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市区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总计24分)
1.(3分)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得出,他主张严厉禁烟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不堪 C.列强瓜分,国家危亡
B.兵弱银荒,国力日衰 D.惩治毒贩,打击侵略
2.(3分)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等三个阶段。其中“被迫融入世界”阶段始于( ) A.开放五口通商 C.创办新式学堂
B.开展虎门销烟 D.组建新式海军
3.(3分)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包括( ) ①维新变法运动拉开序幕 ②中华成立 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 ④太平天国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3分)阅读如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该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5.(3分)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由“贸易+”转变为“投资+”是因为哪一次战争引起的(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3分)译述《天演论》,把西方的进化论介绍到中国,敲响民族危亡警钟的启蒙思想家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7.(3分)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甲午战争后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C.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8.(3分)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国内和留学国外的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上述成员身份构成可看出( ) A.同盟会的主张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 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人人心 D.广大知识分子是辛亥的主力军
9.(3分)《复兴之路》一书中说: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此观念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C.义和团运动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D.辛亥期间
10.(3分)如图为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部分目录。请根据内容,为本单元选出合适的标题( )
A.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B.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C.资产阶级民主的兴起 D.新民主主义的兴起
11.(3分)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成立同盟会,发动武昌,创建中华。这群
人属于( ) A.农民阶级 C.地主阶级
B.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派
12.(3分)“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政治制度
B.科学技术
C.思想文化
D.生活方式
13.(3分)1877~18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企业( ) A.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B.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14.(3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材料中涉及的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B.军事技术方面探索 D.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15.(3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边疆、沿海地区受到列强的窥视,形势严峻。清为解决危机采取的措施有( )
①收复 ②设置行省 ③筹建新式海军 ④建立行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3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 A.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是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的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是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而进行的探索活动
17.(3分)观察如图,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这种情况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8.(3分)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 A.放弃天朝观念 C.拥护民主共和
B.学习西方技术 D.反抗列强侵略
19.(3分)如图漫画为1900年人创作,画面中的人物为中国人,或是义和团或是清,壶中为众多荷实弹的洋兵和轰鸣的大炮。该漫画( )
A.讽刺清不自量力 C.反对参与八国联军
B.谴责英法火烧圆明园 D.客观反映甲午中日战争
20.(3分)有一份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1.(3分)如图是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的两部文献,这两部文献都( )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22.(3分)《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 ) A.结束君主制度的伟大功绩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
23.(3分)“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辛亥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巴黎和会﹣﹣国民大
24.(3分)下列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护国运动 ②“二次” ③军阀割据 ④袁世凯称帝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
二、填空题(共计6分)
25.(2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皇家园林 ,被侵略军劫掠并烧毁。同一时期,沙俄掠夺中国大片领土,一次性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
26.(2分)著名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收复,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14年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 壮烈殉国,
27.(2分)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 村发动武装,建号太平天国。1905年中国国同盟会建立,以《 》作为机关刊物。
三、材料解析题(总计20分,第28题6分;第29题8分;第30题6分.)
28.(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了。”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1855﹣1934)
材料三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图一中“堕落的帝国”指哪个国家?
(2)分析材料二,你是否同意马士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你认为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29.(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个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数额 比
重
重
1849 1885 1911
3281 3071 4810
77 40 16
969 3923 20441
23 51 69
4250 100
714 9 7708 100 4445 15 29696 100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系? (3)请举出一个这场运动中所创办的民用企业,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场运动的认识。 30.(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12年,毕业于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开颁布《中华临时约法》 1913年以后,领导了二次、护国运动、运动等斗争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材料二【领导,走向共和】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历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的政治意义又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的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摘自人民网
【黑暗的统治】
材料四: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掘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五: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1)据材料一,12年至1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辛亥怎样的历史功绩?孙中山领导辛亥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材料四反应的是孙中山的哪一次活动?结合材料五,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市区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总计24分)
1.【解答】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得出,他主张严厉禁烟的原因是兵弱银荒,国力日衰。鸦片流毒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直接威胁到清朝的财政。清朝有见识的大臣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说,如果听任鸦片泛滥,那么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不久,林则徐受命担任钦差大臣,去广东查禁鸦片。 故选:B。
2.【解答】根据题干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等三个阶段。其中“被迫融入世界”阶段始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符合题意。 故选:A。
3.【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拉开序幕是在北京;中华成立是在南京;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是在南京;太平天国失败是在南京。站在南京古城墙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包括②③④。 故选:C。
4.【解答】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1842年8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内容:割地﹣﹣割岛给英国;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交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故选:B。
5.【解答】据所学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在1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6.【解答】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译著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故选:C。
7.【解答】材料中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化中国的分水岭,材料中的重点信息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甲午中日战争开启了近代化的步伐,实现了由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的转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解答】据材料“其中国内和留学国外的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等可知,同盟会的主张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选项A正确。同盟会的性质主要通过其纲领体现,故排除选项B.选项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的主力是倾向的新军,故排除选项D.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9.【解答】“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反映的是辛亥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的意义,因此观念最早出现在辛亥期间。 故选:D。
10.【解答】近代工业的兴起指的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指的是戊戌变法;辛亥指的是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的;开启思想的大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四个事件都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因此本单元的标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故选:B。
11.【解答】1905年资产阶级派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它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成为辛亥的指导思想。1911年,资产阶级派发动武昌,进行辛亥,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华。资产阶级派成立同盟会,发动武昌,创建中华。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2.【解答】由材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可知,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是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权制度,并领导参与了戊戌变法。 故选:A。
13.【解答】根据材料,由于轮船招商局开办后,与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结果导致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说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14.【解答】由材料“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可知,料中涉及的第二次反思开始于政治制度方面探索。题干材料给出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指的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随之破产。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这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失败是其必然结果。在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反思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尝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故选:D。
15.【解答】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边疆,西北形势严峻,东南警报频传,清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直隶总督李鸿章强调东南海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陕甘总督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当时为了应对严峻的边疆形势,清为加强海防,于1888年开始组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同时在于1885年设立行省,加强管理。加强塞防,任用左宗棠收复,并在于1884年设立行省,加强管理。因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16.【解答】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都是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而进行的探索活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发动领导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发动的。 故选:B。
17.【解答】A.材料中有一个关键信息是连一个小岛国也打不过,而鸦片战争不是这样。 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合侵略中国。
C.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体现了中国连一个小岛国也打不过这一特点。 D.八国联军侵华,不是中国与一个小岛国之间的战争。 故选:C。
18.【解答】据所学知,中国古代由于交往和不便和地理知识的缺乏,再加上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东亚地区的大国强国,所以统治者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观念,认为我们是世界的中心。而材料中的“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谁四旁。”就是劝国人要放弃天朝观念,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向西方学习,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境况。 故选:A。
19.【解答】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
义和团在廊坊与侵略军激战;八国联军先后占领天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以此分析材料可知,画面中的人物为中国人,或是义和团或是清,壶中为众多荷实弹的洋兵和轰鸣的大炮,表明人在讽刺清不自量力,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20.【解答】由材料中的“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等可知,文中的“议约”是指《辛丑条约》,1901年清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中清没有割让土地,而在ABC三项的条约中,清都割让了土地,可排除。 故选:D。
21.【解答】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的两部文献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两部文献都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ACD都体现了其中一个文献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解答】A.从材料中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明显是赞扬辛亥,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B.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出民主共和的特点。 C.材料内容体现不出社会习俗的变化。
D.材料内容体现不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 故选:A。
23.【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洋务运动对应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应该是义和团运动对应八国联军侵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可以判断材料强调的是外部因素所引起社会实现变化,甲午中日战争促使国人思想意识崛起,引起戊戌变法。故C项正确。应是五四运动对应巴黎和会。故D项错误。 故选:C。
24.【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护国运动发生在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二次”发生在1913年;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袁世凯称帝发生在1915年。②④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共计6分)
25.【解答】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夺珍宝,最后放火焚烧。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其中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俄《瑷珲条约》是沙俄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故答案为: 圆明园;瑷珲条约。
26.【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8年,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整个地区,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战中,指挥舰艇冲锋在前,迎战敌舰,在弹尽船伤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敌人舰队冲撞过去,结果被鱼雷击,壮烈牺牲。 故答案为: 左宗棠;邓世昌。
27.【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1月11日,农民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建号太平天国,军称太平军。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作为宣传的刊物。
故答案为:金田;民报。
三、材料解析题(总计20分,第28题6分;第29题8分;第30题6分.) 28.【解答】(1)图一中“沉迷的帝国”是指英国,“堕落的帝国”指中国。
(2)据材料二“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不同意马士的观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据材料三“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可知,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是指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现代化,为了完成这一使命,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 (4)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任务,实现国家。 故答案为:
(1)英国、中国;工业后,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 (2)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化;戊戌变法或辛亥。
(4)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任务,实现国家。
29.【解答】(1)从材料“1843年至1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城镇人口、城市数量增加的变化趋势。从材料中提到的洋务运动兴办的企业用工人数和河北的唐山等地,因洋务派在那里开办企业而兴起的近代城市,可知当时中国城镇人口、城市数量增加主要是受洋务运动的影响。
(2)从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农业税收入数额在逐步减少,工商杂税和其他税收入的数额在迅速增加;工商杂税收数额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数额所占的比重。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以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体地位,封建统治者又实行重农抑商的,农业生产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9世纪60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民用企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促进了当时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3)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民用企业主要有: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开平矿务局等(列举出其中任意一个即可,答出其它民用企业也可)。
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故答案为:
(1)城镇人口、城市数量增加。洋务运动。
(2)农业税收减少,工商业税收(工商杂税收入及其他收入)增加;工商业税收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 (3)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开平矿务局等。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30.【解答】(1)由”12年,毕业于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1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可以看出,12年至1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的变化是由救人到救国。
(2)材料二反映了辛亥推翻清建立中华的历史功绩;材料三反映的是辛亥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历史功绩。孙中山领导辛亥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3)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掘吾民,反映的是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的护国运动。“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反映的是孙中山舍身忘我,一心救国,不畏难险的爱国主义品质。
故答案为:
(1)由救人到救国。
(2)推翻清建立中华,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历史功绩;三民主义。 (3)护国运动;舍身忘我,一心救国,不畏难险的爱国主义品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