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扇面)的生产制作工艺
折扇的形制很多,在本文中我们仅仅分黑、白两部分来介绍传统扇子的制作工艺。
黑纸扇和白纸扇,虽说都是折扇,但它们的制作工艺截然不同。它们不是象人们想象中的黑纸扇是黑色的,白纸扇是白色的。制扇业内称作的黑纸扇和白纸扇,是指用不同的工艺生产出来的不同的扇子品种。
白纸扇的制作工艺:
下面我们先介绍传统白纸扇的制作工艺。制作一把上好的扇子,其工艺非常繁杂。
白纸扇扇面制作。
白纸扇是事先做好扇面,将扇骨的小骨串到扇面中间,再将大骨粘在扇面的两边成为一把完整的扇子。白纸扇的扇面分纸、绢两种,其中纸面又有宣裱、柿矾、机裱之分。
现以一尺十五裥宣裱扇面为例述说。宣裱扇面采用安徽宣州产的上等宣纸(俗称生宣,一种以竹子纤维为主要原料的手工纸)为面纸,以桑树皮纸为内衬,裱好的扇面平正牢韧、久用不裂、素洁大方,优于引笔。
先将宣纸和棉纸按规格裁切成扇面毛料,注意宣纸的竹帘纹路要正、中、竖;在裱板上画好扇面的形状和衬条部位,用清漆罩光备用;将宣纸平铺在裱板上,用棕帚(一种以棕树外包的褐色网状粗纤维叶鞘编扎,专门用以裱糊书画作品的刷帚)在宣纸上面刷上浆糊,用六十克胶版纸裁切成长21厘米、宽0.7厘米的衬条,按裱板上的衬条位置贴上衬条,铺上衬纸刷上浆糊,再
在衬纸上铺上宣纸用干净棕帚在宣纸上将扇面刷平整。
衬条的作用是隔离浆糊、增强扇面的挺括度,故此在贴衬条时条上面不能沾染浆糊,以避免造成条孔粘连而小骨无法串入。
为避免扇面虫蛀,调制面粉浆糊时要加入适量的明矾,浆糊不能太薄影响粘合牢固度,以棕帚能容易刷匀浆糊为宜。
将裱好的扇面在裱板上阴凉到九成干燥后揭下扇面纸烫平,夹在模板(俗称葵头,以柿漆粘连多层皮纸阴干后折成扇面形状,两张为一套,将扇面纸夹在其中用以扇面折裥的工具)中折裥。
将折好的扇面切头。扇面折叠后的尺寸为长200毫米、上稍宽32毫米,底部宽14毫米。
沿边的绢条用三号真丝洋纺为面料,以薄型棉纸为底衬,裱合晾干后裁切成宽7毫米的长条,长度以扇面外圆决定,十条为一张,
两头不能切断便于操作。将绢条正面朝下平铺在干净的木板上,在绢条上刷上较稠厚的浆糊,取一条粘合到扇面上沿的两侧捺平,注意绢条在两侧的位置要均匀挺直,务使扇面收拢时绢条呈直线状。
白纸扇扇骨制作
白纸扇扇骨制作的工艺有许多种。这里介绍的是玉竹扇骨的制作工艺。扇骨制作分选竹、下料、劈竹、刮青、蒸煮、打篾、选篾、缠把、打孔、造型、耪面、拉稍、扒稍、刨砂、标记、磨砂、挫节、油炸、吊白、染色、抛光、合股、上钉、抛面、冲花、雕刻等等二十多道工序。
选竹 选竹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扇骨的质量如何很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竹子。伐竹之前要审视竹子有否瑕疵,竹子嫩者质地未坚,疏松不堪用且容易变形,太老的竹子纹理粗糙不耐精雕,故以六年龄的竹子为佳。此外竹节的疏密间距以30厘米以上为佳。
下料、劈竹、刮青、蒸煮、打篾这五道工序都属于备料范畴。将选好的竹子砍伐下来以后,按需要将竹子去节按扇骨的长度略加余量裁切,然后看竹壁的厚度、弧度取决用于扇骨的大边或小骨。如果是用于大边,即按边骨需要的宽度劈开成若干支边骨料,然后将竹子劈成边骨所需要的厚度,刮去竹子表面的青绿色竹衣,再通过太阳晒成淡黄色备用。注意不要晒的太久,在一般的阳光下晒三天足够,以表面看不到青色即可,时间太长竹子会脱
水过多而给下面造型带来不便;用于小骨的竹子长度可以略短于大边料2—3厘米,宽度大约在1.5厘米左右。将小骨料按竹壁的厚度劈成2片,按头青、二黄分开存放,再将分开后的篾片放在锅里用水蒸煮一小时左右取出,然后通过打篾机将竹片削成所需要的厚度。
选篾、打孔、缠把。扇骨的小骨在造型以前首先要选篾,质量好的扇骨用头青篾片,次之可以采用二黄篾片。选篾时要注意竹子的老嫩、色泽和篾片纹路,要求将老嫩一致、色泽相同的篾片选在同一把扇子上,再看篾片的纹路,把光洁、整齐的篾片选到同一头上,在篾片光洁整齐的一头打孔,按扇骨所需的挡数将篾片正面朝同一方向收齐叠在一起,在篾片上稍用棉线缠扎成把。
造型。造型在扇骨制作工艺上是举足轻重的关键工序,一把扇骨看起来是否美观大方和造型有直接关系。扇肩分有肩无肩,有肩亦有高有低。白纸扇扇骨品类和花色不下三四百种,根据使用对象、地区、气候、用途的不同进行设计。大骨,有花式和素式两大类。花式是曲折型或起梁、贴梁式,素式是平直型。两类都有宽窄、长短之分。小骨,多则密不通风,少则隙可走马。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扇骨款式。
和尚头。此款式也叫圆头或大圆头,早在明代就已流行。因扇骨聚头处以扇钉为轴心成一圆球状,看似和尚头而得名。这种式样多见于十六档以下的大扇。和尚头大多由一种材料聚成,也
可在两侧加扇钉处镶两片异质材料,如竹骨镶紫檀、象牙、玳瑁等。和尚头扇骨一般较同等材质的扇骨价格高出一等。
螳螂腿。俗称中细式。此款扇骨因大骨上面较粗、下面较细,形状颇似螳螂腿而得名。竹质扇骨大多采用这种式样。木质扇骨柔韧性差,易在扇骨束腰处折断,故较少采纳。螳螂腿扇骨最大的特点是轻便适手。
波折式。俗称翻棱。大小扇骨均做成波折式,相邻两根扇骨的波峰、波谷相错,看似层层波浪,动感十足。此种款式在扇子收折时非常美观,但一旦打开扇子,由于扇骨翻棱的原因,看起来显得有点凌乱。
日本式。俗称筷子扇。筷子扇在日本比较普遍,质量上乘的筷子扇深受日本艺术界欢迎,身穿和服手握筷子扇为典型的日本风俗。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简化了的筷子扇在日本也被广泛的利用到广告等领域。筷子扇扇骨以九档、十一档为普遍。其特点是大骨窄,小骨与之相仿。扇面侧面露于扇骨之外。
耪面 、拉稍 。这两道工序其实也属于造型范畴。左手握住扇骨毛坯,用耪(音Pang 一种在木头上面镶嵌数十片钢刀片以锉刮竹子表面使其平整光滑的专用工具)耪平毛糙的楞面,同时将扇头耪圆,注意尽量顺竹子的纹路耪,使其平整光洁直至满意为止。翻开竹子大边用台钳夹住小骨,用扇刀拉割小骨,使其棱面成直线状,翻过来以同样手法拉割。注意扇稍的宽度不要小于2.5毫米。用扇刀削尖扇稍。
扒稍。为使扇面纸串到扇骨上面后确保整把扇子的美观性,小骨上部还需要进行扒稍处理。用扒稍机扒削,每支小骨自开肩处以上部分均需扒削50%以上,总厚度用游标卡测量,以开肩处8毫米、尖稍处5毫米为佳。开肩处的每支小骨的刻痕必须保持90°一致,务使扇骨打开以后刀线成一条弧线,不然,由于弧线的高低不平会影响扇子的美观。
标记。因扇骨竹片厚薄不同,为方便下道染色、吊白、漂洗等工序保持色泽一致,需要将扇骨的大边和小骨分开并用尼龙线以每50把为单位串联起来。同时为了确保各把扇子的大边和小骨不会错配,需要将每把扇骨的大边和小骨标上记号。具体方法为在每根尼龙线的一头系上一块竹片,每两块竹片标上相同的记号,分别用于串联大边和小骨。小骨以竹片为始共50把为一串;同时大边也以同样的顺序串联,但每支大边在竹片内侧上部应标上左右骨记号。
磨砂。小骨通过造型后,每支竹片都有锋利的棱角容易伤手,需要倒棱处理。将串联好的小骨整齐平放在台面上,先向右面压成斜坡状,用木砂纸将竹片的棱角倒棱,再压向左面同样倒棱,翻过来以后以同样的工序倒棱,直至竹片拿在手上感觉很光滑、舒服为止。注意棱角不要倒的太大。
挫节、油炸。白纸扇造型如果要表现油炸竹节形式,大骨还要进行挫节工艺,整把扇骨都要经过油炸处理。大骨在造型前要在外侧进行挫节。八寸扇骨的两支大骨在竹片外侧开肩以上,以
一厘米的间距锯16条浅痕,再在两条锯痕中间用砂轮机顺竹片外圆弧度磨一条浅凹,以同样的工序将十五个竹节全部磨好。将磨好后的大骨依前所述在水磨造型机上造型。油竹扇骨还要进行油炸处理,需将大边和小骨分开油炸,以避免扇骨的颜色偏差。扇骨的油炸工艺类似于炸油条,用菜籽油加热到120°左右,放入扇骨油炸,颜色全凭肉眼观察,颜色太浅不能突出油竹的效果,反之影响竹片的韧性。将油炸好的扇骨放在水中用洗衣粉漂洗,注意竹子表面要冲洗的充分干净,以免油脂污染扇面。油竹扇骨通过抛光后表面光洁、亮丽,让人产生一种古色古香、浑厚凝重的感觉。
吊白。根据不同的需要,扇骨要进行吊白或染色处理,吊白扇骨看似全玉扇骨,但两种扇骨有着本质的区别。全玉扇骨是竹子经过阳光暴晒,表面为浅黄色,做成的扇骨无论风吹雨打或是强光照射均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突显竹子的全天然特性。而吊白扇骨则是通过化工材料蒸煮在短时间以内以破坏竹子表面而产生增白效果,做成的扇骨表面较白,如果漂洗不净日久竹子表面会产生黑色的霉点,扇面纸张也会受其影响而在竹、纸接触处发生变质。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绝大部分为吊白扇骨。扇骨吊白时,先在清水中加入焦磷酸钠、工业双氧水后将水搅匀,把适量扇骨泡在水中加热,水开煮一小时后观察,竹子呈浅白色即可,捞出放在清水中用水泵冲洗,边冲边放水,待充分冲洗干净后,放满清水漂洗24小时捞出晾干。煮扇骨必须用不锈钢锅,否则会因
为铁锅与化工原料发生反应而造成报废。焦磷酸钠、工业双氧水不宜加的太多,以25公斤清水加150-200克焦磷酸钠2.5公斤双氧水为宜。此外,也有用吊白块吊白的。吊白块又称雕白粉,化学名称为次硫酸氢钠甲醛或甲醛合次硫酸氢钠,为半透明白色结晶或小块下分解产生甲醛,易溶于水。高温下具有极强的还原性,有漂白作用。吊白块水溶液在60℃以上就开始分解出有害物质,故现在很少采用。
染色。为使扇骨与扇面色彩保持协调、靓丽,需要进行染色处理。扇骨颜色一般分暗红、红棕、黑色、藏青、茶色等等。染色前先要在不锈钢锅里加入相当于扇骨重量2%的直接染料和适量的固色剂或食盐,充分搅动溶解,加热到80°C左右,放入扇骨继续加热水煮,一小时后取出,将上面的扇骨依序放回锅底回锅,再水煮一小时后捞出,用洗衣粉水冲洗干净后晾干。扇骨因为不能象纺织品那样在水中搅动,染色时容易出现夹花现象,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要使染色水在锅中不断流动,一般采取吹气法,就是在扇骨中间插一支不锈钢管,一头封死,在管壁上打若干小孔,钢管另一头用PV管连接到鼓风机上吹气。
抛光、合股、上钉、抛面。扇骨经过染色后表面没有光亮度,需要进行抛光处理。挑出记号相同的扇骨大边和小骨,将小骨按顺序取出,扎头。注意顺序千万不能搞乱。将扎好头的小骨扇形散开,下面屉一块三夹板之类的木板,在布轮上抛光。一般采用红色抛光膏,但如果是吊白扇骨则用白色抛光膏抛光。大骨的抛
光工艺和小骨一致,只是抛光度要亮于小骨且记号顺序不能搞乱。将大骨和小骨对号合股,根据不同的要求串上不同的扇钉。如果是塑料钉,要在塑料热轧机上热轧,待成型后冷轧固定。注意松紧度,既不能松动又要求灵活,以手握一支大边其余骨架不会自动下垂为宜。扇骨上钉后,因为抛光时竹片棱面没有抛到,还需要在扇骨棱面进行抛光,以使整把扇骨光滑、亮丽。
冲花、雕刻。按照客户的要求,有些扇骨需要在小骨或大边上雕花。小骨上冲花工序在造型后拉稍前完成。按要求先开冲模,将冲模装在小型冲床上,在冲床底座上安装一支直径2.8毫米的钢丝以定位小骨,然后按顺序逐一冲花。大边上手工雕刻和车节一样要在造型前完成,如果采用激光雕刻,也可以在扇骨全部完工后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