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桥梁作用 增强信息整合实效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不仅给历史教学注入活力,而且架起师生间传送信息的桥梁,使历史课堂更加精彩。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以来辅助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媒体,它将过去的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历史示意图、历史图表、历史诗词等伴着美妙的音乐在大屏幕上演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情境。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桥梁作用,教师要将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科学整合,为历史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1 借多媒体激发历史兴趣
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因为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有激情;有了激情,才会产生求知欲。多媒体可以将多种信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化平面为立体,营造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和谐课堂氛围,从而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秦灭六国”时,用多媒作出一幅战国七雄的动态地图,伴着音乐解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策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东方六国,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解说到哪个国家就按键使这个国家消失,最后屏幕上就剩下一个秦国,统一天下的局面不言自明。为了突出秦始皇的贡献,一张秦始皇的画像徐徐走进:“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暴君,今天,
我们该如何评价他呢?”学生顿时对秦朝和秦始皇产生浓厚的兴趣,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按照学案提示,开始了自主学习,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另外,为了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向学生推荐观看(条件允许时组织学生集中观看)有关秦始皇的电影、电视作品,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所学内容,提高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 借多媒体点燃学生求知欲望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如果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燃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就能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本节历史内容的学习当中,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在教学“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时,笔者首先提问有关二战的一些知识,然后出示一组战后满目狼藉的欧洲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法西斯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创伤,自发地产生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意识。随后笔者又播放一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重建后的欣欣向荣的欧洲景象。两组图片强烈对比,学生自然很想知道欧洲经济是怎样恢复起来的。这样的教学手段,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又燃起了他们迫切求知的欲望。 3 借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教学资源,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去。这个情境是引发学生探究、深思问题的介质;这个情境是唤醒学生思维冲动的泉源;这个情境是燃起
学生求知欲望的火把。如教学“西安事变”一课时,笔者剪辑播放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劝蒋”“抓蒋”“放蒋”“送蒋”的一组镜头,虽然只有很短的时间,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张、杨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楷模”“中国党始终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团结御辱是必然的选择”,不仅拓宽教育渠道,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4 借多媒体铺垫教学资源
新版的历史课本内容简单、覆盖面大,教师需要补充大量的教学资源来满足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网下载一些图片、视频、动画、图表等,只要稍作修改便可成为必备的教学资料,可减轻教师制作的负担。如在教学“火烧圆明园”时,为了激发学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自豪感,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昔日的圆明园——园林艺术的瑰宝,最大最美的花园。为了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熊熊大火使过去的美景化为灰烬。借多媒体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顺利掌握了知识,领悟到了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借多媒体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必要把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和加强创造思维训练作为首要教学任务。如阿拉伯国家的内容散见于教材,为实现知识整合,在教学涉及阿拉伯国家的知识(阿拉伯
国家的建立、阿拉伯数字、教和阿拉伯的建筑)时,笔者组织一次“阿拉伯之旅”的主题教学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形式不限。有的小组做手抄报,有的小组写论文,有的小组演讲。有个学生创造性地将这次“旅途”分为三个部分,即宗教、国家、文化,以此为线索,向同学们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介绍了教的产生与传播,明确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的建筑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课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筛选。笔者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认真整理,并上传到历史教学网站,供其他历史教师参考借鉴。 6 借多媒体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了能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站稳脚跟,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要求学生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而勇于探究的品质是创新的基石。因此,培养科学探究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历史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只有确保每个学生在所思、所悟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得才是有效的。
比如在学习完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后,笔者先组织学生探讨:“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时隔八年,曹操实力大增,为何又兵败赤壁?”“从曹操名扬官渡到兵败赤壁,你得到哪些启示?”“《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评价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曹操成了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
臣,用历史的眼光,你怎样评价曹操?”这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利用网络进一步深层次交流。 7 借多媒体有效校正错误
历史教学离不开习题和试卷讲评活动。学生所犯的错误往往具有共性,如果单独指导,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将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利用投影针对学生试卷错误进行讲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解决问题意识强烈,和平铺直叙、不分难易按顺序对试卷进行讲评的形式相比,学生会变得更加专注。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如果经过引导,仍没有找到问题所在,笔者就顺势将其投影到大屏幕上,请全班学生帮忙。这一过程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 8 借多媒体恰当结课
完整的课堂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引子”,而且须有意味无穷的“终曲”,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完美、浑然一体。巧妙的结课方式,或开拓视野,或引起联想,或启迪心智。
有人说:恰当的结课犹如高妙的琴师,一曲虽终却余音绕梁。如学习完“三国鼎立”一课后,笔者是这样结课的:“三分天下的政治局势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也是中国由走向统一的必然阶段。的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们用生命和智慧演绎着自己多彩的人生,谱写着壮丽的历史篇章,让我们在豪迈的歌声中感悟历史,畅想明天!”随即播放《三国演义》主
题曲,学生带着豪迈的心情,哼着歌走出了教室。
另外,借多媒体还可以明确目标、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构建知识脉络,规范引导学生学习行为,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等,因篇幅有限,不一一赘述。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探索历史知识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陈尔新.多媒体对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j].考试周刊,2010(8):170.
[2]王洪平.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9):92.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大五里乡大五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