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新思考
来源:测品娱乐
第4卷第5期 2012年5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Vo1.4 No.5 May.2012 关于高校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新思考 郭学堂 (上海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1701)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不仅体现在师资配备是否适当、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是 否合理等方面,还体现在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本文拟从最基本和最易改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手,总结出实践 性强、效果明显、具有普遍性的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并尝试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探索新 的路子。 关键词i高等教育;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5—0O95—02 一般情况下,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在我国主 二是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要指的是非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中文和一种 动作用和自主学习思考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训练学生 外语(在很多高校主要是英语)进行教学的方式。在高等 的应用能力。双语教学除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教育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学 外,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真正提高 生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尽管遭到了一些质 学生的“素质”,既“知识+能力”。如何挖掘双语教学在这 疑,但作为高校办学水平和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却也 方面的潜力非常值得思考。 已经得到了研究和管理机构、众多高校、以及广大师生的 关于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问题,实 认可和接受④。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不仅体现在师 际上国内高校教学管理层和教师都有很多思考和分析,并 资配备是否适当、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等方面, 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但是,对于文科院校和文科学科来 还体现在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本文拟结合作 说,不仅存在一定的校级难度,比如大学扩招使文科学生 者的双语教学经验和改革措施,探讨双语教学新理念,摸 倍增,小班上课难以适应现实要求,而且也存在、意识 索和总结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我国高校,特别是文 形态和文化上的,很多文科学科毕竟属于上层建筑层 科类高校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面,使用外语教材或全英文影像资料必须注意到政治和文 关于双语教学改革理念的思考 化差异问题,不能对西方知识中的精华和糟粕一概接受。 一这样,双语教学改革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受到了不少的。 目前高校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致可 以两大类。一是如何将新兴的双语教学与我们传统的教学 当然,也有人提出实行讨论式教学、讲座式、案例式教 理念结合起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将双语教学当 学的建议,对于文科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都有一定的普遍 成“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不正确的,双语教学不是必须要使 性,一些具体方法和手段在实践中对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 用英语教材,也不是要全部使用英语教学,更不是简单地将 学生兴趣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信息化时代, 教案换成英语。双语教学“不是以语言教学为目的”,而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课堂硬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变 “以讲授某种专业知识为主线”。双语教学与基础外语教学 化,针对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 “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种‘教学语言’,后者是一 段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 种‘语言教学’。”另外,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外,双语教学也 要承担起“育人”的任务,教师与学生展开知识和情感互动, 二双语教学方法改革的新尝试 将双语教学真正为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服务。 为了取得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作者尝试结合国际政 收稿日期:2012一O2—25 基金项目:上海市第四期国际政治教育高地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郭学堂(1968一),男,河南鄢陵人,法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国际问题研究。 ①国内专家在2007年的统计结果显示,85.2%高校教师认为有必要开设双语课程,高达83.4%的学生也认为有必要开设双语课 程,而且外语水平越高,对双语教学的认同程度也越高。详阅吴平、王树根等著:《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和实践探索》,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0年版,第8页。 95 治专业和自己的任教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新的尝试,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加强师生 的互动关系,以期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效成果。 1.学生“五分钟演讲”(5一minute—speech)与课堂问 规则等),最后是分发和收取问卷并进行统计,并结合统计 结果进行研讨。 笔者曾在2009—2010学年在“当代中美关系”课程上 采用过问卷调查形式,就当前大学生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 和中美关系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问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答相结合 在整个双语教学课程中,采用学生“课堂演讲”形式或 课堂中英文问答形式相结合,要求学生从老师布置的多个 思考题目中任选其一与自由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时事 热点题目发表5分钟左右的中文或英文演讲(要求学生尽 量使用英语发言),由教师或其他学生(主要是教师)进行 英文或中文评论。 “5分钟演讲”在上课刚开始时实施,每次两名学生,在 极高,问卷回收率为百分之百,在学生中起到非常积极的 反响。 三双语教学手段改革新措施 在教学手段上,实行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时代高等教育 的发展趋势,本文在教学手段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 件,穿插文字、图片、和视频音频等材料,图文声并茂,增强 每次课程结束后点名安排另两名学生为下周做好准备;在 演讲结束后,老师和学生有lO分钟左右的评论时间。学生 课下的精心准备和半个小时左右的师生课堂互动效果明 显:作者发现,在经过数周之后,学生们演讲信心足了,口 头表达流利了,语法错误少了,信息量增加了,观点更加中 肯了。有不少同学还希望老师给他们提供第二次发言的 机会。显然,学生的自主双语学习能力和参与课堂讨论的 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 得到了锻炼,任课老师无形中也可以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 和进度。 2.将理论问题与外交案例分析、现实解读相结合 一般来说,理论内容教授起来相对比较枯燥一下,如 何将理论知识透过有趣、有用、有理的案例分析传授给学 生,激起学生探索和分析的兴趣,可以说是一种教学艺术。 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学会将理论知识的传授 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回到抽象。比如,通过模拟“中国 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和尼克松访华这样的外交事 件,让学生了解该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 的前因后果,对中美苏三角关系和外交博弈有深入的理论 认识,同时提高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理论教学还要与中国外交或者国际热点联系起 来,双语教学也要具有时代感,不能守旧,抱着书本不放, 而是要紧密联系现实,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学到知识。 比如,在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进行案例分析时,着重了 解这场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格局乃至政治经 济格局的内在影响,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解读二十国集 团伦敦首脑会议中大国战略目标和外交博弈等。我们发 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这次金融危机的背景、美欧和包 括金砖四国在内的新兴国家之间的实力转变和外交目标 之间的差距、以及国际金融格局的未来走向等等,都明显 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3.采用问卷调查或班级研讨会形式,提高学生学术思 辨能力 在某一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间和学生 水平的,问卷调查或班级学术研讨会一般每学期只能 举行一次。具体步骤是,先由任课教师就问卷调查题目 (研讨会主题)广泛征求学生意见,集思广益,再拟定可选 答案(或确定讨论会的具体内容),其次是让学生在课堂上 逐一讨论问卷问题的可选项(或具体讨论内容、以及讨论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充分认识 理论知识与国际政治经济现实问题的相互关系。 1.自制中英文PFF教学课件,穿插中英文文字、图片、 动画和视频影音等各种材料,图文并茂,使理论知识具体 化和形象化,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关于中国的新安全观,以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为 例讲述非传统安全因素的重要性及其对大国外交的影响, 这明显比只讲授理论知识更能激起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兴 趣和对世界未来的责任感。 2.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在课堂上播放经过教师文字和 内容加工、又符合学校和课程要求的中英文音像教材。比 如尼克松访华、科索沃战争和“炸馆事件”、阿富汗战争、伊 拉克战争、美国金融危机等,增加师生趣味互动,共享教学 大餐。在采取这些教学手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涉 及到我国的国际危机事件表现出特别的关心和 兴趣,学习效率明显得到了很大提高。 3.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结合热点国际问题撰写1—2 篇中文和1篇英文评论文章,以巩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 我思考及分析能力。结果证明,学生大多选择与我国国际 安全或者外交密切相关的题目,比如联合国理事会改 革问题、东突与中美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的改革和中国对策、西方国家干涉问题、中国对 外投资与国际经济格局等等,充分体现出政治性、知识性 和时代性的特色。 4.使用电子邮件和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沟通, 就相关问题进行“电邮答疑”,学生的来信每封必复,得到 学生的信任,有关重大问题可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以巩固 教学效果。 四结语 目前,高等教育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互动不足问题 还是很常见,改善这一问题除了在教材选择等客观因素方 面下功夫外,更需要进行能够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 手段等改革,这些改革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 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国际视 野,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教 书”和“育人”的双目标。 (责任编校莫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