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与俗
雅与俗一直是对立的两面,雅与俗的界定标准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实际上,作为两个互相定义的词,雅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如此,我认为所有的雅均根源于俗。【干净利落,切题。】
雅只有从俗中生发出来,才具有生命力。《一九八四》中,温斯顿史密斯惊叹于无产者妇女唱出的通俗歌曲;【有些突然,铺垫一句才好。】《诗经》国风中的作品本是民间所传唱的歌谣,如此却成为至雅的经典;梵高名作《吃土豆的人》中,衣衫褴褛的身影浮现在昏暗的油灯光中。机器编写出来的毫无意义的词句,融入无产者真挚的感情,竟变得如春风般富有生命的活力;“河水清且涟猗”,映出劳工诉求的眼神;一家人生活贫穷,但餐桌上的土豆仿佛象征着他们艰辛生活中彼此温馨的感情。【此段重点介绍梵高画作,叙述中饱含感悟,所以感人。】
这些都是俗人、俗事,但时光将它们升华为真正的高雅。原因是什么?我想原因在于它们都蕴含着俗世感情中的憧憬、渴望、温存、爱意,以及所有美好而真诚的东西,这些也正是人性中与生俱在的温暖的部分,无论悲喜,均是俗世温暖的沉淀。【此处划线部分将上段升华好自然点题,深刻。】
相比之下,单纯为了追求雅而存在的雅,未免显得单薄、苍白。汉赋极尽辞藻之华丽,却最终走向了衰落;宫廷中的丝竹管弦,远没有山野间的民歌富有感染力。听西北民谣,总感觉一阵沙土扑面而来,然而听到一句“风吹来,吹落天边昏黄的太阳”时,我仿佛体会到了如“古道西风瘦马”一般的荒凉。元曲中的至雅之境,化作风沙刻在西北汉子的心中,跨越千年时光在今世的民谣中完美地再现。【又一个别致恰当的例子,语言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然而,并非所有的俗都能升华为雅,也并非所有的俗都具有生命力。庸俗的、低俗的都是糟粕。什么是庸俗?庸俗是流行歌曲中无病呻吟的花前月下,是肥皂剧中泣涕涟涟的苦情戏,是速成类书籍的泛滥,是选秀与炒作风潮带动起来的盲目崇拜…我们面前娱乐至死的大舞台。【此段在前面人文情怀基础上又不失理性思辨,转得好。】
如今自命高雅的人不少,流于庸俗的人更多,这一切不是一句“浮躁”就能概括得了的。我们在批判之前应先反思,自己是否有一颗不肯媚俗的心? 先秦之人将《诗经》留给了我们,我们又将为后世之人留下什么呢?【结尾处仓促,应扣住雅与俗发问从而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