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档案》热播看电视纪录片的生存

从《档案》热播看电视纪录片的生存

来源:测品娱乐
从《档案 热播 电视纪景 的生存 ■李丽媛 【摘要】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自8 0年代末,开始崛起且日益蓬勃。从国家意识浓烈的 话说长江》到个人口述色彩浓郁的 档案 ,电视纪录片的形态一直不稳定,栏目化是 其生存常态,并时时受到商业化的威胁。如何保证电视栏目的收视率,提高节目的广告 销售额成为电视纪录片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本文从北京电视台((档案 栏目的热播入 手,试分析电视纪录片的生存困境及对策。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档案 剧情化 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新 片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流水线工业化的 生产模式也容易造成其与个人创作之间 秘之旅。《档案》栏目尝试阶梯式递进法, 就是引导观众上台阶,在每个台阶上设置 一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 阳人民》起,电视纪录片这个在新闻电影 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 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在我国已经走过了 的矛盾。亚太地区的第一个历史专题纪录 片频道——阳光卫视于2000年3月横空 出世,但是由于运营成本过高,亏损严重, 不得不在损失2亿元之后放弃当初的频 道定位。以上海纪实频道为例,10多年间 个悬念,使观众在上台阶的过程中解开 个个“谜”、一个个悬念,当台阶上完, 一谜底全部解开,全片结束。这种结构方式 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 绩。目前,在我国各级电视台,都开设了纪 录片专题,有些甚至是在黄金时段播出, 直接从事纪录片制作的队伍至少在5000 人以上,最近5年制作纪录片年均至少在 12,000分钟以上,中国拍摄的纪录片作 品不仅让世界大开眼界,更拿下了多个国 际大奖。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同时, 世界纪录片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有 代表性的是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崛起。 很像我国章回小说、传统评书中的“抖包 袱”、“卖关子”。它改变了传统的电视纪 录片的叙事方式,为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 的活力,培养了一批相对稳定的电视观众 制作的500多部作品只有20部左右卖了 出去,其价格是每分钟二三十元,不到制 作成本的12%。而其0.3%到0.4%之间的 群体,使更多的观众通过电视去关注纪录 片、关注现实世界、关注发生在他们身边 的事。故事型的纪录片常常运用这种结 构,通过结局怎么样了啊,到底下面会发 收视率,位列上海l5个电视频道末尾,难 以形成规模收视群体和营建品牌优势。而 崔永元策划出品的32集纪录片《我的抗 战》竞无人问津,由于电视台害怕收视率 低不愿出钱购买,囊中羞涩的节目组不得 生什么啊,一步一步引导人们看下去。 电视媒介崇尚“娱乐至死”,而纪录 片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担当性;电视媒介是 快速大工业化生产,而纪录片的加工周期 缓慢;电视媒介是低投入高产出的,而纪 录片对地域空间的拍摄成本要求高…… 这个目前坐拥160个国家和地区有1O亿 用户的纪录片专业制作公司,已经成为纪 不停发工资,主要原因是纪录片收视率太 低,不能给电视台带来广告收益。 在电视纪录片陷入困境的同时,2009 年2月4日,《档案》栏目在北京电视台 卫视频道亮相。该栏目立足于中国和世界 各国档案机构解密的档案资料,用现代的 实媒体娱乐帝国。但在国际纪录片市场发 展繁荣的背景下,“低收视率…‘亏本” “困惑”却成为描述中国纪录片的关键 词。 电视媒介和纪录片二者之间似乎一直都 无法融合起来。究其成因除了市场不健全 外,还有中国纪录片自身的观念问题。虽 然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国际上一些纪 究其原因,一方面,电视屏幕充斥着 多档娱乐秀节目吸引观众眼球,各种类型 的电视剧也切割了部分观众市场;另一方 面,电视台对收视率、广告额的重视也使 得栏目化的电视纪录片无法逃离商业利 润的压力。不可否认,栏目化给电视纪录 视角解读历史,用独特的方式为观众提供 。在拍摄方式上,充分运用电影元素, 借鉴当下国际纪录片的最新潮流,运用先 进的电视技术,将历史场景再现,这种新 录片专家一直持乐观的态度,Discovery探 索频道甚至连续3年把中国列为主创基 地,并认为中国是纪录片的“富矿”,然而 中国纪录片的现实是一直在低谷中徘徊、 颖的讲述形式可以使观众在欣赏节目时, 如同踏上一条曲折、惊奇、真实的档案揭 38 28n年第5期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媒体日益面临“读图时代” 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背晋下,作为“只闻其声”的传统广播媒体,如何让听众通过耳 朵“看”到现场,使新闻报道“有声有色”,正成为应对媒体激烈竞争的新尝试。本文从 细节的抓取、音响和现场解说的运用三方面探讨了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技巧。 【关键词】广播新闻现场报道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得再好也只能让读者产生“现场感”,而没有 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传统媒体日 “现场性”;电视媒体的现场报道,由于对设备 益面临“读图时代”的冲击和挑战。于是,电视 和现场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不能被广泛运用,加 媒体广泛运用现场直播,让观众身临其境;报刊 之电视现场报道虽然有声有色,但画面的视觉 媒体更加注重图文并茂,让读者一目了然。在这 冲击力太强,冲淡和分散了观众对新闻事件的 种背景下,作为“只闻其声”的传统广播媒体, 联想。相比之下,广播除了让听众听记者的“转 如何让听众通过耳朵“看”到现场,使新闻报道 述”,还可通过场景、人物等音响,让听众通过联 “有声有色”,正成为应对媒体激烈竞争的新尝 想还原和感受现场的原情实貌。而且,移动电话 试。 等通讯工具的普及,给广播发展带来了机遇,广 善抓细节还原现场 播记者通过电话就能实现在第一时间报道第一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 现场的真实情况。 (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这种报道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在《学会写视觉新闻》 形式在我国由广播媒体最先、最多运用,它通过 一文中曾说过:“如果我们不能在文字报道里给 广播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现场音响展示及现 人家一点形象,恐怕是很难和电视新闻竞争 场人物访谈等形式,使听众展开无限的想象和 的。”现场报道现场感强可以充分发挥广播新闻 联想,展示了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魅力,一 快捷的优势,但如何将现场报道的现场感充分 直为听众所喜闻乐见,是广播新闻节目最具生 地表现给听众,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命活力的形态之一。 受,关键是要重视对现场生动细节的捕捉,善于 如今,现场报道这一形式早已逐渐被电视、 运用细节描写还原现场情景。 报刊等其它媒体广泛借鉴运用。然而,报刊等平 美国新闻学家雷特狄克曾对细节描写有这 面媒体的现场报道来自记者的“转述”,记者写 样的阐述:“在人们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 2o11年第s期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