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3期 2006年6月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0URNAL OF YANBEI N0RMAL UNIVERSITY Vol|22 NO.3 Jun.2oo6 论时期注音识字语文教育的制定依据 于锦恩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摘广东广州 510631) 要:时期的注音识字语文教育有语言文字研究的成果作理论基础;有清末切音字运动和日 拳使用假名注音识字的经验作历史依据;有同时期王璞和晏阳初等领导的研究机构注音识字的实验作现实参 照;有吴稚晖这个语文的制定者想通过注音识字来普及教育的想法作价值取向;有开展识字运 动以巩固其统治的党纪政纲作政治保证。 关键词:语言规划;语言;制定;主要因素 中图分类号:H1.0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939一(2006)03一OOO6—04 1928年l0月第二届197次常会制定 能很差的汉字就要容易得多,学习语文所花时间 的“下层工作纲领案”曾以识字运动为首要的内 容。国民分别于1930年、1942年和1945年 先后三次开展全国范围的注音识字运动,可以说 较少。而汉字的字形多数失去了负荷读音的功 能,字形和字音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这样就出 现了字的形、音、义等都要死记的局面。“过文字 推行注音识字,是时期重要的语文教育 之一。探讨该的制定依据,可以为当今我国 语文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关,我们比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和民族(包括国内的 兄弟民族)要多用两年以上的时间,这在本世纪五 十年代已成定论”(周有光2002:206)。在正式学 校学习的学生过汉字关尚且这样困难,就更甭说 、注音识字的文字学理论基础 (一)汉字难认的原因 那些整日辛苦劳作的老百姓了。所以要想使平民 汉字中90%左右是形声字,在造字之初,声 旁和字音是一致的。可是,因为古今音变和方言 变化等原因,现行汉字的多数声旁的表音和现代 普通话的语音不合。它的表音作用已相当微弱, 有的甚至等于零。尹斌庸先生采用模糊数学的方 尽快脱盲,就必须拿起注音字母这个冲破汉字读 认难关的“利器”,否则任何识字都会流于形式,至 多也就落个事倍功半。 二、注音识字的历史经验依据 (一)日本靠假名普及教育的经验 教育普及可以说是清末民初的中国人对日本 教育的普遍认识。1897年日本的识字者占90%以 上,文化事业堪称繁盛(孙雪梅2001:67—68)。这 固然是国家强迫教育的结果,但也不能否认假名 所发挥的作用。日文是汉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 假名读音容易标准化,而解决汉字读音的办法是 法,算出每个声旁可以读准的汉字数是2.43个 (尹斌庸1988),即:学会一个声旁平均只能读准 两个半生字。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生字是形声 字,此类字声旁的习得效率之低是不言而喻的。 况且在所有的汉字中还有10%根本就不是形声 字,其读音就更要一个一个地去死记了。 (二)汉字和拼音文字学习效果的比较 在全部汉字旁边注上假名,文化程度高的人可以 直接读正文,程度低者则读假名,各随其便。1902 年日本人土屋弓口给到日本考察学制的京师大 拼音文字里的词音,一般来说,和人们说话 的语音是基本相合的,所以学习起来相对表音功 收稿日期:2006—01—20 作者简介:于锦恩(1962一),男。河北黄骅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规划。 一6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写信,说明假名的存在使文化 知识的学习变得相对简便,客观上促进了日本教 育的普及,中国若效法日本文字学习的做法,教 育一定能够普及(倪海曙1959:89—90)。 甲午战争后,大批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学习 文字时先学罗马字母,再学假名,最后学汉字发 阐述与王照对官话合声字母作用的认识相当接 近,“且用此数十符号,注国音可,注土音可,注于 文字之旁可,单用而注出口中之语亦可,左宜右 有,无音不可注,无语不可传,既予通俗教育以至 广极速之效力也”(黎锦熙1934:234)。黎锦熙先 生曾经将办平民教育而不学习王照注音识字的做 法比作“渤海岸上许多穷苦渔户房屋反映到天空 音的实际经历,使中国知识界的大多数人明白了 注音识字的科学合理性。所以日本靠广泛推行假 名,给汉字注音从而提高全民识字水平的做法, 对注音识字的颁行是有一定影响的。 1930年4月国民改注音字母名称为“注音符 号”并一体传习推行的训令中就有下列表述“惟 其功用,亦不过或注字音,或注语音,足当音注而 已;与假名相同,……全国知识界下总动员令,努 力宣传,照日本能读通俗假名附注之书报即算识 字之例,不难由百分之二十之识字人数目在最短 期内增至七八十分”(黎锦熙1934:234)。注音字 母的积极推行者黎锦熙先生后来在总结注音字 母运动时说得更明白:“所以我们今后要明白宣 布:这是完全‘学日本’的,和学他的‘船坚炮利’ 一样。”(黎锦熙1934:49) (二)清末切音字运动靠字母帮助民众识字 的做法 在此我们以清末汉语拼音方案中推行规模 最大的官话合声字母为例,说明清末切音字运动 靠字母注音帮助民众识字的历史经验。1903年官 话合声字母的创造者王照在《出字母书的缘故》 一文中说:“这字母书是为什么出的呢?全是为不 识字的人兴出来的。……我们识字义学所出的 书,都是很有用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 文》、《四书》、《五经》,全是汉字,旁边音着字母。 借着字母,就认得汉字;日子多了,就可以多认汉 字,以至连那无有字母的书,也都可以会看了,真 是大有益处。”(倪海曙1959:98—99)各地热烈 推行官话字母,到1905年,“已有塾数十处,识此 字者数万人”(倪海曙1959:1 19)。在清末10年之 间,出版了6万多部平民读物,把官话字母推广到 了13省境。在南方劳乃宣将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 改造为能拼江浙方音的简字,“毕业者又转相授 受,推于江浙各属,通晓者甚夥;素不识字之妇女 村氓,一旦能阅书报,能作函札;如盲者忽而能 视,其欣快几无可名状”(倪海曙1959:171)。 1930年4月国民改注音字母名称为“注音符 号”并一体传习推行的训令中对注音字母作用的 中的海市蜃楼”(黎锦熙1934:261)。 三、注音识字的研究机构实验 1915年,曾经代理读音统一会议长的王璞在 北京举办注音字母传习所,印行《注音字母报》(连 续出版约十来年),每字注上标准音,各地也有仿 效的(如山西)。(黎锦熙1957:30)1922年2月20 日,由中华国语研究会编辑兼发行的《国语月 刊》创刊。该月刊开辟“儿童文学”和“通俗文艺” 两个专栏,或注音,或单用字母,一方面教儿童和 平民识字,另一方面也可为国民创造练习国音的 机会。1922年平民教育运动的著名领袖晏阳初主 编供平民学校学习用的《平民千字课》,生字旁附 注音字母,在长沙联合各界全城平民教育运动,开 办平民学校60余处,招收学生1320名。4个月内 有1250人学完了全部课程,其中有967人及格, 领到了由为他们颁发的“识字国民证书”。此 后,烟台、嘉兴、杭州、定县等地也大规模实施平民 教育的实验。(《教育杂志》第十九卷第九号)1923 年8月26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 立,次年,该会编纂的《平民千字课》被全国广为采 用。虽然王璞所做依靠注音字母帮助平民识字的 工作、国语研究会《国语月刊》注音的相关专栏,还 是晏阳初所搞的平民教育中的文字教育均属个人 或社会团体行为,不是在推行某种,但这些研 究机构却为注音识字的制定进行了先期实 验,其中的专业人士为制定注音识字提 供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见(张国庆1997: 157)。 四、注音识字的个人价值取向 (一)吴稚晖将注音识字看作普及教育的利器 个人价值观是决定者决定做什么的最直 接、最经常、最普遍的准则。身为国民元老的 吴稚晖作为时期特别是执政后国家语 言文字行政管理部门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他对注 音字母作用的认识基本上就左右了时期推行 注音识字的走势。1917年吴稚晖在《论普及 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国之盛衰,今之推其源者, 一7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莫不比较之于教育。……开明才强之人民,舍得之 于教育,而其道莫由。如此,国家盛衰之总因非教育 而何?”(吴稚晖1931a:5—6)既然教育如此重要,那 么该如何办好教育呢?1927年吴稚晖在《草鞋与皮 在现代社会中,政党构成了国家政治生活 的基本的、稳定的、制度化的主体。凡政党必有 政纲,政纲是旗帜,不仅以此凝聚、集合党员,而 且直接反映和代表着社会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价 值观和利益。(张国庆1997:139)自1927年到 1949年作为唯一的执政党,的政纲始终 鞋》一文说得很明白:“我国是一个共和国.内忧外 患又很紧急,普及初等教育是救国的根本法子;这 火烧眉毛时应急的注音字母,是普及教育的最好的 利器,这是如第三条像草鞋一样的研究。”(吴稚晖 1931:71)为什么注音字母具有上述作用呢?吴稚晖 决定着国家的大政方针,注音识字的制定 和推行也不例外。1928年10月第二届 197次常会定的“下层工作纲领案”曾以识字运 动为首要的内容。1929年2月13日,国民 解释道:“所谓注音之母,附于文字时,则当一读音 之功用,取而,又可以为至粗俗不识字人之交 通具,其较文雅之功用,不与文字相离者,即出白话 教育部公布《“识字运动”宣传计划大纲》,要求 各省一律于最短时问内,举行大规模的宣传,唤 报等.仍以汉文大书,以音母旁注其次,渐与文字相 离。……如此,而简字类之音母,既通行于学校,则 炊婢灶媪自能与知其笔画。”(吴稚晖193:295— 296) 起民众对于识字读书的兴趣,使民众教育日益 普遍,国家训政得以推行。(教育科学研究 所1988:174)。如何有效地开展民众识字运动 呢?1930年4月21日,第88次常 务会议认为:“注音之方法,实识字运动最犀利 之工具,亟应尽力推行”。(黎锦熙1934:234)并 (二)吴稚晖更将注音识字看作开展平民教育 的有效手段 在此我们要特别指出,吴稚晖之所以那么着力 推行注音字母,是与他重视平民教育的观点密不可 分的。1924年发表二万多字的长篇文章《二百兆平 决定推行办法三项。4月29日,国民便为 此向行政院及直辖各机关发出训令。行政院奉 此训令,便通令所属各机关并令教育部“即便转 饬所属及各级教育机关分别遵照办理,并编具 注音符号读法传习小册送院,以凭转呈核定。” 教育部奉此令,就在部中组织“注音符号推行委 员会”,5月21日,以部令公布该委员会规程。 1931年10月20日在训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办 理推行注音符号情形赶紧呈报时再次强调:“须 知现值训政时期,欲提高国民之知识程度须普 及民众识字,欲普及民众识字,又须赖注音符号 之助力,……”(教育科学研究所1988: 234)Rubin和Jernudd曾经指出,语言规划问题 民大问题最轻便的解决法》,认为不论教育怎样振 作,如果想在20年内专靠学校教育解决二百兆平 民不识字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吴稚晖1924:23— 24)。吴稚晖也承认,照识字的速度,汉字自然不如 拼音文字,但由于国语在短期内不会统一,所以推 行拼音文字存在困难。依据汉文书报长期存在的实 际情况,他认为认识汉字便是平民学以致用的选 择。而学习繁难的汉字的确不容易,推行注音字母 则是帮助平民识字的现实途径(吴稚晖1924:21— 22)。用注音字母不光拼切官音,而且更要拼切土 音,这样一来,就兼顾了下层人民既有识字读书学 文化的迫切愿望,同时又没有足够时间的实际情 实际上是政治手段的一种资源。常常可以 利用这种资源达到一定的行政目的(徐大明 1997:201)。照此说来,作为语言规划的注音识 字的确是开展平民教育,实现 三民主义建国目标的一种政治资源。 况,如此注音字母这一学文化的“草鞋”的应急作用 便得以更充分的发挥(吴稚晖1931b:74—75)。 五、注音识字的党派政纲保证 参考文献: 【1】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黎锦熙.汉语规范化的基本工具——从注音字母到拼音字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7. 【3】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4】孙雪梅.清末民初中国人的日本观【M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吴稚晖.二百兆平民大问题最轻便的解决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6】吴稚晖.吴稚晖学术论著第三编【M】.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1. 【7】吴稚晖.吴稚晖学术论著[M】.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1. 一8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徐大明.当代社会语言学【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皈社,1997. 【9】尹斌庸.关于汉字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A】.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应用研究所.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北 京:语文出版社,1988. 【lO】张国庆.现代公共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l】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l2】周有光.周有光语文论集第一卷『M J.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The Basis for Formulating the Policy of Phonetic Notation And Learning In China YU Jin.e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South China Nornll Unia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 1063 1) Abstract:The policy of phonetic notation and learning to read that made up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linguistic outcomes as theoretic foundation,experiences of’’Qieyinzi”movement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usage of kana in Japan in phonetic notation and learning to read as historical evidences.experiments by research institute led by Wang Pu and Yan Yangehu and SO on at the same period as a mirror,idea that Wu.Zhihui the language policy maker,would like to popularize the education by phonetic notation and learning to read as value preference and party discipline and political program which is used to consolidate political power in the form of”learning to read”movement as political guarantee. Key words:language planning;language policy;making—up;main factors (上接第5页) 参考文献: 【l】(日)片同义雄.日本教育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A1.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C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杨孔炽.13本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基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4】(日)中内俊夫.17—2O世纪日本的家庭、家庭养育和教育的历史【A】.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C】.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Going into Splendid Times by Studying and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_____________——Start and Prosperity of history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in Japan SHEN Guo—chang,SHI Jiang—yun (College of Educatio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Shanxi 041004) Abstract:While European and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reseal'c hentered magnificent and prosperous times,Japan also advanced into the row of history of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wodd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European and American research pattern.By referring to European and Americantheory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al history,Japan became a crack force of eduea— .tional history research in East Asian from the beginning of esrearch o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its own county tro the developing radualgly to research on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Europe and East Asia,which colored the big flower bed of educational history re— earch.s Key word:Model;Japan;educational history discipline 一9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