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三生”空间的乡村综合评析及重构路径研究——以徐州市姚集镇为例

基于“三生”空间的乡村综合评析及重构路径研究——以徐州市姚集镇为例

来源:测品娱乐
江苏农业科学谭敏,陈浮,张2018年第46卷第4期 敏,等.基于“三生”空问的乡村综合评析及重构路径研究——以徐州市姚集镇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4):302,一307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8.04.074 基于“三生”空间的乡村综合评析及重构路径研究 ——以徐州市姚集镇为例 浮 ,张敏 ,魏峥嵘 ,朱凤武 谭敏 ,陈(1.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江苏省睢宁县国土资源局,江苏徐州221200 3.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乡村综合评价是乡村空间重构的基础,优化乡村“生活一生产一生态”空间是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和推进新 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以江苏省徐州市姚集镇为例,构建了三生空间视角下村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行政村综 合评价值对三生空问发展进行等级划分,并提出相应的空间重构路径。结果表明,姚集镇各村发展不均衡,整体评价 分值较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重构采取居民点整治路径,将村庄分为城镇集聚型、发展 型、迁居拆并型3种类型;生产空间重构采取农业规模经营和工业园区集中规划路径;生态空间重构路径包括建立生 态廊道和划定生态红线。 关键词:土地整理;三生空间;综合评价;乡村重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8)04—0302—06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的加速推 和功能提升模式” 。目前,研究一方面缺少镇域尺度的乡 进,传统的乡村空间已发生较大转型,乡村生产、生活空间发 生巨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这一现象 在江苏省等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针对乡村发展面临 村综合分析,另一方面对乡村生产和生态空问重构的研究较 少,更缺少从综合视角关注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综合 评价及优化重构。鉴于此本研究以江苏省姚集镇为例,在农 村人地关系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对乡村“生产一生 活一生态”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并探索乡村空间重构模式与 途径,从而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 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从而推进姚集镇科学城镇化发展。 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转型的客观需求,如何在乡村空间综合评价基础上进行优化 重构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在乡村综合评价方面,学术界对乡 村发展潜力、人居环境质量、居民点适宜性、居民点整理潜力 评价等方面 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 究基础。在乡村重构方面,主要集中在乡村空间结构演变规 律、乡村空间重构的驱动机制及技术方法等方面 ,也有部 分学者提出乡村“三生”空间的重构过程与演进模式,并认为 其“三生”空问重构的实现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土地整治 收稿日期:2016—09—19 姚集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西北部,总面积 16 765.29 hm ;东临邳睢省道与睢宁庆安水库,南靠宁宿徐 高速公路与104国道,北依清水畔水库与邳睢群山,西有泗八 路,交通便捷;位于黄淮之间,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东部 古黄河流域为平原,西部以蛟龙山向西延伸属山区。姚集镇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5BAD06B02);江苏省国土资 源厅科技项目(编号:KJXM2015008)。 作者简介:谭敏(1991一),女,重庆万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 整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tanmin@cumt.edu.cn。 通信作者:陈浮,博士,教授,从事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恢复研究。 E—mail:chenfu@cumt.edu.Clfl。 下辖34个行政村,人口102 899人,全镇生产总值114 154万 元,整体经济基础较好。但由于姚集镇长期处于城乡分割的 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中,村庄发展规模不一,分布零 [2]万宝瑞.我国农村又将面临一次重大变革——“互联网+三农” 调研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5(8):4—7. [3]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 冲击下,一些小、散、过于细分的平台最终会被兼并甚至 破产,毕竟市场只需要少量公信力强、服务能力卓越的某类平 台提供趋于同质化的服务。(3)多方参与。由于互联网农业 将多种产品和服务集中在少量的平台上,在共享平台的基础 上,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实现搭便车,形成多方 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 [4]李清乐.联想闪投“云农场”,这家“农业电商”是什么背景[EB/ OL].(2015—03—20)[2016—09—13].https://www.huxiu. corn/article/1 10667/1.htm1. 参与的共享经济。 参考文献: [1]王艳华.“互联网+农业”开启中国农业升级新模式[J].人民论 坛,2015(23):104—106. [5]王宗文.私人订制:农业新潮流[J].农家科技,2014(7):4—6. [6]徐妍,陈美方,许兴登.农业众筹的发展现状及推进路径[J]. 宏观经济管理,2016(5):66—68. 江苏农业科学2018年第46卷第4期 “三生”空间提出空间重构路径构想。 2姚集镇“三生”空间综合评析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303一 散,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村庄人口流动严重,流动人口 比例为15%左右。村庄人均耕地800 m ,低于全国人均耕地 1 066 m 的平均水平,但人均建设用地214 m ,远大于人均 120 m 的规定面积。村庄整体环境较差,生态旅游资源没有 得到有效合理利用。 1.2研究方法 姚集镇乡村综合评价指标准则层由生活空间、生产空间、 生态空间组成。生活空间包括乡村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聚居 条件,用以表征姚集镇乡村的自然状况、区位、交通、人口分布 本研究首先构建了姚集镇“生产一生活一生态”空间综 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三生”空间现状进行综合评析,识 别乡村空间发展困境,充分发掘乡村的资源与环境优势,在此 基础上提出乡村“三生”空问重构路径。主要步骤:(1)构建 情况等。生活空问包括社会经济、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用以 表征姚集镇居民生活状况、经济与农业生产情况。生态空间 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用以表征姚集镇居民生 “三生”空间视角下的村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GIS空间分 析、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行政村各类因素指标值。(2)根据 综合评价值,通过自然断点法将“三生”空间初步划分为不同 的发展等级。(3)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结合农愿,分别对 存环境。指标层共包括坡度、地质灾害、离中心城镇距离、居 民点分散度、道路网密度等,共计23个评价指标,姚集镇乡村 空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姚集镇乡村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评价权重确定 采用德尔菲(Delphi)和层次分析(AHP)相结合的方法,确 定各指标的权重。德尔菲法即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步骤 为因素描述及标度、构造公式算法,计算各因素权重;求最大特 :旁 m积 ‘mln ×loo(呈负相关的指标)。 式中: 为指标量化值,P 为指标原值~P 、P . 分别为各指 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征值的特征向量,确定每项权重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一致性检 验,建立系统结构评价标准。根据以上步骤通过层次单排序和 层次总排序求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得出层次结构(表1)。 2.3指标标准化及评价方法 ’ 姚集镇乡村空间综合评价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即常用的综合评分法。具体公式如下: 0=∑ X 。 由于指标间的量纲不同,为了消除数据问的屏蔽效应,有 式中:0为综合评价分值, 为指标i量化值, 为指标i的 权重,n为该评价项目所包含的项目个数。 2.4“三生”空间综合评析 必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指标的量化采用作用分值,与指 标层的优劣呈正相关。分值体系采用0~100分的封闭区间, 最优的条件取值100分,相对最劣的条件取值0分,其余作用 分值据此推算。指标量化公式如下。 P—P 根据以上构建的姚集镇“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睢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2006--2020年)、土地 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2014年)、统计年鉴(2014年)、地形图 Yi=音 ×loo(呈正相关的指标); 矢量数据、灾害易发区分布图等作为基础数据,实地调查了姚 .-——304..—— 江苏农业科学2018年第46卷第4期 6.11,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说明姚集镇生活空 间发展稍具优势,而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发展相对薄弱,经济 集镇村民生活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等情况,最终确定各项指标 的实际值。运用指标量化公式将上述因子值标准化后,根据 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所得权重,分别代入综合评价公式,计 发展和环境条件还有待完善与提高(图1、表2)。综合发展 弱的黄山村、小楼村位于西部山区地带;综合发展较弱的高党 村、蛟龙村等11个村庄主要分布于姚集镇西部以及清水湾水 库附近区域;综合发展较强的程刘村、大同村等13个村庄主 要分布于姚集镇中部区域;综合发展强的八一村、陈井村等8 算得到各行政村的空问综合评价值。 根据评价结果,姚集镇各村综合评价分值处于24.80~ 58.95,平均值为43.32,整体评价分值较低,各村“三生”空间 发展不均衡且发展较差,存在一定的发展困境。其中生活空 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评价分值分别为24.39、12.82、 个村庄分布于姚集建制镇和张圩建制镇外围区域(图2)。 N 图1 姚集镇村庄三生空间综合评价 表2姚集镇“三生”空间综合评价分值及村庄个数 2.4.1 生活空间姚集镇生活空间主要受自然、区位、聚居 等8个村庄,零散分布于姚集镇北部和南部区域,这些村庄自 然条件较好,距离城镇和主要道路适中,但居民点普遍较为分 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村生活空间评价值处于14.03~ 30.20,平均值24.39,整体情况较好。姚集镇地处古黄河流 域,除程刘村、蛟龙村等少数几个村庄较易发生地质灾害外, 自然条件总体较好;地理位置较为优越,镇内睢邳公路、魏姚 散;发展强的村庄包括八一村、陈井村等l7个村庄,分布于姚 集建制镇和张圩建制镇周边区域,这些村庄多位于平原地区, 且靠近城镇,区位条件和聚居条件较为优越,村庄社会吸引力 强(图3)。 公路、姚张公路等贯穿境内;村庄常住人口1 400~4 612人, 人口流动比例较大,村庄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合计为 1 915.92 hm ,占行政区总面积的11.43%,整体居民点较为 分散。生活空间发展弱的村庄包括黄山村、王沃村等4个村 庄,位于姚集镇西南角,这些村庄距离城镇和主要道路距离过 2.4.2生产空间姚集镇生产空间主要受社会经济、村民生 活、农业生产等因素的影响。各村生产空问评价值处于 14.o3~30.20,平均值12.82,整体情况较差。姚集镇整体经 济基础较好,人均纯收入10 796元,从业人VI比为0.55,但各 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个别村庄从业人口比低于0.4,很多 远,常住人口少,居民点分散,部分村庄还属于地质灾害中易 发区;发展较弱的村庄包括蛟龙村、梁山村等5个村庄,分布 于姚集镇西部地区,这些村庄位于西部山区地带,村庄自然条 村庄靠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且农业生产机械化率低;村 庄文体设施和网络通达度差异较大,大多数村庄无公共体育 件差,且距离城镇较远;发展较强的村庄包括大刘村、大同村 设施,村民医疗保险覆盖率高达94%,但养老保险覆盖率仅 汀 农、【 科学2018 第46卷第4期 图2 三生空间综合评价等级分布 图3生活空间等级分布 为48%。生产空间发展弱的村庄包括程刘村、蛟龙村等8个 1.O8~14.20,平均值6.11,整体情7兑较筹。姚集镇以农、 生 村庄,分布在清水湾水库周围,这些村庄社会经济水平低,村 产为主,农用地比例高,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极为丰富, 民生活水平差,农业现代化水平极低;发展较弱的村』E包括八 足林木和草地面积小,各村平均林木面积12.89 hm .平均 一村、大刘村等l6个村序,以姚集镇中部区域为主,没有明 草地面积0.77 hm ;村容整沽度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村容 的地域分布特点。发展较强的村庄包括陈井村、二堡村等6 村貌祭洁、卫,t-设施和村民素质5方而评价,村容整洁度平均 个村庄,零散分布于姚集建制镇和张圩建制镇周 区域,城镇 得分35.59分,拥订 牛蹦所户数仪289户,社会生态环境 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导致这 村庄社会经济、村民生活、农业生 差?生态空问发展弱的村戊包括大刘村、大同村等l2个村 产均有小同程度的提高,经济生命力总体水平较好;发展强的 戊,分布于姚集镇I}I 部黄河故道流域,这些村庄远离水域, 村庄包括杜湖村、冯庄村等4个村庄,零散分布于姚集镇边陲 林草地师积极少,村容整沽度极羞;发展较弱的村庄包括程刘 地区(图4) 村、道J上村等9个村庸,分 于姚集建制镇、张圩建制镇周围 2.4.3生态空间姚集镇生态空问主要受自然生念环境和 地区,由于城镇人口聚集,管理分散,导致村序生态环境较差; 社会牛态环境2个因素的影响。各村牛态空问评价值处于 发展较强的村庄包括二儇村、房湾村等9个村庄,分布于姚集 江苏农业科学2018年第46卷第4期 图4 生产空间等级分布 镇建制镇、张圩建制镇的外围地 ,这些村庄距离城镇有一段 距离,城镇对这些村庄环境影响较弱,所以乍态环境较好;发 展强的村庄包括八一村、程井村等4个村庄,零散分布于姚集 镇边陲地区,这些村庄距离周围水库近,水域面积、林草地面 积相对充裕,且远离城镇,生态环境好(图5)。 图5 生态空间等级分布 3姚集镇“三生”空间重构路径 3.1 生活空问重构 镇、张圩建制镇周围区域。这些村庄自然条件好,区位优势明 显,交通便利,农民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较高,基础设施发展 较为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町逐步转为城镇用地,与城镇接轨。 发展型包括l5个村庄,零散分布于姚集镇。这些村庄社 会吸引力、经济 命力、环境承载力发展不均衡,应在规划中 根据乡卡lf综合综合评价结果,结合农愿,对姚集镇实 施 民点整治并进行村庄生活空间分类和优化。将姚集镇各 个村I蕾分为3种类型即城镇集聚型、发展型、迁膀拆并型 (表3) 城镇融人型包括1 1个村 ,主要分布于姚集建制 发展资源优势,合理调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实施居民 点整理,加快美好乡村建设。迁居拆并型包括8个村庄,主要 江苏农业科学表3姚集镇村庄生活空间重构 2018年第46卷第4期 4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三生”空间视角下村庄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并以睢宁县姚集镇为案例进行了实例探索,根据各行政村 综合评价值对“三生”空间进行发展等级划分,并提出“三生” 空间重构路径。结果表明,姚集镇各村综合评价分值处于 24.80~58.95,整体评价分值较低,各村发展不均衡。其中, 分布于西部山区地带。这些村庄自然条件太差,多位于地质 灾害中易发区,村庄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生活条件差,建议拆 迁归并。 3.2生产空间重构 姚集镇生产空间重构路径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工业园区集 中规划,具体措施为农用地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农用地整 治在生产空间评价以及耕地质量分等定级的基础上,结合基 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将土地规模经营与地理空间差异结合起 来,引导耕地集中连片,重构生产空间。农用地整治主要分为 三大重点区域:(1)以张圩建成区、姚集建成区周边为主的重 点保护区。这些区域生产空间发展强,耕地质量等级高,地势 平坦,土壤肥沃,道路、灌渠等生产配套设施好,区位条件优 越,可满足大型农业企业用地需求,可打造为现代化农业经营 示范区。(2)以姚集镇中部区域为主的普通保留区。这些区 域生产空间发展较强,土地经营条件相对较弱,应加强农地基 础设施建设,挖掘农业规模化经营潜力,开展大型农业企业小 规模经营。(3)以梁山村、大同村等为主的西部山区低效调 控区。这些区域生产空间发展弱,自然、区位、基础设施差,应 进行坡改梯田、土壤培肥、田块建设、灌溉系统建设等土地整 治措施,用以满足家庭农场规模经营,发展成为特色家庭农场 区。姚集镇工业企业主要集聚在姚集镇区、张圩建成区及八 一村,工业企业整理重点指建立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建议选 址为姚集建制镇、张圩建制镇。一方面有利于部门统一 管理,另一方面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利于姚集镇工矿企业更 好发展。 3.3生态空间重构 姚集镇生态空问重构路径包括建立生态廊道,划定生态 红线。姚集镇自然绿地中草地面积较小,主要以林地为主,镇 内水资源丰富,有黄河故道湿地、清水畔水库、梁山水库等。 建立一南一北2条生态廊道,对于受矿业开采较大影响的北 部山区进行整治,加强矿业管理,完成林带连接;对于南部黄 河故道流域,应加强两岸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山体自然景 观,严格控制沿河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可在河道2侧营造 50~100 m防护林带以保护河堤、稳固河床,对沿线大片湿地 开展补植和生态修复。划定生态红线是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指 导下实施生态空间保护和管控的细化,加强管控力度,更好地 规划管理生态空间。根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划定相关规定,将 姚集镇的各类生态空间红线区域划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 控区,并实行分级管理,主要包括风景名胜红线区、饮用水水 源红线区、湿地红线区。 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发展稍具优势,而 生产和生态空间发展相对薄弱。根据“三生”空间评价结果, 生活空间重构采用居民点整治路径,将姚集镇各个村庄分为 城镇集聚型、发展型、迁居拆并3种类型并进行空间布局 调整与优化;生产空间重构采用农田连片规模经营、工业园区 集中规划路径,其中,农用地整治区域分为重点保护区、普通 保留区、低效区三大区域并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家庭农场 等;生态空间重构路径包括建立生态廊道,划定风景名胜红线 区、饮用水水源红线区、湿地红线区等生态红线。 本研究基于“三生”视角下进行村庄综合评价和空间重 构的有益探索。由于研究区数据资料获取的局限性,构建的 评价指标难免会有遗漏,并且没有考虑各个指标间的相互关 系,如应引入耕地地块破碎度、布局紧凑度、景观多样性指数 等指标对村庄“三生”空间展开科学评价。另外,由于各个村 庄空间现状不尽相同,乡村空间重构路径具体实施措施有待 在今后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管永祥,梁永红,吴吴,等.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J].江苏农业科学,20l4,42(6):1—3. [2]赵小风,黄贤金,王小丽,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研究——以南京市靖安街道“万顷良田建设”为例[J].长江流 域资源与环境,2013,22(2):158—163. [3]双文元,郝晋珉,艾东,等.基于AVC理论的农村居民点适宜 性评价及分区管控[J].土壤,2014,46(1):125—133. [4]朱彬,张小林,尹旭.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 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35(3):138一l44. [5]马仁锋,王筱春,刘修通.云南省区域综合发展潜力评价与发展 对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74—78. [6]鞠军,李钢,王佳洁.基于AHP和熵权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 潜力评价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15,43(1) ̄=420—422. [7]邢谷锐,徐逸伦,郑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 型与特征[J],经济地理,2007,27(6):932—935. [8]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等.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 势分析[J].地理学报,2011,66(4):515—524. [9]夏方舟,严金明,刘建生.农村居民点重构治理路径模式的研究 [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3):215—222. [1O]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13,68 (8):1019—1028. [11]李伟松,李江风,姚尧,等.三生空间重构视角下的镇域农村 居民点整治分区——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墙镇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1):139—143. [12]席建超,王首琨,张瑞英.旅游乡村聚落“生产一生活一生态”空 间重构与优化——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 [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3):425—4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