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教育
笑容教育用微笑促进孩子成长
父母的微笑能够带给孩子力量与信心。无言的微笑传达着一份信任与理解,蕴含着一种真诚与关爱,代表了一份支持与赞许。当孩子淘气、不听话、犯错误时,父母不妨多给他们一些笑容。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对培养孩子的健
康心理至关重要。
笑容教育
笑容教育,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一味对孩子进行批评、责骂和说教,而应多给他们一些笑容。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
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
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在2004年8月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三周岁美国孩
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
三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比同龄中国孩子多55.6%;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父母不
应填充孩子的全部生活,即使是婴儿,也需要一定的
独处空间。
中国家庭多溺爱 孩子需要空间
卡姆拉斯的结论来自对40多例中美儿童笑容的记录、比较和分析,以及对两国儿童心理及性格差异的深入研究。当今中国的城市家庭大多 为三口之家,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然而,父母的溺爱和过度关注往往造成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知如何去关注、帮助和爱护 周围的伙伴。他们对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容易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失望感。童年时的心理缺陷或情感残疾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发展,而要弥补则需付出很大代
价。
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父母不应填充孩子的全部生活,即使是婴
儿,也需要一定的独处空间。
在中国,与生活上的大包大揽相伴随的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值和高标准要求”。中国父母在易
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 上则要超出52.2%。中国父母往往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和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中 国父母应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
要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