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识题
1、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2、戏曲分为杂剧、南戏、传奇,散曲分为套数、小令。 3、范仲淹开宋代豪放词之声。
4、有“张三影”之称的文学家是张先。 5、梅尧臣与苏舜钦齐名,号“苏梅”。 6、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有《六一词》,北宋诗新运动的领袖,《五代史伶官传序》是著
名的史论。 7、《秋声赋》为散文体,对“秋状”的描摹富有感染力。 8、苏洵的《六国论》是史论文。 9、柳永,原名“柳三变”,有《乐章集》。《望海潮》写杭州的繁华。 10、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前赤壁赋》是散文体。 11、秦观的作品有:《淮海词》、《踏莎行•郴州旅舍》。 12、周邦彦,号清真居士,有《片玉集》(又名《清真集》)。 13、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著有《诚斋集》,称为“诚斋体”。 14、范成大,南宋四大家之一,以写田园诗著名。 15、朱熹的《送郭拱辰序》是赠序文,是送别的作品。 16、姜夔,号白石道人,著有《白石道人歌曲》,风格清空骚雅,《扬州慢》写黍离之悲。 17、《解连环•孤雁》的作者是张炎。 18、文天祥的散文有《指南录后序》。
19、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以“春秋笔法”传言外之意。 20、《快嘴李翠莲》属于话本。《错斩崔宁》不是戏剧,是小说。 21、《吏道》的作者是邓牧。
22、元好问是金代最杰出的诗人,作品大都表现了其反对战争的思想。 23、《西厢记》的作者是董解元。
24、马致远,号东篱,有《东篱乐府》一卷。
25、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26、《汉秋宫》是杂剧,写昭君出塞的故事。 27、钟惺的《浣花溪记》借凭吊缅怀杜甫。 28、陈子龙的《小车行》写灾民逃难的苦况。
29、王磐的《咏喇叭》反映明代中叶宦官弄权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0、梁辰鱼《浣纱记》首创昆腔演唱传奇。主要写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31、徐渭,字文长,四部杂剧今称为《四声猿》。 32、汤显祖,江西临川人,“临川四梦”是指:《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33、《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34、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封建社会农民的悲壮史诗。
35、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供案头阅读的长篇通俗小说。 36、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神魔小说。 37、冯梦龙的拟写本集《三言》包括:《喻世明言》、《警世明言》、《醒世恒言》。 38、拟话本是明代文人创作供案头阅读的小说,不是“说书”。 39、凌蒙初的《二拍》包括:《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1
40、杨维桢,号铁崖,其诗时称“铁崖体”。 41、宋濂的作品有《秦士录》。 42、王世贞作品有《登太白楼》。
43、归有光的文学主张:崇唐守古文,反对王世贞、李攀龙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
主张。
44、袁宏道的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复古。作品有《徐文长传》。 45、洪昇《长生殿》为传奇。 46、孔尚任《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47、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 48、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的最高成就。 49、《红楼梦》手抄80回称《石头记》,高鄂续120回称《红楼梦》。 50、吴伟业,擅长七言歌行,称“娄东派”。作品有《圆圆曲》。 51、方苞是“湘城派”鼻祖,作品《狱中杂记》。
52、纳兰性德:风格清新婉丽,不事雕饰,和李后主近似。《如梦令》写塞上风光。 53、郑燮,号板桥,有今人所辑《郑板桥集》。
54、袁枚是“性灵说”的倡导者,主张写诗以抒发性情为归,“性情之外无诗”。代表作《祭妹文》。
55、姚鼐,湘城派代表,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而为一、不可偏废的主张。
56、李宝嘉《制台见洋人》中,制台的性格特征是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善于随机应变、在洋
人面前奴颜婢膝、擅长权术。
57、汪中《哀盐船文》所体现的骈文的艺术特点有用韵、藻采、用典、对偶。 58、无名氏《醉太平》(夺泥燕口)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夸张、诡喻、博喻。 59、陆游《关山月》用以对比的人物是守边战士、统治者、中原遗民。 60、康有为、梁启超曾经参与戊戌变法。
61、郑燮、苏轼、黄庭坚是知名书法家又是诗人。
62、汪中于诗文各体中,尤工骈文。他《哀盐船文》所描绘的火灾发生在仪征。 63、黄遵宪诗集是《人境庐诗草》。他的《下水船歌》是一首七言歌行。 、文章风格与欧阳修相近的是曾巩。 65、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所写的内容是悼亡,在写法上有分有合。 66、黄庭坚《登快阁》首句“痴儿子了却公家事”中的“痴儿”是指作者自己。 67、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一词中,被王国维称为“有我之境”的词句是“可堪孤馆闭
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68、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的宋代词人是李清照。 69、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作于建康。词中的“江南游子”是指南宋君臣,“刘郎”
是指刘备。 70、“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出自姜夔《扬州慢》。被陈廷焯评为“写兵燹后
情景逼真”。 7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凄凉雨打萍”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过零丁洋》一诗中的“零
丁洋”在珠江口外。
72、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即《长亭送别》。 73、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明代作家是宋濂。
74、张岱《西湖七月半》主要写五类游客。本文在各类游客中,最欣赏“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
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75、《王西楼乐府》是王磐的散曲集。王磐《朝天子》(咏喇叭)的讽刺对象是弄权的宦官。
2
76、周瑜决心设计除掉蔡瑁、张允的原因是他俩谙习水战。
77、吴伟业《圆圆曲》巧妙地由吴三桂、陈圆圆联想到夫差、西施。这一篇之警策是“恸哭六
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78、宝玉挨打后,送药给他治疗的薛宝钗。宝玉挨打后,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的
是薛宝钗。
79、宝玉挨打后,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的是林黛玉。 80、《明湖边美人绝调》的作者是刘鹗。在本篇中,用来形容白妞越唱越高、直至极高的比喻
是攀登泰山。本篇故事发生在济南。
81、张可久、王磐、刘过、冯惟敏、睢景臣是散曲家。 82、郑燮、苏轼、黄庭坚是知名书法家又是诗人。 83、《制台见洋人》《马二先生游西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长篇小说片断。 84、《峨嵋山行记》《登泰山记》《浣花溪记》属于游记。 85、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康有为《强学会序》、梁启超《少年中
国说》是表现变革自强的愿望与决心的文章。 86、苏轼《卜算子》“谁见幽人独往来”中的“幽人”的意思是幽囚之人、幽居幽雅之人。 87、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三个最主要人物是周瑜、蒋干、曹操。
二、简答、论述题
1、分析王禹偁《村行》 “万壑有声含晚籁”两句诗的意象。
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象新颖。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这并不违反事实,但是作者着一“立”字,把自然拟人化,山峰顿时有形有思,有了生命。于是此时的“无语”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了。 2、分析张先《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3、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艺术表现的特点。
答:此词的整体艺术表现主要是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一种恢弘峥嵘的意境。先是由“大江东去”建立起博大、开阔的空间意象,再从“千古风流人物”带出时间的长远,空间的长江水变成了时间的洪流,冲刷着“故垒西边”的历史,拍打着“乱石穿空”的岩岸;映现出“雄姿英发”的身影,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全词笔力雄健,一气如注一洗婉约词愁山恨水之景、游子思乡之情与低徊婉转之调,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因而被誉为“古今绝唱”。 4、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构思特点。
答:本文在构思上有“注意在此,立言在彼”的特点。为求见而写信,却宕开一笔从养气说起。为应试而进京,却说是为养气而游览天下奇闻壮观。急于求见韩琦,却先说已得见欧阳修及其门人贤士大夫承教甚多,将养气为文之理与求见韩琦之意相沟通,前者明写,后者暗示,显得纡徐委曲,殷殷求教,立言得体。
5、分析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比兴手法
答:此词善用博喻,意兼比兴。未三句,“一川烟草”,喻闲愁迷迷蒙蒙,无处不在:“满城风絮”,喻闲愁漫天飞舞,杂乱纷繁:“梅子黄时雨”,喻闲愁连绵不断,难以穷尽。把三个本来不相连属的意象,通过内在的愁情串联起来,于是,它们不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兴”的含义。
3
6、分析黄庭坚《寄黄几复》中 “桃李春风一杯酒”两句的意境创造。
答: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两句无一动词,全靠场景的跳跃转换来生发感情;亦无一奇语,全靠诗人的巧妙剪接来创造意境。“桃李”、“春风”、“一杯酒”的组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而“江湖”“夜雨”与“十年灯”,更是造语新奇。“江湖”二字,让人透过朦胧的灯光看到诗人辗转飘泊、羁旅客乡的身影,“夜雨”二字,则在诗人那静谧的灯光下,流出了一种“夜雨敲窗玻璃声”的感觉。诗人选用对立的意象“一杯酒”与“十年灯”是少与多的对照,相聚何其短促,飘泊河其漫长:“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则是“乐景”与“哀景”的反衬,从而起到了“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7、分析李清照《永遇乐—元霄》一词的艺术表现对比的特点。
答:此词对比描写,倍增哀乐。上片着重写今,下片着重写昔。表现词人对个人身世沉浮与历史兴衰变化的独特感受。先写昔,后写今。以昔日的欢乐幸福对比今日的寂寞悲苦,以乐景写哀情,使其哀情更显深沉、浓重;还有乘坐香车宝马的酒朋诗侣与帘儿低下听人笑语的憔悴、孤寂的词人作比,既写词人生活之凄楚,也写词人性格之孤高。 8、分析《摸鱼儿》比兴手法的运用
答:在伤春、宫怨的形式下,表达了作者深沉细腻的忧国之情,写得缠绵悱恻,意脉深远。作者借主人公的伤春之情引出对君王的哀怨之情,由美人之喻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通过惜春、劝春、怨春的过程,十分熨贴地描绘出惜春人恋春而又怨春的感情特征。作者写伤春之情,是感叹青春年华的虚掷,既是切合典故中美人的命运,也暗喻自己的被闲置的遭遇。看似闲笔,实则构成了此词的完整意境,大大增强了此词的感染力。 9、分析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艺术特色。
答:此联不仅以明丽的色彩,流走生动的句式,展现了浙东一带丘峦起伏、河汊纵横、道路曲折、花柳交映的迷人景色,反映了诗人行走在山阴道上,面对目不暇接的美景时那种又惊又喜的心
情,而且还用形象化的语言,道出了一种理趣,引领人们去参悟人生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的特色。 10、刘克庄《贺新郞••送陈真州子华》的艺术特色。
答:本篇有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名为送别词,仅末两句有此意;全篇皆围绕如何对待义军的问题,展开议论,表明态度。语句雄放畅达,一气倾注。 11、分析《窦娥冤》场面安排的特点。
答:冷场热场,搭配得当。第一折蔡婆婆讨绩遇险,是一出闹剧,张驴儿父妇和赛卢医在场,是个热场。窦娥反抗张驴儿的强暴行为,是以唱为主的戏。第二折张驴儿向赛卢医讨毒药,赛卢医畏罪逃走。又是一出闹剧,下面又是以唱为主的戏,“公堂”一出又是用夸张手法表现以净为主的闹剧,而是第三折“折场”是以唱为主的悲壮场面。第四折鬼魂出场,平反冤狱,也是穿插了一些噱头,一个以悲剧为主的剧目,却巧妙地使用了大量的喜剧手法,既继承了杂剧的滑稽传统,又丝毫没有破坏悲剧的气氛,表现关汉卿桌越的艺术才能。 12、马致远《夜行船套·秋思》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从表面看来是不问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认为帝业无常,旧时的英雄豪杰,都不过是渔樵的话柄,但实际是表现作者不满现实,向往隐居,不为物役,自适其适的心志,但也流露出及时行为的消极情绪。
13、分析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景色描写特征及表达了什么感情作用。
答:从写景角度看,“小楼”、“深巷”,极写江南都会之幽美,诗意盎然;淅沥雨声之后,继之以越女娇软、柔曼的卖花之声,韵味无穷;由杏花一枝春带雨,想及湖边、满城已是繁花待放,千里江南,春意渐浓,令人神往。从写情角度,这里的“一夜听春雨”,可以想见诗人在一个春雨之夜浮想联翩、竟夜难眠的情景;这里的“明朝卖杏花”,可以想见诗人为杏花春雨江面而深深感动、而童心未泯的心境
4
14、姜夔《扬州慢》一词点化杜牧诗句的特点:
答:杜牧在扬州的所见所感已经成为扬州繁华的历史见证,因此,作者巧妙地引出杜牧,借此将自己未曾见过的扬州昔日的繁华与今日自己亲见的扬州的荒败相对比,将自己与古人结成一体,共同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以增加作品的可信性和‘黍离之悲’的力度。作者以杜牧曾经歌咏的‘竹木西处’和‘春风十里’对比今日之‘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这是从视觉角度描画今昔两种不同的画面,以昔时的‘杜郎俊赏、豆蒄词工’对比今日之‘重到须惊,与难赋深情’,这是从感觉的角度表现今昔两种不同的情思,以杜牧的‘歌吹是扬州’对比今日之‘清角吹寒’他‘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有声对比今日之‘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是从听觉角度刻画今昔两种不同的意境,这此无不使人感受到作者深沉的黍离之悲和独创的幽美之境。 15、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的性格特征。
答:红娘性格真率,为人热心,办事聪明,她担着风险,多次传简于崔、张之间,精心为他们搭了一座通往爱情婚姻的鹊桥。“拷红”这场戏,描写的就是在崔、张的爱情婚姻面临毁灭危险的关键时刻,红娘机智勇敢地同老夫人进行了一场斗争,抓住她赖婚失信一点,转守为攻,把莺莺同张生的私下结合全推到老夫人身上。见老夫人理屈词穷,便抓住机会进言陈述利害,劝告老夫人不要把张生告到官府,迫使她答应把莺莺许配张生为妻,红娘的性格,在这场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6、分析萨都刺的《满江红》(金陵怀古)这首词的主题:
答:作者的立意比较新颖。在这首诗中,它抒发了青山常在,碧水常流,而繁华富贵的人事却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的感慨,强调了人事与自然的对立,唱出了“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的悲歌,这种情感和意识虽然有些颓唐和消极,却比那些就事论事,空谈兴废的作品更富于哲理,具有新鲜感。
17、说明《三国演义》情节曲折,善于运用铺垫、渲染、烘托、等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答:作者善于运用铺垫、渲染、烘托等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在诸葛亮出场前集中笔墨写司马徽、徐庶先后向刘备介绍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造成烘云托月的效果。其他如对卧龙岗周围环境的描写,荷锄农夫所唱的山歌,草堂上的对联,以及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18、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答: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他具有猴子的某些特征,如外表如猴,而且急躁、敏捷、机灵;又有神魔的潜力,如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七十二般变化等等。更重要是,他富于独特而鲜明的人性,既大公无私,正直好义,积极乐观,无所畏惧,敢于斗争,向往自由等英雄的特性,又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幽默诙谐等性格特征。还有高傲自负,争强好胜,急躁冲动,爱捉弄人等缺点,猴性,人性和神性三者合一,构成独具风貌的神猴形象,作品语言活泼、幽默、妙趣横生。 19、张岱《西湖七月半》的对比映照的方法
答:作者对五类游客分别作了描述,其一为假冒风雅的官僚,其二为无意风雅的的豪富,其三为故意风雅的游客,其四为不懂风雅的市井之徒,其五为读书人中的清雅之士。前四类与最后一类清雅之士,庸俗与高雅,喧哗与清寂,两相对比映照。其中对各色人等的褒贬虽不尽妥当,清雅之士也显出自我欣赏的习气,立意新鲜别致。 20、《水浒传》“风雪山神庙”的艺术特色。
答: 本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作者将林冲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刻画他的个性特点;置于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以及自身思想矛盾中展开他的性格发展。同时,作者又不是笼统地,而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动作与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2)作品中关于风雪的描写烘托了人物情感,渲染了场景气氛,同时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作品在描绘风雪时手法灵活多变,既有直接描写,又有侧面衬托,同时又十分注重与人物动作关系,故而本篇能成为《水浒传》中情景交融的精彩片断。
5
21《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性格特征:
答: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杜十娘的形象,她是一个聪明美丽而又刚强的女性。不幸沦落烟花,她热烈地追求爱情,希望过和普通人一样的幸福自由的生活,由于特殊的生活境遇,使她形成了精细谨慎的性格特点。为了达到从良的目的,她周密地安排着一切,积蓄珍宝,特色对象,为了不受欺骗,她一再考验李甲的真诚,同时,她还周密细致地考虑了怎样对付鸨儿和李甲的父亲,准备用行动感化李布政,取得家庭的谅解。而当她一旦发现自己所选非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成为泡影时,毅然以身殉之,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精神。 22、分析刘基《卖柑者言》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文章笔触犀利,对比鲜明,揭露非常深刻,如柑子“表”与“质”的对比,文臣武将“外”与“中”的对比,皆极显其“败絮其中”的本质,由柑子而文武官僚,又巧妙地构成了自然物体与社会现象的类比关系,把文章题旨推向深处,而以“察”与“不察”作比,进一步指出应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柑”的“小欺”去认识社会的“大欺”。通过这层层的对比,展开叙事说理。 23、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特征。
答:文章写景叙事,表面看似乎随手拈来,散漫无章,实际都与项脊轩有关。布局精巧,组织得体。全文以项脊轩为主线。作者善于选取生活细节描写人物,淡而传神,如文章写母亲的往事,通过老妪的回忆,抓住扣门扉、问饥寒两个细节,就把慈母疼爱儿女之心写得那么深切感人。对祖母,着重描写了她的三句话和有关动作,便生动再现了她对孙儿的关切、期待又有勉励的复杂心理。写亡妻,亦信手拈来几个生活片断,轻描淡写,便表现了夫妻之间亲密、和谐的脉脉温情,写得含蓄而又深沉。 24、《报刘一丈书》漫画式夸张手法的讽刺效果。
答:文章不借助于典故辞藻,运用漫画式的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的举止神态,揭露其本相,进行讽刺抨击,文笔犀利,着重描写描绘他们求见权者时的言辞和丑态。通过一连串戏剧性的动作,把一个奔走权门,摇尾乞忴的小人写的惟妙惟肖。作者还描写了他们的语言和行动的矛盾,剔肠刳腹地揭示了他们龌龊的内心世界,此外如权者的装腔做势,门者的做声做态,交识者和闻者的察言观色,也都写的幽默风趣,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25、《儒林外史》“马二先生游西湖”中的性格特点。
答:马二先生既是深受八股取士制度影响的迂儒,同时也是一个善良的读书人。尽管经过二十多年的科场失利,但他仍然信奉举业至上,胸中的功名欲望始终十分强烈。面对西湖美景无动于衷,揭示了他在科举制度窒息下精神世界的狭隘庸陋,启发读者了解他庸俗迂腐的社会原因。 26、《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分析。
答:赵五娘在公婆年迈、丈夫不归、连年灾荒、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吃糠,本已是痛苦的,加上被婆婆的误解怨恨则更痛苦。但所有这些痛苦赵五娘都独力承担,毫无怨言。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妇女善良纯朴的美好本质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蔡婆开始对赵五娘有误解,总以为她背地里吃好东西,但一旦发现她吃糠的真情,便悔恨不已,悲恸而亡。蔡公则一再痛责自己不该让独生子上京赶考,致使媳妇受尽磨难。赵五娘一方面为婆婆的死而悲痛欲绝,另一方面又为“母死难留父”而充满忧虑。这些描写,反映了当时农村习见的公媳、婆媳关系,更体现了赵五娘与公婆之间相互体贴、相互关怀的亲情,使赵五娘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血肉丰满。
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悄得多呢。白妞‘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白妞演唱结束之时,观众‘正在缭乱之际’,忽呼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里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27、顾贞观《金缕曲》的几个典故。
答:此文为书信体,语言平易,如叙家常,使作者心迹一一如见。文中所用“魑魅搏人”、“牛衣对泣”、“包胥承诺”等典故,并不冷僻,用得自然贴切,曲折尽意。
6
28、刘鹗《老残游记》中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答:作者善于运用铺垫,用对比,烘托等的手法突出白妞的技艺,如在白妞出场之前,先描写黑妞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已是十分不凡。然而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两相比较,待白妞出场,便让人惊叹她声音的奇妙,再如以听从的反映来衬托白妞的与众不同,白妞出场时,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29、郑燮《板桥题画(三则)》说明的道理。
答:郑燮的题画小品,常由画面生发,阐发了关于艺术和人生的深刻道理。第一则由日常生活经验生发出以造化为师的艺理;第二则触及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根本问题;第三则带有象征意味,借种兰表达了发展个性的社会理想。 30、姚鼐《登泰山记》的写景特点。
答:在写作上,这篇游记将义理,考证,文章结合得较为完美。它记泰山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圴有实据,写游记间以考证,而考证又为避烦琐,吐辞雅驯,表现了作者的功力,文章剪裁,繁简得宜,记述条理明晰,景物描写,不刻意夸饰,但色彩明丽,形象生动,能烘托出景物的神态特征,富于生气和情趣。 31、《病梅馆记》借梅喻人的特点及创作意图。
答:这是一篇借梅喻人的寓言小品。通篇的中心比喻形象是梅,作者赋予梅以丰富深刻的意蕴,并围绕着梅表现了三种人物形象,即文人画士、鬻梅者和作者自己,在三种人对梅的不同态度比衬中表明主旨。
3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与《哀旅顺》的特色。
答:他主张诗歌创作应摆脱古人拘牵,“我手写我口”,用古文方法入诗。其诗广泛描写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海外新奇风物,艺术上敢于创新,风格铺展恢张,汪洋恣肆,是主张“诗界”的重要诗人。
以壮语写哀情,是《哀旅顺》此诗的特色。前八句写旅顺地理之险与军威之壮,中六句写旅顺形势足以御敌,至末二句笔锋陡转,写旅顺陷落。全诗充溢豪情,更显出哀旅顺之无限悲愤。另外,诗中多用夸饰比喻之语,形象虎虎生动,全诗气势轩昂。 33、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思想命意。
答:作者向往的是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文章开端首先驳斥了将中国称为“老大帝国” 的说法,提出“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接着阐述了老大之可悲,以及晚清王朝的腐朽没落;并用当时传到中国的西方的国家观念,说明中国正是少年之中国。其所以被称作老大帝国,原因在于“据国权者皆老朽这人也”,批判了顽固派的昏庸。最后作者热情生动描绘了少年中国的辉煌前途,并指出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激励他们要发奋图强,变革现实,繁荣祖国。 34、分析《高祖还乡》化庄严为滑稽的讽刺手法。
答:作品构思巧妙,富于讽刺性,从乡民的所见所想,把那些体现封建帝王威严神圣的仪仗、待从写得十分古怪,滑稽可笑,极具有讽刺味道,作品的后半部,写出这位还乡的皇帝本来面目时,笔锋急转,变辛辣的讽刺为尖刻的斥责,揭露了他过去种种无赖嘴脸,尽管作品的斥责带有以身世微贱论人的封建意识,但它把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帝王作为嘲骂的对象,这在封建时代是极其难得的。作品的语言通俗明快,诙谐辛辣,具有一种嬉笑怒骂的风格。
35、分析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的意蕴。
答:这首词最为人们传诵的是“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这一联。两句写春花落去,春燕归来,伤逝而又达观的复杂的情思。其中“花落”、“燕归”是客观的景物,而“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作者主观的感情。春残花落,韶光将逝,人是为力的,所以说“无可奈何”,此乃“自其变者而观之”;春燕重归,似旧实新,所以说“似曾相识”。此乃“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这就是晏殊对于自然、人生通达的看法,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澄明圆融的观照。
7
36、刘鹗的《明湖边美人绝调》从几个方面为白妞出场作了铺垫?
答:《明湖边美人绝调》重点是描绘白妞的演唱,但作者在此之前却先描写街谈巷语的议论、开场前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琴、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这种层层进逼式描写,对白妞演唱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37、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1)视、听结合,既写眼中所见,又写耳中所闻,多方面表现边塞风光的荒寒与悲凉。(2)“一”“万”对照,“浊酒一杯”极言其少,“家万里”极言其远,两者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 38、“明月”和“双蝶”在纳兰性德《蝶恋花》中有何含义?
答:词中比喻意象多撷取往日的情事,把理想与追忆融为一体,月亮和双蝶是纳兰性德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可以看出,这是纳兰与妻子在一起时的欢乐时常见的景象,这首词中,以明月、春丛,双蝶取譬,是作者把理想与追忆融为一体来写的。表现出一种对爱情永生的执着追求,使词在缠绵悱恻之外,更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
39、简述《惊变》在《长生殿》剧情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结构和人物刻画的艺术特点。 答:这出戏的艺术结构,与作品要表现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作者有意将叙演唐明皇、扬贵妃宴乐御花园的热场戏,与唐明皇惊闻安禄山兵犯长安而失魂落魄这一冷场戏结构为一出,剧情由喜变悲,转出人意之外,对比鲜明,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另外,这出戏对人物神情与心理活动的描摹传写,也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传情写神,惟妙惟肖,如:“[ 南扑灯蛾] 稳稳的宫庭宴安,扰扰的边廷造反。冬冬的鼙鼓喧,腾腾的烽火默。的溜扑碌臣民儿逃散,黑漫漫乾覆翻,碜磕社稷摧残……。”刻画唐明皇慌恐不安的心理和六神无主的神态,皆细腻入微,活脱逼真。 40、联系蒲松龄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在《叶生》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答:这篇小说抒写了科举时代读书人耽于科举,难以自拔的痛苦,主人公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中,终至郁闷而死,最后只有让自己的鬼魂帮助一知己之子考中举人,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读书人普遍的悲剧,提示了科举制度的
41、分析李清照《声声慢》善用叠字的艺术表现特点。
答:善用叠字、声情并茂是此词的突出特点。起笔连用十四叠字,不仅由外到内、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上形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节奏和旋律,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 42、《圆圆曲》在结构方面的特点:
答:结构回族往复,精巧迂曲,别致新颖,中国古典叙事诗在结构上一般都遵守时空逻辑,直线发展。《圆圆曲》则从半空落笔,从吴三桂“破敌收京下玉关”说起,点出吴三桂与陈圆圆关系中最令人注目的一幕,然后倒叙吴陈“相见初经田窦家”,追述圆圆的籍里姓氏,以及其后几经坎坷,终为吴所得的经历,全诗有穿插,有倒叙,有明处铺写,有暗里烘托,表现了巧妙的艺术构思。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