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0 2〇2〇年第3期《釦作》
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创作与演绎
◎徐晓燕
摘要:《我住长江头》是作曲家青主根据北宋词人李之仪词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创作的艺术歌曲,是我国近代艺术歌曲中的经典。本文对其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及歌曲演 绎技巧展开研究分析,以期对更好地理解以及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起到一定参考。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立意;创作;演绎
《我住长江头》是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经典代表作之一。20世纪初期,艺术歌曲这一 艺术形式开始传人我国,当时很多作曲家,纷纷吸取西方艺术歌曲作品之精华,并用来创作 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作品。作曲家青主也在那时巧妙地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我国的 古诗词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这首作品短小精悍,却融汇古今, 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
―、《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
青主(13— 1Q59),原名廖尚果,中国现代音乐美学家、作曲家、翻译家。1912年赴 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攻读法学专业,兼修钢琴和作曲理论。1922年回国后投身于国 动。1927年底,因参与广州被通缉,化名青主,在上海从事音乐教学和创作活动。1929 年任上海国立音专教授,主编音乐杂志《乐艺》。建国后,在复旦大学担任翻译工作。
青主先生依北宋词人李之仪原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谱曲,让这首经典的艺术歌曲 得以问世,并于1930年《乐艺》第一卷第二号初刊。原词抒发了一个女子怀念爱人的深情, 表达了恋人的坚贞信念和崇高情操,青主借此曲表达对过去战斗岁月和殉难战友的怀念 以及对胜利的深切期盼之情。
二、《我住长江头》的文本〃立意\"
“立意”是指对作品歌词的文学意境分析,是准确把握古诗词情感内涵的基础层。从歌 词的文本层面来观察,《我住长江头》是一首怀人词,以滚滚的长江水作为抒情的对象,表 达了痴情的女子对其所爱之人绵绵不尽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哀怨。诗歌作品的“立意”主要 是体现在“意境”与“格律”两方面,那这首诗自身的构建方式是怎么样呢?
整首诗的“意境”呈现为:上阙写相离之远和相思之深,用长江的千里长流来比喻相思 的连绵深长,既朴实又深刻;下阙抒情,以滚滚长流的长江水与悠长的思念做对比,将情思 缓缓吐出;结尾突出了女子对于爱情的坚贞不渝和美好期望。全词以滚滚的长江水为抒情线 条,且语言简练、构思巧妙、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传统乐府民歌风格。词人李之仪在他丧
2020年第3期作》
m
妻亡子、事业受挫后偶遇一绝色歌伎,对其一见倾心,并视为知音。后携手此女子于长江边 创作了该词,并将自己的经历融人词中,借此词表达自己的心境。
整首词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结构,各两仄韵。且可酌情增加衬词,使五言句变为 六言句。全词整体格律设计为:
我住长江头,--------仄仄仄平平
君住长江尾。--------平仄平平仄(韵)日日思君不见君,——
反仄仄平平仄平
共饮长江水。--------仄仄平平仄(韵)此水几时休,--------反反反平平
此恨何时已。--------反仄平平仄(韵)只愿君心似我心,—
反反平平反反平
韵)定不负相思意。------仄平仄仄仄(
从格律来看,用打破常规五个字的方式加人衬词“定”来表达自己对爱情决心。从声韵 来看,整首词表现出了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使作品整体声调更加抑扬顿挫,在激荡的语调 中将蕴含的情感和期望进一步表达出来。
三、《我住长江头》的音乐分析
青主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他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用《卜算 子•我住长江头》原词作为创作素材来进行谱曲,准确地掌握了古诗词与音乐的相通性,深 人挖掘了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及文本“立意”。他还在此基础上加人了西方的特殊作曲技法, 将其准确融人他的歌曲创作中,使得音乐内容更好地贴合文本内容,加强了作品自身的感染 力,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
1.曲式结构之清晰简明
整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复二部曲式,其中第一部分为乐段的规模,第二部分为变奏三段 式的结构,并且这两个部分正好对应诗歌内容的上阙与下阙,整体的结构划分上虽然不平衡 但较为清晰,如下图所示:
复二部曲式
0
A
X
0
B
、、
d + d1+ e + f21 25G宫
B段上结束大约j全曲1/2处29
33
/
B1 ,一一-、\\
\\,B2
一、\\,一—
/ \\
引子 + a + a1 H一 b + c 1 G宫六声
5
9
13
17 D宫
g + d + h + i 37
41
45
49 G宫
g’ + d’ + e +53
57
61
(
D宮
B段1开始 大约为曲1/3处
由以上结构图示我们可以看出,这首作品在结构上虽然为较简单的复二部曲式,但是在 整体的安排上仍然有着自己的特点:
142
2020年第3期《4»作》
从整体结构来看,该作品在比例设计上花了较大心思,特别体现在B段上,开始的地方 大致为全曲的三分之一处,结束的地方大致为全曲的二分之一处。这种数字比例设计,弥补 了结构上两个不均衡的对比部分所带来的听觉失重感。
从乐段结构来看,整首作品的两个大部分中包括四个乐段,并且这四个乐段为4+4+4+4 的“起承转合”结构。这种局部结构上的一致性与整体结构的不均衡性形成了对比,体现了 作曲家内心的矛盾冲突。
从乐句结构来看,整首作品可看作是17个4小节的乐句写成(包括引子的4小节), 并且旋律与诗歌在此进行了较为工整的结合,一句旋律对应一句诗歌,相互之间有时会有小 连接写法,加强了听觉上的流畅性。
作品的两大结构在规模上显出极大的不平衡,因此作曲家在具体的结构布局中,跳出这 种二分性结构的控制,在设计乐段、乐句时,更为强调了局部结构规模上的一致性。这种一 致性与整体结构上的失衡感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使得该作品在表达感情时更具有说服力。
2 .织体安排与色彩渲染
作品的标题为《我住长江头》,因此长江对于这首作品一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好 似一根无形的线,寄托着男女主人公彼此的相思之情。青主在创作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 以连续十六分的分解式和弦进行来代表长江,贯穿于伴奏织体中,形成铺垫,渲染效果:
谱例1 :《我住长江头》的引子部分
本^ ;j J ■W W W*.J
. j ]lrKauP=^, '\"
、--也
YLZ----zZ 、-------I,/-,、—,----a■卜 ^9-. ._丄______■ --J«— 」■-———丄―—.[户一 ■■ -=^=_j--------------作品开始的4小节为钢琴声部的引子部分,它好似整首作品的资源库,点明了音乐材 料,奠定了风格基调。左右手两个声部形成了 “你走我停”的复调式默契,右手为强拍无强 音的连续十六分分解和弦,左手则是长音式的低音持续,以及“离心式”的线条进行,以2 小节为单位进行了一次重复,重复手法的写作在某些程度上呼应了音高上的离心式重复。
其中右手的连续十六分的分解式和弦进行对于全曲都进行了贯穿,代表着男女主人公通 过“长江”去寄托彼此爱意的无奈。只是左手的声部会在此基础上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进行 变化,如谱例2:伴奏织体的第一次改变
倒釤
逆行
2020年第3期《<^鈉作》
m
第一次变奏发生在第一乐段的“转句”中,其中右手的伴奏声部保持一致,只是左手声 部没有出现持续音的写法,并且与旋律声部基本保持一致,只是稍作“不严格倒影”与“逆 行”的处理,彰显着与前两句的不同,此时主要是为了表达出不能见面的无奈之情。
谱例3 :伴奏织体的第二次改变
第二次变奏发生在B段的转句中,将钢琴声部的左右手进行复调式的对位处理,并且原 来的强拍无强音也变为和弦音的进行,原来的持续音声部变为柱式和弦的进行。这样便在听 觉效果上更具“交响性”,感情色彩更为浓烈,与此时的诗歌内容进行了恰当的结合。
整首作品的织体共有以上三种形式,后两种都是由第一种进行变化产生,其中不变的就 是代表“长江”的音型化进行,有时候在高音声部,有时候在低音声部,根据所需情感浓度 来进行调节。这种浪漫主义艺术化的音型处理方式,使得这一部分的感情张力更大,刚好对 应下阙抒情性质的诗歌内容。
3 .诗词音韵与旋律融合
虽然国内仍有一些人觉得青主的美学思想是“全盘西化”“反对国乐”,但是我们从他 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华民族音乐风格 的继承。他选择中国古代诗歌进行创作,深人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内涵意义,尽力演绎作品中 的情感色彩,将诗词音韵与旋律融合到了极致。
首先体现在“词曲呼应”上。整体来看,这首作品的结构本身较为单纯,并且有着大量 的“重复”写法,这与歌词的“回环往复”结构形成呼应—
整个
B部分分成了三个乐段,
但是它们的歌词都相同,只是旋律发生了一些改变,这是由于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感情色彩所 决定。重复的文本内容要求此时的音乐浓度为“层层递进”的效果,因此作曲家适当对其中 的旋律线条进行了一些改动,使得整体的紧张度加大,更能表达主人公内心对于相见的期 望;在内部的细节上也体现着作曲家对于“词曲”的思考,如谱例4: A段的第一句
H斗2020年第3期《鈉汴》
以上谱例中的两句歌词“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为诗歌的第一、二句,交代了 其中的人物以及地点,这两句在文本内容上有着对仗的写法,因此作曲家在创作时,仍是给 予它们以较大的相似性,只是长江头以“b1 —e 2”来写,长江尾以“h1 — f”’来写,二者以 “b1”为中心音形成“倒影’’的关系,刚好体现了一头一尾的效果。
其次,在乐句结束时,作曲家采用京剧中“拖腔”式的处理方式来写作,就如上面的谱 例4 “头”和“尾”这两个字在结束时依然还有乐音在进行运动,其中“头”为跳进进行, “尾”为级进进行,与文本内容保持一致;再如第19小节,“共饮长江水”这一句最后以 “e2—a3”来结束,并且a3为全曲人声旋律的最高音,此时主要是为了表达男女主人公对于 长江水的寄托与对彼此的思念;包括第23小节处“此水几时休”这一问句的结束,作曲家 也以两个乐音来承担,此时的旋律线条虽然是波澜不惊,只有D和单调的旋律来再次说明了主人公此时对于相见的期望。
最后,整首作品是建立在G宫与
E两个乐音,但就是这种
D宫的六声调式中进行写作,二者为属方向的转调关
系,自然流畅的转调方式是作品的一大特色,这主要与乐句中的小连接有关。在此值得我们 注意的还有,作曲家对于色彩和弦的使用,如作品的26小节,出现了 G宫的重属导七和弦, 此时刚好在“时”这一文字上,突出了主人公在经历了长久等待后内心的崩溃,她近乎疯狂 地呐喊问询,希望可以加速这一天的到来。
《我为长江头》这首作品,整体的结构以及旋律线条较为单纯,但是作曲家在创作中严 谨的逻辑安排以及表达出的内心世界,使得该作品焕发出无限的能量,仿佛在最后一句“定 不负相思意”结束后,我们就看到了男女主人公牵手江边、相拥相伴的美好画面……
四、《我住长江头》的歌曲演绎
与之前的学堂乐歌相比,青主创作的《我住长江头》为当时新生艺术歌曲的代表,其中 融入了鲜明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不仅体现在作品创作的技巧方面,更体现在对于演唱者的 要求上。该作品是为独唱而作,更多的需要借鉴西洋美声唱法技巧来完成,音乐上也是将西 方音乐艺术与中国古诗歌进行了完美融合。整首作品极为强调声音的通畅与圆润,以及吐字 的清晰。作为演唱者,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不但要完整地表达歌词的内容,更要展开适度 的二度创作,使作品本身的内容通过演唱者的演绎来进一步升华。
在作品演唱开始时,演唱者须以沉稳、从容的情绪来诠释,随着乐曲的反复,思念的加 深,以及对于爱情忠贞不变的决心更加坚定,声音需要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彻底爆发出来,极 需高音的爆发力。演唱者在演唱过程当中还需要依照旋律的整体走向进行演唱,并注意演唱 的连贯性与流畅性,且有一定的音色变化,上阙音色纯净,下阙声音丰满有张力。例如,歌 曲的第二句当中“共饮长江水”的“水”字骤升八度,在演唱过程当中应该始终将字头保持 于头腔之中,使之带有哼唱感,结束部分要用高位置的弱声处理,以此来达到释放与升华情 感的目的,以及表达不便外露深藏于内心的情感。除此之外,把控歌曲演唱的力度也是该艺 术歌曲演唱过程当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歌曲最后一句“定不负相思意”的演唱上,必须要 充分地体现出情感上的坚定性。
2020年第3期如作》
145
《我住长江头》在历代歌唱家的演唱中,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先生的 版本应该算是经典中的经典。她的演唱意境连绵,既委婉又大气,既朴 素又真挚,似冷静深沉,实波涛汹涌。在音乐上,她真正做到了乐句的 歌唱与绵绵不断的钢琴伴奏织体紧密相依;在用声上,对于气息的控 制、力度的表现及弱声的处理做得游刃有余;在用情上,细腻独到的情 感处理,真正做到了情感的深远而绵长,将一种深藏于内心的思绪及对
我住长江头
未来的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张权先生的情感表达深层,她的情感表现不是仅仅停留在歌曲 原本的男女之情,而是更准确地直击青主内心,将青主隐寓的情怀、对的热情及对 遇难同胞的緬怀之情,通过字里行间一字一句地流露出来。
此刻,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帮助武汉抗击新冠疫情,赋予了《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曲 新的时代意义与家国情怀。我身在长江中游的武汉市,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这一切。我看 到全国人民关心武汉,全国物资驰援武汉,全国医生逆行武汉,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帮助武 汉,共同抗击新冠疫情。这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坚定了抗疫必胜的信心。在这个特殊 的时期,我想起了这首《我住长江头》,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它新的情感内涵。它让我想起 了长江、黄河,让我想起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家国情怀,让我想起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 的团结一致、乐观坚靭、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以及为夺取最后的胜利而挺起的民族脊梁。 所有这些都让我的心潮更加澎湃,我们同住长江边,共饮长江水,我们同在中华民族大家 庭,我们相互守望、相互思念,共同战斗,攻克艰难。此时的我,伫 立江边,望着奔流的江水,我眼眶湿润,抗疫的画面在我脑海中出现,《我住长江头》的旋律也一直在我脑海里反复。于是,我站在长江边 又唱起了这首歌,在唱到“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时,我 觉得字字更加铿锵有力,将我们内心坚信抗疫必胜的执着信念,更坚 定地表达了出来。
我住长江头
作为20世纪早期艺术歌曲作品的代表,《我住长江头》不但为之后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其创作技法及题材内容都为之后艺术歌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借鉴 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住长江头》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 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人向着胜利前行。
参考文献:
【1】廖乃雄:《廖尚果(青主)先生的生平、业绩》,《音乐艺术》2005年第2期。【2】廖辅叔:《纪念青主百岁诞辰》,《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3】廖乃雄:《忆青主》,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4】《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丨9年版。
徐晓燕:硕士,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