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与对策
赵坤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探索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期刊名称】《金融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0(023)003 【总页数】3页(P122-12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 者】赵坤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83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48;G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校园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因学习压力或情感问题,甚至是食堂饭菜不合口味而跳楼;因感觉生活无意义而杀死亲人;担心个人隐私被同学传出而杀害同学,用微波炉活烤小动物、用硫酸烧伤小动物……自杀、他杀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并逐年增加,使人们感到有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甚至有学者提出大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观点。[1]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健康的心理是他们学习、生活、就业、成长和发展的前提,更是他们实现民族复兴、振兴
中华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显得更加迫切。因此,如何通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是当下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可以从心理健康的标准、分析当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三个方面着手,不断改进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该次大会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实际上,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有不同的标准,迄今尚无完全一致的观点,但其内容大同小异。结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及良好的自我认知。智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首要指标。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需要的心理保证。一般来讲,正常智力的界限为智商 90-110,智商在 130以上为智力超常,智商低于 70者为智力落后。有学者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对大学生进行了一项智力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16.08,属于中等智力水平。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能做出客观的评价,不会过分地贬低自己。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能平静接受。对别人的评价能做出客观反映,自我意识稳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2.良好的社会交往及环境适应能力。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分的社会交往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与维持的重要支柱。社会交往不良,常常会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导致孤独等异常心理。
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比较满意,能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情感纠葛等,并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3.心理自控力及心理抗压能力。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他们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懂得适度的克制和约束,又不会过分压抑,懂得适度宣泄。在不同的场合能良好地表达情绪。[2]
心理抗压能力是指在遭受挫折或精神打击等精神刺激时的抵抗能力。这种抵抗力往往跟人的认知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遇到打击反应不太强烈,而且这种不良刺激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通常在可控范围。
4.心理活动耐受力及心理康复能力。心理活动耐受力是一种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通常人们说的激流勇进,化悲痛为力量等情况,便是心理活动耐受力较强的表现。心理康复能力一般指从精神创伤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知能力和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和程度也有所不同。通常来讲,一个人从一次打击中恢复到往常水平所需时间越短程度越好,也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5.相对稳定的人格品质、协调统一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改变。稳定的人格,通常表现为个体所思、所说、所做协调一致,知、情、意各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从而保证个体内外协调。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
康的人,在其认知、情绪、情感等方面符合所处的年龄段,既不过于老成,也不过于幼稚。
二、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据调查,当前我国大学生总体心理素质良好,但也存在多方面令人担忧的个性弱点。常表现为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以自我为中心、言行不符、情感脆弱、人际关系紧张、抗挫折能力差等。这些个性弱点正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发展性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三类。其中障碍性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的到相关医院或机构进行治疗,这里主要分析在高校中最为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适应性心理问题,他们具体表现为:
1.学业问题。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学业问题备受困扰,主要表现在学习精力不集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科学,而导致学习困难,成绩不理想。
2.人际关系不和谐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处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有部分大学生正因性格和生活习惯不同,经常跟宿舍同学发生争吵;因竞争原因,导致同学之间相互拆台;因害羞、自卑导致不愿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最烦恼和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
3.不合理的自我认知。来自不同家庭环境,接受不同环境教育的大学生们,因多种因素影响,有着各异的自我认知。他们中有的过于自信,有的过度自卑,对事物的看法有些偏激,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和他人。
4.情感问题。亲情、友情、爱情是学生情感的主要方面。部分大学生从不主动跟父母交流,一般不跟家里联系,一打电话多数是问家长要钱,亲情淡薄;大部分学生交往需求强烈,他们渴望友情和社会支持,可由于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技巧,常常找不
到知心朋友,友情缺失;爱情是大学校园里最常讨论的话题,更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部分大学生因不正确的爱情观和恋爱动机,正在为爱情所困扰,正在体验着痛苦,有的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5.心理脆弱,不能正确面对挫折。有不少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他们在家长和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3]一旦在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遇到挫折便束手无策,出现焦虑、痛苦、自责、自卑等不良心理,且不能在短期内调整过来。有些严重的甚至出现退学等现象。
6.网络依赖。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使一些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导致旷课、“挂科”等现象。
7.就业心理困惑。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进行系统规划,再加上自身不合理的就业择业心态,临近毕业,因找工作四处碰壁,部分同学正面临着“毕业即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现实,这也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高校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努力探索有效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不平衡性,需求的层次不同,所以更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为此,可以分三个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认知。如开展公共选修课《大学生心理教育》等课程,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把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引入课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2.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组成。每年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查、发现、跟进需要心理辅导帮助的同学,并建立心理档案。[4]平时,学生根据不同的时间段预约不同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的设置,帮助同学解决了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某些适应性心理困扰,从而减轻来访者的心理压力,改善其适应能力。同时对抑郁症、精神症等障碍性心理问题做出诊断,并及时转介给医院或相关机构,使该类问题的学生及时治疗。
3.学校各院、系、部成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各院、系、部成立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由心理指导老师、本院心理学专业见习生、班级心理观察员构成。负责各自院、系、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服务、针对性的开展团体辅导、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并及时的进行危机干预等。
根据学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心理问题特点,将阶段性的普遍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类,专门设置不同专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在环境、心理、情感等方面处于不适应阶段,大二学生常常在学业、情感、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等方面遇到困惑,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因就业、择业心态与现实处境差距大而感到矛盾,对此由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有针对性的设计团体辅导方案,辅导各班心理观察以班级为单位,对本班同学开展专题系列团体辅导。学校应充分发挥班级心理观察员潜能,激励他们耐心的跟班上同学沟通,了解班上每位同学的性格特征,跟同学进行情感交流,关注班上同学的心理动态,发现异常,及时跟相关老师反映,并做好疏导工作,如有需要,建议个别同学主动到心理咨询室找专业老师进行咨询。
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如果只针对个别有较大心理问题的学生,就不能使学院的现有资源优化配置。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以上三层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普及,促进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他们服务,坚持不解地向提高全员心理素质的最终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 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71-73. [2]江玉华.心理咨询结合运动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干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9):254-256.
[3]陈红敏,赵雷,刘立新.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9(07):92-95.
[4]张 霞.浅谈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4):87-88. [5]马先明,桑运川,崔 莹.女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