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关检测卷(二)
(测试时间:90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考查范围:第3~4单元)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导致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C)
①宗主督护制 ②赋税负担沉重 ③民族关系合理调整 ④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碰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①②激化了阶级矛盾,④是深层次的、全面的矛盾,是民族、阶级矛盾的根源。孝文帝改革前夕,由于北魏统治者民族失当,导致更加激化,所以③错误。
2.(2014·海淀区模拟)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C)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北魏在地方上实行三长制。实行三长制之前,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豪强地主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故C项符合题意。
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C)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4.据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B)
A.编户制 B.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俸禄制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依据材料中“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返旧墟”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定居农耕,故选B项。A、
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5.(2015·西城区模拟)下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D)
①任用汉族地主 ②推行三长制 ③胡汉服装融合 ④接受汉族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依据北魏文官陶俑图像显示不出是汉族地主,故①错误;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地方制度,但材料中显示不出,故②错误;文官陶俑体现了汉族和胡服的搭配,故③正确;服饰的变化说明北魏接受汉族文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6.(2015·海淀区模拟)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A) A.发展小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 B.实行土地国有,促进经济恢复 C.打击地主势力,促进生产发展 D.改革基层行政,加强集权
解析:B项正确,但不是最佳选项;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虽一定程度上抑制地主兼并土地,但最终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C项错误;D项是北魏的三长制才有的作用,所以排除。
7.(2015·宜宾期末考)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A)
A.改革的坚强决心 B.实行汉化 C.入主中原的愿望 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
解析:材料中“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体现出孝文帝为推行改革宁可将太子废为庶人,说明了其改革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与汉化相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入主中原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8.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这种时代潮流是指(A)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C) 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语“紧密连在一起”,A、B、D三项虽然也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但是最恰当的为C项。
10. (2015·乐山期末考)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D)
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 B.采取重文轻武 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 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无主荒地的分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文轻武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引进南方优秀人才,故C项错误;材料阐述了迁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就是迁都洛阳,故D项正确。
11.(2014·宣城模拟)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材料中,范仲淹认为(C)
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 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从题干“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与②不符合,排除,④科举制的弊端才是导致天下危困原因之一,排除④。
12.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A) 人物 王安石 苏辙 言论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 A.青苗法 B.保甲法 C.均输法 D.市易法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
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的高利贷,由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保甲法是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均输法是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3.(2015·昌平区模拟)史载:“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这条材料反映的是(B)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方田均税法 C.均田制和租调制 D.宗主督护制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的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的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方田均税法是通过丈量田亩,整理地籍,以实现均平税收负担的土地征税措施,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度,租调制是与之相配套的赋税制度,故与材料中“令、佐分地计量……以地之等,均定税数”不符,故C项错误;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前期实行的有大小割据势力和豪强拥有众多的人口、土地,而不受管理的地方管理形式,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4.(2014·成都诊断考)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D)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基础知识的掌握。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为富国强兵,中心在财政与军事,故A项错误;题中设置机构提出要求的做法是将财权更加明确和细化,并未完全剥夺三司的财权,故B项错误;同上,并未体现“积极节流”,故C项错误;这两点措施都是针对财政运行机制的,故D项正确。
15.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关系 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能力。“理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
收入。从其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方面看,主要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16.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定地方教育高于太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B、D两项明显有误,王安石主张改革科举制,而不是否定,故选A项。
17.(2014·成都高三摸底)“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C)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增加了的财政收入 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 D.了官僚地主的
解析:材料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募役法的评价,“以钱代役”,保证农民劳动时间,增加了财政收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了他们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民对地主有严格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错误。
18.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B)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 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但王安石变法涉及理财、军事、科举、教育等诸方面,以理财为中心。
19.“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C)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解析:材料未涉及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均输”和“保兵”可知意为均输法和保甲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王安石变法,故C项正确;材料与戊戌变法内容不相符,故D项错误。
20.下列选项分别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组是(A) A.户籍什伍制——保甲法 B.重农抑商——募役法
C.奖励军功——将兵法 D.奖励耕织——青苗法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户籍什伍制”要求民为什伍,“保甲法”把农村住户按保管理,内容接近,故选A项。“重农抑商”主张抑制商业发展,“募役法”规定农民可以交钱免役,内容不一致,排除B项。“奖励军功”规定按军功授爵,“将兵法”规定设置专门的将领负责训练,内容不一致,排除C项。“奖励耕织”主张奖励农耕,“青苗法”规定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内容不一致,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小题,共4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4分)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的民族观念和民族关系为背景题材,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重大意义。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炼出作者关于夏夷有别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出材料中的理由。第(2)题,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整合概述改革的进步作用,并结合该题材料就经济文化交流、民族文明交融、巩固政治统一等方面概述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大意义。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2分)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
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分)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4分)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4分)
22.(2015·南京盐城模拟)(12分)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年财政收入 6 300~6 800万缗 军费 官俸 皇室 祭祀 岁币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材料二 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
材料三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4分)
年财政支出 约4 800万缗 约1 200万缗 约720万缗 约325万缗 75万两绢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4分)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4分)
答案:(1)状况:入不敷出。(2分)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2分)
(2)措施:均输法;(2分)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开支,增加财政收入。(2分)
(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2分)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2分,任答2点)
23.(2015·乐山模拟)(16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4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先生从哪些角度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6分) 答案:(1)思想:中立(或公正、不偏不倚)。(4分)
说明:①颁布解负令,壮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础;②创立四百人会议,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③组建民众法庭,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平民获得了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任答2点6分)
(2)角度:偏重制度创设,忽视吏治整顿;偏重聚敛钱财,忽视宽民固本;变法与战争同步,财政的需求过大。(任答2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