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高中教学大纲中的明确规定: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逻辑思维;
鉴于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反复强调:自主确定文体,符合文体要求。 笔者对此经过了几年的高考作文备考实践,总结了适合于高考的议论文模式:“五段三分四环节”。
“五段三分四环节”可以简单的诠释为,应试议论文全文共安排五段,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共四个环节。具体诠释如下:
“五段”的结构安排依据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的文体特征。引论是提出中心论点部分,观点要明确,应该简洁精练,所以用一段来完成;本论部分是论证中心论点部分,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安排用三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结论部分是归结论述的部分,归结忌讳拖泥带水,所以应干净利落总结得出结论、提出希望等,这些内容安排一段。
“三分”,即三个分论点。作为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应该做到内容充实(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规定),根据应试时间的特点、规定字数的特点,同时还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给“三”赋予的“众多”的含义,三个分论点的安排既能在规定时间规定字数完成写作,又能体现议论文论据充分的基本要求,使得文体特征展示清晰,同时还能够使应试议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得以合理分配。
“四环节”,即每个分论点都要经过四个环节的内容,完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遵循论述规律,论述中心论点时,首先要提出分论点,这是第一个环节,它要从某个角度具体阐释观点;在提出一个概括性很强、抽象性很强的观点后,一定要对这个分论点进行扣题性的解说,这就是第二个环节——引语,因为是应试文章,所以特别强调扣题性的解说,以此来体现作文评分标准中的“符合题意”;第三个环节是述例,就是使用事实论据阐述前面提出的分论点;第四个环节是引申挖掘,就是将前面三个环节归结起来,引申到抽象的规律性,挖掘出事物的普遍性。
因为全文的重点就是这四个环节的把握,所以训练时需要有极强的操作性,根据历次训练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特别总结了各项训练要点,详解见下表所述:
环节 1、分具体要求 可行性的具体做法 注意事项 概括性要强 扣住话题、扣住题目、将题目或话题的关键词嵌在分论点的句式中 利用话题中关键词的同义词、近义词、诠释语等达到扣题符合题意的要求。 论点 扣住中心论点 2、 1、能概括话题 、题要少而精 引语 目 议 论 文 例 证 法 四 环 节 3、 述例 2、能诠释分论点 3、能选准例子扣到话题的切入点 4、引出话题牵涉到事例的范围 1、 使用那些准确概括事例的词语, 2、这些词语必须是扣住话题切入点的关键词 4、概括性要强, 5、指向性要强 4、 引伸脱开个例,引到同一类例子的共性上去总利用同话题关键词的同义词、近义词、诠释词,所有词语的指向都是话题、题目、论题、观点,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词语线 层次要分明、合情合理,符合事实 起到以此类推作用 不要重复引语中的语言,不要重复概述事例的语言,做到用语灵活 挖掘 结共同的规律和事物的普遍性 根据上述四环节训练要点,下面特举两例加以演示 范例一练习文体: 应试议论文
练习话题: 2005年全国高考乙卷作文话题:位置与价值 分论点: 找好位置,才能体现价值。
引语: 历史曾经告诉我们,找好自己的位置,站稳自己的位置,将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显示的更加宝贵。
述例: 西汉司马迁将自己的位置牢牢地定位在太史令上,他深记父亲教诲他的太史令应进的职责:当著明主、贤君、贵臣、死义之士存于史册,以此来立身于世。正是因为司马迁如磐石般将自己定在这个位置上,所以他搜集天下所有散失的文献材料,并对此进行严格的考证,理顺事情的发展脉络,考究历史大事变的成败规律;也正是因为司马迁坚韧不拔地站稳了这个位置,所以当大难临头,受到宫刑的极大侮辱后,忍辱负重,不动摇做太史令的初衷,终于使《史记》成为绝唱。《史记》的历史价值彰显着司马迁的人生价值,他的人生价值就在于如泰山般永远屹立于中国的史册中,他的价值使他在世人心中赢得了尊贵的位置。(注:加点的词语形成一条紧扣话题的思路词语线,使事例与分析紧紧扣在一起。)
引伸: 历史处处需要找准位置,时时需要每个人站准自己的位置,那样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价值彰显出来。(注:加点词语即“脱开个例,引到同一类别的例子上”)
范例二
练习文体: 应试议论文
练习话题: 2004年天津卷:才与非才 分论点: 才与非才没有绝对的标准
引 语: “才”与“非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时,被人们大称其才的,却不能施才;有时,被人否定为非才的,反而能大展本领,这需要变换角度认识人才。
述例: 众所周知的上海学生韩寒,在许多教师眼里就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的考试成绩一路红灯,这不符合众多教师“人才”的标准,此所谓韩寒“非才”也;可在作家眼里,韩寒不但是才,而且是少年奇才,他的文章、他的小说、他的作品中的人性、他运用语言的圆熟,是超成人的。也正是他的这个“才”,使他的“财”富在美国《福布斯》富人排行榜上排在了著名作家余秋雨之前。
引 伸: 不是韩寒会变身术,这里非“才”,那里摇身一变成了“奇才”,而是人们看“才”的眼光不一样。所以“才”与“非才”不是一成不变的,那要看站在你面前的伯乐是谁,自己也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五段三分四环节——应试议论文写作模式,是训练高考备考议论文写作操作性极强的一种方法,它即可以针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分解分步骤的训练,还可以指导写作水平较强的学生把握议论文整体脉络,保证快速成文把握性。
五段三分四环节——应试议论文写作模式,看似模式化,但它依据的是议论文文体特征,尤其将训练重心放在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上,是治本的训练方法,“四环节”的四部分内容清晰地表示出阐述观点的完整过程,是个有理有据的过程,是包含着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过程。这个训练方法完全是针对学生论证不严密、无条理的普遍问题进行分解设计的,在训练过程中如果发现写作缺少那一个环节,那一个环节存在问题,就重点训练那一个环节,这样的训练做到了有的放矢,较之讲文体的大道理实用性更强。
五段三分四环节——应试议论文写作模式,考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能够真正做到有备无患。因为为这个模式以数字限定格式,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在构思、结构上省去了漫无目的的搜寻,只要在审题、确立中心论点、分论点、事实论据、分析过程、引申挖掘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这样就解决了考场上时间紧、心里紧张造成构思堵塞的问题。
五段三分四环节——应试议论文写作模式,充分体现了议论文需要的思路清晰的特点,第一段的中心论点明确了引论部分,中间三段的三个分论点明确了论述的角度,三个分论点相互关照、相互补充,围绕中心论点,形成总分结构形式,最后一段对之前的四段进行总结,给出明确的结论,使得全文无论是段与段之间还是层与层之间,既清晰又严谨。
附:“五段三分四环节——应试议论文写作模式”范文一篇 做人的规则
(第一段)有人说“人生如棋”,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下棋的规则,否则就将满盘皆输;有人说“人生如戏”,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唱戏的规则,否则就将无人欣赏;有人说“人生如茶”,那么做人就应该懂得品茶的规则,否则再好的香茗也与枯叶无异。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规则,遵守做人的规则,才能走出精彩纷呈的人生之路。(采用类比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引论部分)
(第二段)把勤奋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充实。(分论点一)“天道酬勤”这句古训,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无数成功人士做人的规则。(引语)鲁迅自小便于三味书屋一起演绎着勤奋的故事,正是他的勤奋,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游刃有余,即使面临的是人生的大转折---弃医从文,他也没有遇到转行带来的难处,这正是他以勤奋为人生规则的收获,他由此积累了知识的力量,精神的毅力,更让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述例)所以,把勤奋作为人生行动的规则,在勤奋中充实自我,即使遇到突然的转变也不会惊慌失措,反而会让你在与人生对弈时得心应手,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成为你这盘棋最终的王者。(引申挖掘)
(第三段)把责任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踏实。(分论点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完成角色赋予的任务是每个人的责任,为人君就应以仁为责,为人臣就应以忠为责,为人子就应以孝为责。(引语)汉高祖以仁为责,实行休养生息,让百姓摆脱了饥饿和战乱之苦;诸葛亮以忠为责,一生追随刘备建立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所传颂;李密以孝为责,弃官不做,侍奉在祖母的身边,成为孝之楷模。(述例)由此看来,把责任作为自己的做人规则,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路,必然会无愧于人无愧于心更无愧于世。相信这样的人生才更加精彩。(引申挖掘)
(第四段)把美德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加真实。(分论点三)美德是一种境界,像一杯香茗,不懂得品茗的人认为是苦的,而真正懂得美德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香甜。(引语)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作为做人的规则,让后人敬仰;雷锋以“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作为做人的规则,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朱自清以民族自尊心作为自己的做人规则,让人佩服不已。(述例)这些把美德作为人生遵循的规则的人,人生的路走的真实而美好,正像一杯纯正的香茗,清香四溢。(引申挖掘)(以上三段为本论部分)
(第五段)在如棋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驰骋你的人生;在如戏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精彩你的人生;在如茶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品味你的人生。遵守做人的规则,走出完美的人生!(结论部分,用排比的手法结束全文,提出希望)
心中有德
曾几何时,看惯了太多的钩心斗角,也看倦了太多的贪官污吏,内心迷惘而又不知所措 你却笑着对我说,若心中有德,一切终将释然。(提出中心论点) 心中有德,是那淡泊名利的心境。(分论点一)
你静静地漫步于乡间丛林,身上穿着打着层层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破了洞的草鞋,脸庞被晒得黝黑,唯有那眼睛依旧炯炯有神。我望着你,陌生而又熟悉。你身于豪门,本该享受荣华富贵,平步青云,怎奈你那高昂的头颅,始终不愿垂下,宁可受苦受累也不为那“五
斗米折腰”。你心中始终以百姓为重,却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事例概括、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那淡泊名利的心境,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牢记你,那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点题,呼应分论点一)
心中有德,是那舍生取义的精神。(分论点二)
你站在驶向零丁洋的船头上,平静而又无奈,平静是因为你视死如归,无奈是太多的无德者与元兵相勾结,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却敌不过内外夹攻。留炎汗多次来找你,他给你讲了那么多你看不到的“美好前程”,可你不但不接受,还对着留炎汗破口大骂,骂得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事例概括)是的,我知道,纵然你失去所有,可你还有一件东西永存心中,那就是德。你没有忘记百姓,没有忘记国家,于是便有了零丁洋上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刹那,远处的宋代为你永存。(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心中那舍生取义的精神,所以你永垂不朽。“文天祥”深深烙在人们的心上。(点题,呼应分论点二)
心中有德,是那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情怀。(分论点三)
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睡不上一点好觉,吃不上一顿好饭,更令人叹息的是,后主刘禅之。救国之重任全压在你身上,可你没选择逃避,你面对着,支撑着。不仅给蜀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谱写出了著名的《出师表》,以示你心中之德。(事例概括、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那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之心,使卧龙之名——诸葛亮流芳百世,成为千古佳谈。(点题,呼应分论点三)
于是我明白了,因为心中有德,所以面对权利可以保持平静的心态;因为心中有德,所以为国可以舍生取义;因为心中有德,所以常为国着想,为百姓担忧,直至死而无憾。
立德在心中,使心中有德,让你不再迷惘,而是在德之引导下,走正确之路,并无怨无悔的走完一生。即使平淡也有滋味,即使平凡也会伟大,即使孤独也会快乐。
因为心中有德!(结尾,呼应开头)
这样的行文格式,便于阅卷者迅速把握作者的思路。其结构如下: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并列结构 (从“ 是什么 ”的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分论点一:心中有德,是那淡泊名利的心境。 (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 分论点二:心中有德,是那舍生取义的精神。 (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
分论点三:心中有德,是那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情怀。 (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 ▲ 结尾部分:深化话题 重申中心论点
二、直面挫折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是风雨与阳光的协奏曲,既然要生活,就必会遭受到风雨的洗礼。现对挫折,我们怎样才能弹奏好生活的乐章?(提出中心论点)
直面挫折,就需要勾践“卧薪尝胆,历经磨难而不屈”的坚毅。(分论点一)
会稽一战,越王勾践沦为吴王夫差的俘虏,他要做夫差的马夫,为夫差牵马,干牛马般的粗重活,吃猪狗不如的饭菜,堂堂国君,竟要饱受此等耻辱!然而他没有沉沦,而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不断激励自己,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成为一代霸主。(事例概括)如果勾践在直面挫折时,没有那种坚毅的人生态度,终身都可能沦为夫差的俘虏。(分析论证)直面挫折,勾践的坚毅不屈让他名垂千古。(点题,呼应分论点一)
直面挫折,就需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心态。(分论点二) 面对社会黑暗,官场,民不聊生的现实,他企图通过入仕为国效力,然而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他最大的人生热情被付诸东流,他哀叹,郁闷,痛恨,在残酷现实面前,他选择了辞官归隐,寄情于山水田园,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南山下悠然采菊,在柳树旁的宅堂
前饮酒写诗,逍遥自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事例概括)如果陶渊明在直面挫折时,没有那种恬淡的心态,那么他肯定会抑郁一生的。(分析论证)直面挫折,陶渊明的恬淡心态让他成为佳话。(点题,呼应分论点二)
直面挫折,就需要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豁达。(分论点三)
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他失意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虽没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他仍高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屡遭贬谪,仍能笑谈人生。(事例概括)如果苏轼在直面挫折时,没有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那么他也无法在官场失意的人生中,寻找到人生中的乐趣。(分析论证)直面挫折,苏轼的乐观豁达让他名随史留。(点题,呼应分论点三)
轻轻翻开史册,你会看到,仲尼厄而《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因为他们都能直面挫折,故成就了不凡业绩,成为历史的天空中最闪耀的星。如果直面挫折,能与坚毅同行,我们会多了一份顽强不屈;如果直面挫折,能与恬淡的心态同行,我们会多了一份泰然自若;如果直面挫折,能与乐观豁达同行,我们会多了一份坚定沉着。
在风雨兼程时,如果我们能直面挫折,学会坚毅,学会恬淡,学会乐观豁达。那么,生活处处有阳光!(结尾,呼应开头)
这样的行文格式,便于阅卷者迅速把握作者的思路。其结构如下: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并列结构 (从“ 怎么做 ”的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分论点一:直面挫折,就需要勾践“卧薪尝胆,历经磨难而不屈”的坚毅。 分论点二:直面挫折,就需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心态。 分论点三:直面挫折,就需要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豁达。 ▲结尾部分:深化话题 重申中心论点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提出中心论点)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分论点一)
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当子女跌倒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摘吃了早恋的禁果时,父母们是郑重声明:“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事例概括)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分析论证)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的钥匙。 (点题,呼应分论点一)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分论点二)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事例概括)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分析论证)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点题,呼应分论点二)
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分论点三) 文学著作中简·爱与男主人公罗伯特早期的认识,便因为罗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刘兰
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事例概括)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需要沟通。(分析论证)爱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点题,呼应分论点三)
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结尾,呼应开头)
这样的行文格式,便于阅卷者迅速把握作者的思路。其结构如下: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并列结构 (从“ 为什么 ”的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分论点一: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 分论点二: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 分论点三: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 (事例概括、点题、分析论证) ▲ 结尾部分:深化话题 重申中心论点
四、谈坚持
人们都希望驻足金碧辉煌的“罗马宫城”,到达魂牵梦萦的“象牙之塔”,实现自己长久的梦想,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提出中心论点)
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着,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分论点一)
刘翔在汗水里争渡,在“苦海”里泛舟,最终登上奥运会冠军的宝座,是坚持;阿姆斯特朗战胜癌症,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冠军,这旷古绝世的奇迹还是坚持。(事例概括)没有坚持,刘翔就无法登上冠军的宝座;没有坚持,阿姆斯特朗就无法战胜癌症。(分析论证、点题、呼应分论点一)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分论点二)
爱迪生的风骨令人折服,他发明蓄电池历时十年,进行了五万次实验,才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有幅漫画,画面上那位老兄挖了四口井没有见到水便扬长而去。其实有的井距水层只有一锨之遥,如果再坚持一下,胜利便属于他了,然而他放弃了,于是与成功失之交臂。(事例概括)丢弃恒久长远的坚持,捡起浅尝辄止的遗憾,当然摘不到金灿灿的苹果了。(分析论证、点题、呼应分论点二)
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祁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更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分论点三)
张海迪从小便患了脊柱瘤,胸椎以下的肢体永远失去了知觉,然而她却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甚至翻译创作了几十万字的小说:这就是坚持。(事例概括)坚持使她只有三分之一的躯体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坚持使它终于托起了一轮不落的人生太阳。(分析论证、点题、呼应分论点三)
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仍坚持原来的作法,而不是大胆的改进原料,那么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恐怕就要改写成“三大发明”。鲁迅若不是认清形势,弃医从文,中国现代史上恐怕就要多一个平凡的医生.而少一个文豪。那种只知在陈迹斑斑的老路上挥汗如雨,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结果势必南辕北辙,头破血流。
远方的诱惑是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奋斗,之所以拼搏之所在。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当我们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心中默念一声:再坚持一下。(结尾,呼应开头)
这样的行文格式,便于阅卷者迅速把握作者的思路。其结构如下: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递进结构 (从“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的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分论点一: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着,是 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
分论点二: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分论点三: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祁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更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 ▲结尾部分:深化话题 重申中心论点 五、位置
鸟儿飞翔在天空,天空是它的位置;骏马奔驰在原野,原野是它的位置;猛兽出没于山林,山林是它们的位置;鱼儿潜游在清溪,清溪是它们的位置。
你有你的位置,我有我的位置,大家各有自己的位置。(提出中心论点)
有位置的人是幸福的。(分论点一,从“为什么”的角度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如果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天地,那么,就不会迷失自我,丢失方向。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嘿,你的位置在这里。鲁迅弃医从文,拾起文笔作利匕,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位置;史铁生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一篇《我与地坛》使千万人声泪俱下,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找到了位置;华颜钧流落街头,双目失明,以卖艺为生,但他为自己赢得了位置,于是,便赢得了生命……
有一些人没有位置,没有位置的人是残缺的。(分论点二,从“为什么”的角度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他们没有坚韧的支持,理性的判断;面对白热化的竞争,他们没有终极的目标,强大的动力。他们疲劳地奔波在荒漠之中,失败是他们永远的归宿。
屈原自投汨罗江,一代文豪自此灰飞烟灭,是因为在的楚国宫廷没有赢得应有的位置;李白行走江湖,游历山水,与朝露斜晖为伴,以麻布黄卷为友,也是因为争权夺势的朝廷没留下他的位置;蒲松龄厌倦官场,隐居山野,一本《聊斋志异》映出了一些人的狰狞面孔,也是因为在浮浮沉沉的前半生没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些人位置很“低”,但心很好,像李素丽,照样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有些人位置很“高”,但心不正,像成克杰,最终还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快快乐乐生活下去!(结尾,呼应开头) 这样的行文格式,便于阅卷者迅速把握作者的思路。其结构如下: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正反结构 (从“ 为什么 ”的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分论点一:有位置的人是幸福的。
分论点二:有一些人没有位置,没有位置的人是残缺的。 ▲ 结尾部分:深化话题 重申中心论点
并列式议论文
第一,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第二,一般来说,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本无前后之分,但在写作时最好将重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使顺序更加合理。
第三,并列式议论文特别要注意的是避免给人有泛泛而谈的感觉,要注意点题。
◇并列式模式一 1.引入 2.中心论点
3.分论点一(成段) 论据一 4.分论点二(成段) 论据二 5.分论点三(成段) 论据三 6.结尾
◇样例 以“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乱花渐欲迷人眼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其中的“杂花”一词非但没有给予我们纷乱不堪的感觉,反而,它给我们带来一种万物复苏、一派蓬勃的景致。确实,虎啸深山、鱼游潭渊、驼走大漠、雁排长空的杂景纷呈,会时时令人感到喜悦和顿悟。(引入)
其实,不仅自然如此,在文学的海洋、丹青的园林、音乐的殿堂,“杂”又何尝不是撑起一片绚丽的天空?(中心论点)
“杂”的呈现构造起了文学之海的波澜壮阔。(分论点一,成段)
鲁迅曾就《红楼梦》说过一番话:“单单命意,就因读者的不同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便是读者眼光的杂。而对创作者来说,内容的纷杂就更显得重要。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到后来的建安风骨、骈体文等等,这都是形式上的杂。试想,若只有刺秦的荆轲、舞剑的项庄之类的热血男儿,而无出塞的昭君、悲歌的虞姬之类的柔美女子,文学会显得多么枯燥乏味。列夫·托尔斯泰沉重的道德感,歌德充满睿智的人生诗篇,拜伦呼唤奋斗的热情,以及中国现代林语堂的幽默、梁实秋的潇洒、徐志摩的醉情,这一切的交错,都使得文学的海洋汪洋恣肆。(论据一)
“杂”营造着丹青之园的姹紫嫣红。(分论点二,成段)
君不见镂金雕彩的工笔画摄人心魄?君不见清新明快的水墨画洁人心灵?画苑的不同画风,时时让人流连忘返。吴道子笔下的仙风道骨,以及如佩玉般娇美的仙女,宛如一阵穿堂而过的风,一阵袅袅氤氲的水汽。而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梵高充满张力的《向日葵》和奇幻神奇的《星夜》,也都给予了我们深深的震撼。至于徐悲鸿奔腾的骏马、齐白石悠然的青虾,也时时给予我们艺术上的奇妙感受。(论据二)
“杂”还为音乐殿堂铸就了它的辉煌璀璨。(分论点三,成段)
古时就有让孔子不知肉味的“韶乐”,嵇康临刑而抚的那首《广陵散》,更是绝唱。“杂”让音乐更生动迷人。杜秋娘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英娘的反弹琵琶,也不时为后人称道。至若“”时期,人们天天只能翻来覆去看几个样板戏,这种单一乏味让人难以忍受。如今,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卡拉扬那当头棒喝的惊悚、切利毕达奇拈花一笑的淡泊以及约胡姆醍醐灌顶的敬畏,实在让人欣慰。(论据三)
“杂”是一种韵、一种美,它如玫瑰色的晨雾,又如蔚蓝色的海洋,在纷呈处给予我们“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美丽,文学、艺术、音乐,离不开“杂”!
美哉,杂!(结尾) ◇并列式模式二 1.引入 2.中心论点
3.论据一 分论点一(成段) 4.论据二 分论点二(成段) 5.论据三 分论点三(成段)
6.结尾
◇样例 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因万物而多彩,因多彩而精彩。(诗词引入,点题)
在这个多元又多极的世界,每一天都有新鲜事物的产生。很多问题本来就没有一定的答案,如果有,也只有高下之分,而无对错之分。何必去穷究根底,追求统一呢?(中心论点)
还记得历史课上那个教完古代史后的必答题:你最喜欢哪个朝代?往往答案是无奇不有,让老师眼花缭乱。谁也没有想去评出一个大众化的“最爱”,那本身就是无益之举,何必要统一呢?“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呀!战国时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三国的鼎足之势,还有唐的风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以及明清的肃穆庄严,无一不美,无一不留下千古的传奇。
所以我说,历史因多彩而精彩。(分论点一)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也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分论点二)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了一抹耀眼的亮色。
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分论点三)
何必再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还有晴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楼梦》才得以溢彩吗?不正是因为有了各种个性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么丰富的社会吗?
所以我说,人类因多彩而精彩。(分论点四)
是的,太多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就借我一双慧眼吧!用它,去领略春华与秋实,夏炎与冬寒;用它,去笑对阴晴圆缺,云来雁往。
只因我相信,只有万花齐放,才是春满人间,那又何必去追求一枝独秀呢? 因为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点题,照应全文)
◇分析下文的论证思路
做真正的自己
在枫叶上的露珠,红红地闪烁,多美丽啊!在荷叶上的露珠,苍白地滚动,多凄凉啊!
可这美丽,只是露珠凭借枫叶的烧红才得以闪烁;这凄婉,也只是露珠凭借荷光洁白的玉肌才显得动人。
露珠是透明的,没有颜色,只有附着在别人的身上,才能折射出光彩。可我们呢?我们有我们的精彩,我们也有我们的色彩!折射的光彩是别人的,自我散发了光彩才是真正缤纷的。朋友,让我奉劝一句;做真正的自己,莫要做透明的露珠。
做真正的自己,是自信的表现。陶渊明自称是飞脱樊笼的倦鸟,在喧嚣的世俗里打滚了三十年,最后却毅然离开世俗,回到了田园,回到了南山。一声“归去来分”让他重拾自我。 陶潜的自信,寄托在他那率真的性情上;做真正的自己,让陶潜享受到了“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享受到了“带月荷锄归”的恬然自得,享受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归隐之乐。他的自信,让他的田园生活丰富多彩。
做真正的自己,是人生的大智慧。苏轼大半生淹流于异地,贬谪的失意本应使他意气消沉,让他不得不向那黑暗的世俗弯腰。可苏轼却神情自若,只把自己的失意换成酒和诗,旷达地高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何等的智慧之举啊!排遣失意,乐观进取,这在此时有谁能像他一样做到?
苏轼的大智慧,寄托在他那厌恶黑暗,满怀正气的自我上。做真正的自己,成就了“挥尽寒枝不肯栖”的苏轼,成就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成就了“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苏轼。
做真正的自己,是时代的召唤。做真正的自己,让被人批评“过于造作”的朗朗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钢琴之王;做真正的自己,让那“过分嚣张”的刘翔屹立在跨栏运动的巅峰位置;做真正的自己,让那“不伦不类”的周杰伦唱遍天下……时代需要有自我的人,需要有个性的人,需要敢于绽放自己光彩的人!
露珠只会折射别人的光芒,我们将它嘲笑;露珠只会依靠别人的颜色,我们将它否定。做真正的自己,方能光芒四射,方能五彩缤纷,方能为世人所赞同。
一成功背后的秘密
伏尔泰说:“成功是一颗种子,不浇水、施肥、除草,它是不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的”。成功的取得正是如此。“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成功的背后,需要风雨的洗礼,需要艰辛的付出。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执着的态度。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在力学上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取得成功之前,他每天都要在研究所呆上十几个小时,每遇到难题就废寝忘食,坚持不懈的演算、研究,想尽办法攻克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终他成功了,成就了辉煌的历史。正因为伽利略有一种由始至终都坚持不懈,执着而不放弃的态度,这才使他在漫漫的征途中登上了成功的顶峰。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坚韧的毅力。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每天坚持苦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练习书法,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世人誉为“书圣”。 “非凡的毅力,能成就非凡的事业。”爱默生道出了成功的秘密。王羲之正是懂得了这秘密,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终于登上了书法艺术的巅峰。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刻苦的精神。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他因为考试不及格,所以老师要他留级,同学们也讥笑他,对此,他并没有悲观丧气,而是发奋努力,刻苦学习,后来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出国留学时又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成为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
试想,如果童第周当初气馁了,不思进取,他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吗?如果他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可能至今还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无知凡人呢。一往无前,愈挫愈勇,童第周用自己的刻苦勤奋,让自己抵达了成功的彼岸。
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平等的,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谁就更快接近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是来之不易的,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成功,需要磨练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经历风雨才能绽放出动人的花朵。 成功的背后,需要我们的付出。(862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