或延缓作用
4.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 )A.智力发展B.知识的增长C.身心发展D.体质的增强
5.划分课的类型的依据是( )
A.课的任务B.课的内容C.课的方法D.课的活动形式
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分组教学C.模拟教学D.课堂教学
7.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道德认识B.活动和交往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
8.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B.领导作用
C.纽带和桥梁作用D.核心作用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A.延伸B.必要补充C.发展D.改革形式
10.学生的主体性最主要地体现在( )
A.自觉性B.性C.创造性D.能动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学是研究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门社会科学。
12.欧洲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______教育和______教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
13.造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______;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是______。
14.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______教育和______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1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_;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_。16.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______的特殊______过程和发展过程。
17.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进”是指:①______②______。18.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和实践性。19.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______计划和______计划。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1.德育为什么把说服教育作为主要方法?22.教育目的有何重大意义?
23.如何正确理解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论述教育的相对性的表现。
参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D 2.C 3.D 4.C 5.A 6.D 7.B 8.C 9.B 10.C
二、填空题
11.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12.教会 骑士
13.社会分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4.法纪 道德品质
15.教书育人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16.个体 认识
17.教学速度 教学内容深度18.自愿性 灵活性
19.学期 具体行动
三、简答题
20.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关键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专门的人才。这些人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能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通过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知识从原来为少数人掌握到为更多人所掌握,并且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能承担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新的研究成果和发明一旦在生产中被应用,就能提高社会生产力。
21.说服教育法的特点在于正面教育,启发自觉,以理服人。在德育方法体系中,说服教育法是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基本方法。这是由于:
(1)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不能自发产生的,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教育才能获得。
(2)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不能强制。(3)说服教育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而且还能影响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完善。
可见,说服教育法对每个学生都普遍适用,在每一年龄阶段都离不开,而且教育者不论采用哪一种德育方法,都要伴之以说理教育法。22.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其意义在于: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一切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教育目的这个中心进行的。确定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选择教育方法,都要从教育目的出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要求。反之,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工作是否成功,必然要以教育目的为标准进行衡量,看教育目的实现状况,所以,教育目的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由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复杂活动,周期较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有计划和有系统地进行。因此,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给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指出共同遵循的方向,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是教育目的指导意义和导向功能。
23.主体性是教师劳动手段的重要特点,与其他劳动明显的不同。这种主体性包含两层意思:
(1)教师劳动的基本手段存在于教师主体本身,即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人格等是教师劳动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教师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劳动手段。
(2)教师在使用教材、挂图、模型等这样一些物化的劳动工具时,必须经过一个主体化过程,将凝聚在其中的智能和情感完全转化为教师主体的东西。
四、论述题
24.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虽然受社会生存方式制约,但具有自己相对性,具体表现在:
(1)教育有自身的继承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变会引起教育性质和目的等方面的变化,但不是所有方面都会改变。任何一种教育,就其思想、内容、制度、方法各方面看,都是在以往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教育有其自身的继承性。所继承的一切,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作为意识的教育,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联系,与教育相互作
用。其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一是表现在教育观点上,二是反映在教育内容上。
(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来说,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的存在。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灭亡之后,与其相适应的教育,并不立即消亡,仍然会存在一个相当时期。与此相反,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超越当时政治经济的局限性而产生,表现出不平衡性。
总之,一定的教育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教育的性只能是相对的。我们既不可否认教育的相对性,又不能把它夸大到绝对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