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的形成

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的形成

来源:测品娱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3期 天津市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NO,3 璺笙 !塑 Journal of Tianjin Administrative Cadr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General NO.89 ・法律史学・ 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的形成 季松 (天津市管理干部学院基础理论部,天津300191) 摘要:中国党一贯坚持的民主立场和敌后政权建设的现实,使政权“三三制”成为既适合中国党与中间势力 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又使顽固派的反对失去凭借的最佳选择方案。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 党人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问题上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突出表明了中国党人政权观的发展与日渐成熟。 关键词:三三制;民主选举;抗日民主政权;民主抗日;抗日民主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93(2006)03—0074—03 “三三制”思想,是抗日战争时期以为代 感召下,也加深了对抗日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 表的中国党人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问题上集 其思想也在转型过程中,这为接受“三三制”思想提 体智慧的结晶。这一思想的形成,突出表明了中国 供了可能性。 党人政权观的发展与日渐成熟。 “三三制”思想,是在敌后抗日政权建设中产生 一种流行的观点,往往把“三三制”思想的内涵 的。在华北、华中敌后抗日地区,在日本帝国主义 仅仅归结为敌后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分配上的比 的进攻面前,的各级政权大部分分崩离析, 例关系。我们则认为,上述内容仅仅是“三三制”思 某些残存的政权,由于没有在紧急关头动员、组织 想的一个方面,而其更重要的内涵,则是关于建设 和武装民众以解决当前抗战需要的经验,也成了群 “三三制”政权的内容。应该说,实行根据地政权机 众动员的障碍。在抗日烽火四起的客观形势下,各 构中人员分配上的“三三制”和建设“三三制”抗日 种名目、各种形式的半政权性质的群众抗日团体建 民主政权这两方面内容的统一,才是抗日战争时期 立,诸如冀中地区的抗日救国会、冀西一带的中国 根据地“三三制”思想的全部内涵。 民族战地动员委员会、平汉路沿线的自卫会等 敌后抗日政权建设的必然选择 等。尽管这些半政权性质的群众团体在抗日战争 “三三制”思想的首次明确表述,见之于 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局面“只能是过 1940年3月6日为所写的一个党内指 渡的局面,决不能在较长时问和平相处,或维持所 示,即《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其中,对敌后 谓均衡。相反的,必然有一个被否定,或融化成为 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性质、人员分配、组织形式、施政 一个新的综合的东西(旧政权彻底改革为民主的 方针,以及党对政权的领导地位与领导方式, 行政机关,而区以上动委会则转化为全权的机 都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三三制”思想的基本形 关,在村级则成为民选的政权与治权合一的机关, 成。 在当时是可能的)ll】'’。与分崩离 在l940年以前的陕甘宁根据地,已经实现了 析、一溃千里的局面相反,中国党所领导的八 无记名、平等、普遍的选举,政权已开始由苏维埃模 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从而获得了 式向抗日民主制模式转变。不仅工农群众、干部、 当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这些抗日政权的相当 战士,而且地主、资本家、商人、富农,在实际的 部分处于党的掌握和影响之下,这些政权的规 收稿日期:2006—04—09 作者简介:季松(1968一),男,北京通县人,天津市管理干部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学研究。 7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范化和统一成为敌后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 从1939年9月开始,在国统区逐渐形成了一 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在发动的高潮和 场声势浩大的民主宪政运动,这场运动对于中国共 投降空气的笼罩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也发生 产党“三三制”思想的提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 了种种变化,特别是地主、资产阶级往往发生很大 用。民主宪政运动的开端是1939年9月在重庆举 的恐慌、动摇和震荡。由于地主、资产阶级的这种 行的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无 特点,而在政权中,他们的代表还为数很少,f ̄fi'J担 沦是代表提出的“结束党治实施宪政案”,或是 心自己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持,因此极易发生动 青年党、国社党的“改革政治以应付非常局势”的议 摇,这样既不利于统一战线的巩固,更不利于根据 案,其中心内容,归纳起来是:结束的党治, 地的政权建设。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党审时度 实行宪政;保障各抗日党派合法权利;不分党派,集 势,一方面从军事上打退反动派的进攻,另一方面 中人才参加抗战建国工作;改革战时行政机构。这 从政治上扩大自身影响,团结广大人民,巩固统一 次大会迫使承认争取宪政为合法,从而使民 战线。党为着抗日救国的需要,必须建立和完 主宪政获得合法地位并在统治区迅速发展 善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并且基于前述客观的形势, 起来。民主宪政运动以实现中国的民主政治为目 它已经可能在各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内建立和建设 标,这促使中国党在建设敌后新型政权时,不 这种政权。政权建设成为当时斗争的焦点之一, 能不考虑和重视来自中间阶层的正义呼声与要 “我们和反动顽固派政权问题在华北、华中和西北 求。从1939年10月至12月,先后两次向 的斗争,带着推动全国建立统一战线政权的性质, 全党发出内部指示,指出:宪政运动“的确反映了全 为全国观感之所系,因此,必须谨慎地处理这个问 国人民目前的迫切需要”;“没有宪政就会有亡国的 题『2],’。晋察冀、山东等根据地处于敌后,位于抗日 危险”。因此,要求各级党组织积极参加到宪政运 的最前沿,在上述背景下,在这些敌后根据地政权 动中去。面对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为了笼络人 的建设中,如果照搬陕甘宁边区的政权模式,显然 心,统治者也做了一些表面文章。在国民参 是不合时宜的。在陕甘宁边区,虽然通过普选产生 政会一届四次会议上,的参议员提出了“建 了乡、区、县的政权机关和边区参议会议员,并于 议召开国民大会开始宪政”的议案。他们试图 1939年1月召集的第一届参议会上产生了陕甘宁 把说成是民主宪政的一贯支持者,同时也想 边区,但在这种政权体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 把宪政旗帜抓在手中,以利于哄骗民众。在 问题是,各级政权机关中主要是党员担任领导 的宪政下,民族资产阶级中的某些人被其迷 工作,而其他阶层分子是比较少的,这对于扩大政 惑,与此同时,中国党内某些存在右倾思想的 权的阶级基础不利,对于团结抗战不利。当时陕甘 人,一时也对宪政充满幻想。如王明认 宁边区的固林、延长、安定、曲子四县的选举结果就 为,召开国民大会和制定,“是表示国家实施宪 明显地表现了这种情况。 政的开始[31”。为了将宪政宣传变为启发人民觉悟 1940年以前,陕甘宁边区各级政权的选举工 的武器,为了揭穿假宪政之名,行一党专政 作中,尽管给予了中间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的行径,在中国党领导下的地区,各界宪政促 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中国共 但是中间分子在政权中所占比例仍很小。这是因 进会广泛建立,为,一方面由于党长期以来的模范工作已使其 产党不仅在口头上,而且用实际行动表明支持实行 940年3月6日,首次明确 获得了群众的高度信任,另一方面也由于中间分子 宪政的诚意。1当选与否没有上的保障,所以选举结果是显而 提出:在敌后所建立的政权中,党员占1/3;政 易见的。这对于团结各阶层的抗日分子,对坚持抗 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的选举”;7月5日又向全  战是不利的。因此,创立一种新型的政权模式,就 国公开宣布:我们既不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而主张各党、各派、各 成为当务之急,政权“三三制”的构想于此应运而 也不主张党的一党专政,生。事实已经证明,政权“三三制”是“巩固抗日团 界、各军的联合专政,这即是统一战线的政权。至 结,巩固抗日根据地及其政权的有力武器,它是今 此,中国党把“三三制”的完备思想公诸于全国 天所必须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人民,给中国政治生活以深刻影响。 当然,如果把“三三制”思想的形成,完全看成 民主思想的结晶和体现 7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是党吸收民主宪政运动要求的直接产物,也会 形成相伴随;另一方面,“三三制”思想的提出,也是 导致否定党自身民主要求的片面结论。实际 用实际行动揭穿顽固派宪政,教育、团 上,中国党一贯坚持抗日与民主不可分割,把 结各阶层人民的需要。 实现民主作为坚持抗战的重要条件。认为,把 综合而言,应当说,中国党一贯坚持的民 与民主合起来,就是民主的抗日,或叫做抗日 主立场和敌后政权建设的现实,国统区以中间力量 的民主。没有民主,抗日一定要失败的,没有民主, 为主要成分的民主宪政运动的政治意向,这三个方 抗日就抗不下去。有了民主,则抗他十年八年,我 面在抗日救国共同目标下的契合,使政权“三三制” 们一定会胜利。抗战中,中国必须实现两方面的民 成为既适合中国党与中间势力的共同愿望与 主改革。其一是:“将政治制度上一党派一 要求,又使顽固派的反对失去凭借的最佳选择 阶级的反动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 方案。“三三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 民主政体”;其二是:“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 件下才得以提出的。 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实现政治制度的民主改 革,就不能动员人民进入抗战,取得保卫祖国和收 参考文献: 复失地的胜利…”。中国党自身对于民主的追 [1]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 求与1939年开始兴起的民主宪政运动相契合,一 策报告.党史资料汇编第三集[C].北 方面,支持民主党派的宪政呼声,并把对于抗战中 京:党校出版社,1981. 的中国民主联合政权的设想做为全党的奋斗目标, [2]《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 “国民大会代表名额党员应占三分之一,至少 社.1997. 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其他各党派及无党派 [3]王明.促进宪政努力的方向[N】.新中国华 代表占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在抗日根据地切实 报,1939—12—9. 推行民主制度,用实际行动——“三三制”向全国 【4].中国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人民表明中国党对于民主宪政运动的诚意。 《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 “三三制”的提出,一方面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政权 社,1997. 上的具体体现,它的提出,是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 On“Political Power Shared by Three Parties System”Anti—Japan Democratic Political Power Though ̄ JI Song r Tianjin Administrative Cadr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Tianjin 30019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emocratic stand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ersistently held and the es— tablishment of political power behind the enemy’s rear area.The anthor claimed that on“political power shared by three parties system”anti—Japan democratic political power thoughts not only suited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intermediate strata’S common wish and demand but also made anti—Com— munist diehards lose the dependance,which was regarded as the best choice.It w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d by Mao Ze dong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ti—Japan democratic political power,which reflected the party memembers’political power concept developed and gradually matured. Key words:“political power shared by three parties system”anti—Japan democratic political power thoughts;democratic election;anti—Japan democratic political p0wer;dem0cIalyic anti—Japan;anti—Japan democracy (责任编辑:张洪池) 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