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儒家礼制中的和谐追求

儒家礼制中的和谐追求

来源:测品娱乐
第8卷第1期2006年2月

JOURNALOF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8No.1Feb.2006

儒家礼制中的和谐追求

陆自荣

(湖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湘潭411201)

要: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主要靠礼制来维持,礼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担当着准法律的作用。礼制包括“礼”乐”、“

礼”管“分”乐”主“和”但“礼”乐”之中又都包含“分”和”两个方面,是“分”与两个方面。礼”乐”分开来说,“、“。、“、““、“和”的统一。礼制的“礼”乐”分”和”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局面。但由礼制构筑的和谐社会是等级“、“、“、“制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儒家;礼制;和谐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70(2006)01-0094-04

一、作为准法律的礼制

矣。当亲亲与法律发生矛盾时,仍坚持“亲亲””,提倡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承天之道”,以“。③宣扬礼乃“

治人之情”西周以来,神权不断动摇,此时,统治者“。

礼”字在殷商即已出现,当时和“尊神”密切相“

阴阳、五行等自然现象来论述维护关。《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便开始利用天地、:““

等级秩序的礼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他们宣扬礼乃“承到了西周,随着宗法思想与制度的系统化而发展成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西周的礼制经过

治人之情”礼记》认为,“天道”体现了天之道”,以“。《

礼”是不断充实,其内容非常庞杂,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上下尊卑的等级原则,所以顺应这一原则的“合乎“天道”的,“天理”必须以之作为立法处世的指教育、行政、司法、宗教祭祀、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

他们还把“礼”具体化为“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各个方面;其中不少规范实质上具有法律(主要是民导。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10种“人义”。法和行)甚至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

儒家的法律思想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其间虽然互有要求,但并不是对等的,而是宗法等级原则的体现。的“礼法”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

为了挽救“礼制”仁”为核心,以,孔子提出了以“维护“礼治”提倡“德治”人治”的法律观点。、,重视“

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在孔子思想中,“仁”和“为了维护“礼治”,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仍然主张“为国以礼”论语・先进》(《),提出并建立了以

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

级贵族“礼让为国”论语・里仁》(《),相互克制,遵守礼制。只有在礼乐的指导下,刑罚的运用才能得当。所以他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从维护“礼治”出发,儒家主张:①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名分。孔子首倡“正名”,要求纠正违反等级名分的混乱现象,反对犯上作乱,反对僭越。孟子则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荀况把确立“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的礼,。说成是“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的“大本”、“。②坚持“亲亲为大”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礼治”是宗,“。“法和等级相结合的产物。孔、孟尤重“亲亲”的宗法原则,一再强调“笃于亲”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认为“

礼”是两个非常重要而又相互联系的方面。“仁”是“

孔子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论语》但“仁”的含义却是多方面的,中“仁”字出现105次。孔子在答复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时,往往因人而异,时而可以理解为“孝悌”忠恕”但其,时而又可理解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即“论语颜渊》爱人”也是“仁”的本义。说文人。(《・),“《”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孔子很重视处理人际:“关系。用这一原则处理父子、兄弟、君臣、已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论语・雍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达人”(《)和“(《语颜渊》仁”与“礼”的关系上,孔子说:“克已・)。在“复礼为仁”在此,他把“礼”看作是“仁”的表现。他要。求人必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收稿日期:2005-07-06

基金项目:2004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04ZC037)

作者简介:陆自荣(1967—),男,副教授,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研究,E-mail:zironglu@sina.com

-94-

儒家礼制中的和谐追求

动。复礼是孔子的政治纲领,因此,他对违反“礼治””的僭越行为都表示深恶痛绝。如季氏“八佾舞于庭”,他便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孔子强调“礼制”仁”释“礼”礼,并提出以“,为“制”寻找道德基础。儒家的其他思想家也无不看重礼礼”担当着是准法律的作用。其中起到最大作制,让“

用的要数荀子,荀子提出了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荀子认为,人类为了战胜自然,就必须合

群,而为了合群就必须分工合作,各守本分;为了分工合作就必须有确立和维护这种分工合作,各守本分的礼义。因此他说:“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子,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生于治,合乎善也。荀子性恶》”(《・)礼在现实社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

能无求……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轻荀子礼论》重皆有称者也。”(《・

礼的核心思想是“分”,是为了明分辩异,但其在维持社会不同等级之间必要张力的前提下,又需要在这些不同因素之间找到一种和谐、适度的调节处,使各等级各安其位,整个社会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这就是礼学当中同时蕴涵的“中”的思想。

中庸》收入《礼记》《,是战国时期学者论述礼义

的一篇重要文章,说明“中”已经成为礼的重要思想了。《礼记檀弓上》引子思之言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引子夏之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言曰:“。这都是说制礼的原则要符合“中”礼记・仲尼燕居》引孔子之言:“夫。《‘

会治理中起到的作用,荀子称之为“养”和“别”养”礼,所以制中也’。“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子贡问曰:‘

是以“礼”来确定各人应分得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度孔子曰:‘礼乎礼。由此可见,孔子对礼与中作也?’’”量分界”,使大家都有所节制,能分别地满足人们的循环论证,说明礼与中在思想内涵上是一致的。欲望。他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争则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礼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在荀子那里,礼是古往今来无所不在,是支配整个宇宙的永恒原则,“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荀子・乐论》(《),礼者,法之大分(本),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

荀子对礼学当中所蕴涵的思想精义做了空前的中”阐发,认为礼的主要含义就是“:

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

礼义是也。”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

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服也。”荀子儒效》(《・)

这里的“理”也就是“礼”礼记・仲尼燕居》引,如《孔子言曰:“礼也者,理也。”

由上可见,礼主“分”,但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中庸、中道思想,这说明礼并不是绝对地区别等级之间的差异。它在辨明等级的前提之下。又主张“时中”、权变”注重礼的灵活性,在等级差别之间找到一种“。

中庸的和谐,这样,单从礼的方面来看,它的思想也是全面的,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既以等级秩序为本,又注重等级之间的协调。这就是礼之“分”与“和”在促进社会整合的中的功能。

乐的思想是“和”和”。同样,乐也不是单纯的“,其中也包含有“分”的思想。

和”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乐不但讲“和”,而且对“也要有所节制,“和”的理想状态是“中和”中”是礼。“的思想,因此,乐之“中和”表明乐要受到礼的节制。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中”为准则,要有节制,因此佾》),指的就是乐要以“郑声淫”他反对郑卫之音,说“,就是因为它过于放纵,没有节制。荀子也说:“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荀子・乐论》中和”成为传统乐论最(《)。“

二、礼制中的“礼”乐”分”和”、“、“、“

儒家思想中的礼制其实也是礼乐一体的表现。礼乐二字分开来说,礼的精神是一个“序”字,乐的精

神是一个“和”字。也就是说礼管分,乐管和。

其实,礼乐各自都包含有分与和。礼以分、异为体,但是,它同时也蕴涵着“中和”时中”的思想,在、“

辩明等级差异的同时还要讲求适度,讲求中庸之道;乐以“和”为本,但是,乐之“和”并不是的,它依然要受到礼的制约,乐“和”的思想当中又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关系。这样,礼中有“分”有“和”,乐中有乐就是这样相异相维、相反相成地和”有“分”,礼、“

结合在一起,这才是礼乐的辩证关系。

礼的主要功能是“别”用于区别上下等级,这是。古代学者共同的认识:

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礼记礼运》(《・)

-95-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为根本的思想。诸多关于“仁”的论断。但将他论“仁”的主要言论归纳起来,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要求人们遵守礼制,服从礼的行为规范,譬如: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论语颜渊》言,非礼勿动。”(《・)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悌也“

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另一类则是要求关心民众,关爱他人,相互促进,和睦相处。譬如: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

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前者立足于“分”和”分”,后者立意在“,无论是“还是“和”都是为了礼制秩序的重建。

孔子推崇周礼,目的在于追求一个有序而和谐、安定而祥和的等级式的政治社会,他因此而尚德政、求礼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政治的根本在于播化“仁道”仁”学的意义上,在孔子“建立起一个“亲亲”而“尊尊”的和谐社会,

三、礼、乐、分、和”与等级和谐社会“

怎样建构一个既有情感精神世界的仁爱和谐,却又不因此而流于无差别、无目的之等级的平庸的

人性状态?先秦儒家坚信要达到并保持这样一个有序而和谐的社会状态,就必须要建构一种具有分、和两种社会功能的上层建筑,而他们所推崇的礼乐文化正好兼具这两种功能。《礼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就是说,礼乐完整地反映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尊与亲亲相统一的关系,礼制秩序既能建立和维护宗法人伦等级制度,使人与人之间有着毫不含糊的明显的等级差别,又能使得人们和谐地生活于一个社会共同体之中。

显然,先秦儒家所崇尚的礼乐文化是“隐”与显”的有机结合,就“显”的外在层面而言是宗法人“

伦等级秩序的社会结构,就“隐”的内在层面而论则是具有高度人性关怀的健全的和谐之精神境界的培育。“隐”显”合和乃为“仁道”的社会。所以,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认语秦伯》礼记》对此做”(《・)《了进一步阐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

孟子极大地彰显了孔子“仁”学的政治哲学蕴礼记乐记》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仁”学发展为相当系统的“仁政”学说,儒家思想正是通过“分”与“和”两个概念来表达涵,把孔子的“

分”与“和”统一起来,以事物和人际关系的对立统一的。“和”是以承认“分”贯注其间的仍然是将人之“

为前提的,先有“分”的事实存在,而后才有“和”的理求得社会共同体之有序而和谐发展的基本精神。他念追求;“分”因“和”的理念和目的而显现其方向和意义。和”就是对“分”加以调节和范导,使分别和对“立的双方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在此状态中,对立双方既保持一定的分别,又不超出一定的限度,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补足,相互促成,而在整体上实现协调与统一。孔子把这一思想应用于人类政治社会之中,提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智愚之区分的事实,既不可否认和消除,又不可遗忘和丧失人们之间普遍的相亲相爱,互敬互助,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但同时,爱必须有差亲亲”为原则,不能超越礼制秩序的基本界等,以“

限,因为体现“分”的礼是形成社会秩序的基础,他所谓“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君(《),“

十分强调等级划分和职业分工的必要。孟子对许行否定分工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指出: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

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孟子梁惠王上》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从一般社会分工的不可避免,证明社会管理工作和脑力劳动专门化的必要,有相当程度的说服力。因为没有这样的“分”,人类就无法走出野蛮的时代,而进入文明共同体。

关于人不“分”则不能“群”,也即不能形成秩序和谐的文明共同体,荀子做出了更为详尽的分析和

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和”论证。他说:(《)等主张,指的就是“

决不意味着取消人伦差别。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人“

孔子的“仁”学正是追求这样的一个分中之和、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性)也。皆有可和中之分的有序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建立。其“仁”学的思想主旨就是要在宗法人伦等级基础之上,实现政治社会的“分”与“和”。孔子在不同语境下提出了

也知愚同,所可异也知愚分。执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穷,心奋不可说也。如是则知者未得治也。知者未得治,则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则群

-96-

儒家礼制中的和谐追求

众未县(悬)也。群众未悬,则君臣未立也。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寡,寡则必争矣。

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职业无分。如是,则人矣。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聘内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故知者为之分也”荀子富国》。(《・)见解正的人选拔出来,提供条件让他们有所成就,建

级结构层次,同时又确保了社会各等级层次之间的秩序和谐。

乐合同时,荀子也看重乐的整合作用,他说:“荀子乐论》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礼”因“异”而由一种庄严的外在规定转化为人“

之内心欲求,人因此而从内心产生出自我节制的精神力量。因此,孔子在论述人的成长过程时说:“兴于朱熹解释为:“礼者所以立身”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者所以成性”四书集注》“。(朱熹:《)孔子又说: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人仁”为精神内涵,孔子说:“起,也要求礼乐必须以“

这就是说,人的聪明才智有别,若不把才能高、礼,谓之偏。”礼记・仲尼燕居》礼乐”连在一(《)把“立威信,也就不可能在群众中产生领袖,形成君臣、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文化不是

上下的政治秩序,人们就必定为了财物而争夺起来,单纯的政治训诫,而是按照天地之自然法则,将人们出现强凌弱、众暴寡、老少无人抚养,功业无从建立的局面,甚至不得正常婚嫁,而必然发生“争色之祸”。

荀子主张以礼义而区分身份等级,然后按照等级身份和社会分工进行物资分配,所谓“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荀子・礼论》(《)是也。遵守礼制秩序是任何等级身份的人的社会职责,这才是人性高贵的标准。否则,人与动物是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的。礼制秩序的意义正在于有利于人性尊严的建立。礼义”不否定人的自然欲求,它只将其纳入合“于“天秩”的等级秩序当中,各安其分,各得其所,“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悖乱驰养天下之本”慢。荀子修身》荀子”(《・)荀子所谓“(《・群居和一之道”荀子・荣辱》王制》)与“(《)是相互贯通的,实质所指就是统一“分”与“和”的礼制秩序之价值本身。正是礼才使社会呈现出明确而清晰的等

导向与天地自然之性相符的知情意相统一的和谐秩序之境,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是制礼”的同时,还必须“作乐”也。因此,国家在“,因为乐以象政”审乐知政”“、“,礼能否乐化直接关系到国家政制的稳定与和谐。

分”中从整体来看,礼学思想当中礼和乐都是“有“和”和”中有“分”,“,他们在辨明社会等级秩序的前提之下,又主张中庸之道,讲求等级之间的和谐,减少等级之间的冲突,形成人和、政和的局面,这样的社会既等级分明,又和谐有序。《礼记乐记》云:・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PursuingHarmonyinConfucianismPropriety-NormsSociety

LUZi-rong

(SchoolofLaw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gtan411201)

Abstract:TheChinesesocietywasmainlybuiltonthePropriety-NormsinConfucianism,soPropriety-Normsactasquasi-

lawatthattime.Propriety-Normsincluded“theobservanceofritualpropriety”(LI)and“theplayingofmusic”(YUE).LIactsasregulations(FEN)andYUEactsasharmony(HE).ButFENandHEexistbothinLIandYUE,theyaretheintegrationof

“theFENandHE.InPropriety-NormsofConfucianism,“LI”,“YUE”,“FEN”,HE”togetherconstitutedaharmonioussociety;butitwasastratifiedsociety.

Keywords:confucianism;propriety-norms;harmony

[责任编辑:孟青]

-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