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来源:测品娱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内容解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基础上接触有关方程的知识,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

二、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技能:根据问题情境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能够分析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数学思考:本节课提取学生切身体会的例子,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和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解决:能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在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增进师生情感. 三、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教师只有进行诠释方可得到学生的认可,他们在小学已经习惯了列算式解应用题.本节课在学生没有体会运用方程建模的优越性之前,只能通过比较算式法与方程解法的优劣来引出方程建模思想,提升学生运用方程建模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四、教学策略分析

1、为了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本节课将采取“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以实际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强调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抽象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习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整个数学活动生动活泼,是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有色彩、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一方面要用生动、形象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我将本节课设计成以下五个环节:

(一)激发情趣,快乐学习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三)挑战自我,拓展学习 (四)归纳总结,收获学习 (五)布置作业,巩固学习

I.激发情趣,快乐学习

通过刘谦变牌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并师生合作游戏:

1.一位同学从牌中抽出一张牌,展示给全班看,并用牌面数字乘2再加5报出得数, 教师从中找出牌来. 2.(课件展示)教师从牌中抽出一张牌,也用牌面数字乘2再加5得27,学生猜出牌面数字是“11” .

问题:你是怎么得到的?

学生回答:方法1:(275)211;

学生回答:方法2:设牌面数字为x,则2x527,得到x11. 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两个等式有什么区别?

师生共同总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并指出判断方程应具备的两个条件:①等式;②含有未知数.

引入课题: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

【设计意图】: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 问题:刚才得出牌面数字是11,把x11代入方程2x527,左边的值与右边的值

相等吗?(学生回答:相等)

师生共同总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设计抢答题:①x2是方程2x4的解吗?

②x3是方程2x18的解吗?

【设计意图】:加深“方程的解”定义的理解,为今后解方程检验起到铺垫作用,同时

抢答能活跃气氛.

II.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情境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

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只列方程)

问题:上面的问题中包含哪些已知量、未知量和等量关系?

学生回答:已知量:数苗开始的高度、将来的高度、每周长高的高度。

未知量:周数(长高的高度)

等量关系:树苗开始的高度+长高的高度=树苗将达到的高度.

问题:等量关系中有已知量、未知量,未知量用什么表示呢?

学生回答:字母x表示,即设x周后达到1米,则可列出方程: 4015x100

问题:根据情境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一般步骤是什么?此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到,教师引导回答,这是为后面环节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的关键及一般步骤.

情境二:某种足球现价200元,比原价上涨了15%,请问原价为多少元?(只列方程)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在学案上做出答案.

解答:设原价为x元,由题意得:(115%)x200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该题,让学生熟练列方程的一般步骤.

情境三: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850m,长和宽之差为25m,这个操场的长与宽分

2别是多少米(只列方程).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m,那么长为(x25)m,由此可得到方程:

x(x25)5850

学生思考并完成在学案上.

情境四:甲、乙两地相距22km,小明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km,

因此提前12min到达乙地,小明原计划每小时行走多少千米?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写在学案上,同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演板. 解答:设原计划每小时行走x千米,则:

22221 xx15议一议:

1、以上情境中,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的关键是什么?一般步骤是什么?

关键:找等量关系

一般步骤:①找等量关系;②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③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的关键与一般步骤,不仅解决了本节的难点,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几个情境得到方程:2x527 4015x100

(115%)x200 x(x25)5850

22221 xx15前面哪几个方程有共同特征?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

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不仅能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

定义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至此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III.挑战自我,拓展学习

一.填空:

1.在下列方程中:①2x13;②y2y10;③2ab3;④26y1;

⑤2x56;属于一元一次方程有 ①、④ ; 2.方程3xm2225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m_ 3 _ .

二.根据条件,列方程:

3大1. 43解:由题意得:xx1

412.一个数的与3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

71解:设这个数为x ,由题意得:x39

71.某数x的相反数比它的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10场,甲保持了不败的记录,一共得了22分.甲队胜了多少场? 解:设甲胜了x场, 由题意得:3x(10x)22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重难点. IV.归纳总结,收获学习

1.方程的概念与方程解的概念; 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列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关键找等量关系;

(2)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 (3)列出方程. V.布置作业,巩固学习

1.习题

2.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3.思考题:《代数之父—丢番图的年龄》

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他生命的年;再活了他生命的

1是幸福的童611,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又度过了一生的,他结婚了;127再过5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

后,他在极度痛苦中度过了4年,与世长辞了。”则他的年龄是多少? 【设计意图】:作业1的布置是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作业2、3的布置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数学应用到与自己相关的事件中去,将本节课的学习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台阶;作业4的设计师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解题能力,也是了解数学相关历史的一个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