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旅游学最新论文

旅游学最新论文

来源:测品娱乐


关于中国旅游的文化、现状及

方向的个人论述

学号:Z2010196 马玉超

2013年5月16日

旅游网:www.cits0771.com

摘 要

主要叙述了旅游的文化,中国自己的旅游文化特色,又针对于现如今旅游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进行了评述,对未来旅游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怅惘了自己心中旅行。

关键词:旅游文化; 邬敬民; 旅行的意义

正 文

这次旅游学的课程中在老师的幻灯片上提到了旅游的定义。首先从时间上给了一个界限,多余一个月少于2年。地点上是一个人暂时在异地的空余活动。主要是修养,扩大知识和交际。区别于旅行,我们不是徐霞客,旅游毕竟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但如今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从文化上了解一下旅游。

由于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有很大的分歧,导致了对“旅游文化” 的不同认识和解释,它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停留在探讨的阶段.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旅游文化的表述,大致有下面三种类型:

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指出:“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义的:举凡旅游路线、旅游途中、旅游景点上一切有助于增长旅游者文化知识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二是狭义的:举凡一切能够使旅游者在途中舒适、愉快并能提高旅游文化素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这两个旅游文化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我们要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后者,我们要求加速旅游事业的现代化。”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情趣)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旅游媒介(旅游业的文化意识和素质)三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具体地说,“潜在的旅游者由于受到旅游动机的冲击和旅游客体的吸引,在旅游业的介入下,实现了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产生欢快愉悦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这种心态和情绪是旅游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没有的,这就是旅游文化最初和最核心的部分。”(冯乃康《旅游资源与旅游文化》)因此,

旅游者处于旅游文化的中心位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殊的欣赏取向、审美情绪、心理状态及其文字、形象的记载、构成了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

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它是由旅游者与旅游从业者在旅游活动共同创造的,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旅游者或旅游服务者在旅游观赏中或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

这三类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比较赞同“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因为它表述简洁明了,内涵具体,包含的内容也很宽广,避免了把对旅游事业有用的文化知识排除在外的消极后果。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旅游文化表述如下: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说了这么多文化理论,也来看看现在旅游的现状:

曾经央视《面对面》栏目作了专访《邬敬民:叫我如何不宰你》;同期,旅游卫视也有相关节目在“五一”黄金周播出。早在2005年年底,一篇名为《叫我如何不宰你——一个导游的自白》的文章在网上备受关注。文中大胆披露了旅游界存在的种种黑幕,这篇文章在4月底被印刷成书。作者邬敬民一时间从默默无闻的导游变成旅游界颇有争议的焦点人物。

目前国内团队旅游市场存在的这些“行业内幕”,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一些业内的专家也在《大家看法》周末节目《我建议》中表达了对于这些问题的建议,时事评论员郭松民指出,应该切实做到两个“及时”,也就是说“第一,游客的投诉能够及时得到处理;第二,就是游客对这个旅行社的投诉能够及时地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比如说在网上发布出来,让游客知道哪些旅行社存在坑人的行为。”而针对导游的生存现状,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也指出,加强对“零团费和负团费”进行监管和查处的同时,导游的基本薪资必须得到保障,同时也有必要在国内推行给付“小费”的制度。来自桂林的资深旅游从业者张博甚至大胆地提出,可以考虑立法将购物从团队旅游的行程安排中分离出去,不允许旅行社有组织购物的行为,以便于旅游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和查处。参加节目录制的全国法工委副巡视员、著名法学家河山表示,嘉宾提到的这些建议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很有帮助,也必将促进旅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旅游在中国产业格局中的重要性,也说明国家对旅游产业的期待。这种期待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政治和社会的,因为旅游的功能除了经济性,还有社会性: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增强人民幸福感。

可以说,旅游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的手段。 然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

一位旅行爱好者持续的旅游经历长达36年之久,去过中国的每一个省、区和已开放或未开放的名山大川和重要历史遗迹,目睹和亲历了中国旅游消费由初期的涌入国内、外大城市购物到随团观光再到个性化自助游的每一个阶段,对旅游环境的逐步恶化深有体会;

感触最为深刻的是旅行社的强制购物、旅游过程中的种种......《面对面》邬敬民所曝光的事实如此惨目忍睹,如此惨绝人寰。我们心中的纯洁的旅行早已经被利益充斥的无可厚非,纯洁的旅行早已是梦想和幻想。不解决现金旅游业的一系列问题,中国的旅游业不可能走上正常有序的发展轨道,不可能发挥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功能。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靠单一部门和单一地区而能奏效,需要统一协调和部署。

前述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表面看是未能有效遏制部门和地方对暴利的贪婪,深层次却是层级的领导人虽然看到了旅游产业的巨大经济功用和潜力,却没有认识到(或认识不足)旅游在建立和谐社会及人心改造上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虽然“和谐”的口号响彻云霄,手段却毫不具体和有效;虽然将旅游“局”升级为具有协调功能的“委”,却不能将机构和等手段发挥到极致以达成协调和改进之目的。

旅行者的心理需求同样是由物质满足向精神满足发展,旅游学所说的“吃住行游购娱”是最基础的物质条件、而旅行者的归属感、审美享受和自我实现:比如求知、探索和发现,则是高级的精神需求。如今,中国的旅游业对游客低层次的需求予以了高度重视,却忽略了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对这种需求的满足。

中国不仅是自然景观大国,更是文明延续5000年的古国,中国的历史遗迹为历史文化游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问题只是如何利用?如何开发?

历史文化游是围绕某一主题、以求证已知的历史知识、探索未知的历史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残破美和苍凉美为主要审美对象、以汽车(SUV)运动为活动载

体和支持平台、带探险性质(“探险”就是为科学、军事或其他目的在一个不可操控的环境中进行探测、侦察活动)的旅游休闲活动。

历史文化游不同于常规的观光游。 首先是旅行者(主体)的不同 。

加入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作常规观光游的旅行者并不是为求证某种知识才旅行的,所以并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储备,而参加历史文化游是为了求知和发现,也就是说,在做历史文化游的时候,其主要目的为了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验证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甚至是为了探索和发现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审美体验,所以,参加历史文化游的旅行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较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是游览对象(客体)的不同。

常规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休闲观光和审美体验,所以一般围绕自然景观进行,历史文化游的主要目的是对历史知识的求证和发现,所以历史文化游的主要客体是历史遗迹而不是自然风光,尽管在作历史文化游的时候必然会观赏到自然风光,甚至是比常规观光游更绮丽多采的自然风光。

第三是旅游线路与实现方法的不同。

由旅行社组织的常规观光游往往是无主题的,旅行中涉及和接触到的某些历史内容往往也是支离破碎的。而历史文化游的线路设计则必须先有一个主题,景点的选择也必须紧扣这个主题。历史文化游的每次完成都等于读了一本书,上了一堂课,听了一个讲座。

常规观光游的客体都是已开发的景点,线路成熟,交通方便,设施完善,旅行安全,所以不需要特殊的交通工具和实现手段。而历史文化游的客体往往在一些荒凉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有时甚至带有探险的性质,所以必须自驾车,甚至借助SUV、特殊的通讯手段以及野外生存装备。

历史文化游也不同于汽车运动。

由于历史文化游要借助越野交通工具,所以容易被误认为汽车运动。但历史文化游无论在主体、对象、目的诸方面都不同于汽车运动。首先,历史文化游的主体是旅行者而不是赛车运动员;其次,历史文化游的对象是历史遗迹而不是考验汽车性能和驾驶员技能的路面;第三,历史文化游的目的是求知和发现而不是挑战汽车性能与驾驶员技能与体能极限。

现如今的各型特色的旅游层出不穷,我们所应做的仅仅是静下心思考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士。

旅游自古是有闲人的生活方式,且与金钱密切攸关,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了解旅游的内涵后,其实心中怅惘的是旅行,像做一名行者,向论文开头中说道徐霞客一样,以此为生,以此为意义,从中得到的纯洁畅快的旅行。

参考文献

[1] 央视《大家看法》栏目 2010年8月17日 [2] 民主与法制晚报 2006年5月15日 [3] 邬敬民. 《叫我如何不宰你》 [4] 百度知道《旅游的定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