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火山-喷流型(VMS型)铜矿
特征及资源远景分析
陈永嘉 王文恒
[摘要]通过对有关于青海省VMS型铜矿床的多份期刊和专著的学习、分析、研究,结合自己查阅各种资料后的认识,浅谈青海VMS型铜矿床的基本概况,时空分布特征、含矿建造及成矿类型,并对青海省VMS型铜矿床的资源远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青海省;VMS型铜矿床;矿床特征;资源远景分析
1、青海VMS型铜矿基本特征
1.1铜矿基本概况
青海火山活动强烈,火山岩系具有广泛的时空分布特征。时间上有古元古代-新元古代火山岩、加里东期火山岩、华力西期火山岩、印支期火山岩、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火山岩;与其对应的火山岩带中铜-多金属成矿作用也遍布全省。据统计,VMS型铜矿在青海的主要矿床、矿点有6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一处(德尔尼),中型矿床五处(下沟-下柳沟、红沟、浪力克、索拉沟、旦荣),小型矿床16处,矿化点40余处。探明储量已占青海铜金属储量的44%左右。其次,海相火山岩作为青海省VMS型成矿的主要矿源层,尤以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的海相火山岩分布最为广泛,并形成如北祁连、拉脊山、柴北缘、东昆仑等火山岩带,赋存有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点),矿化组合具Cu-Co→Cu→Cu-Zn→Cu-Pb-Zn→Pb-Zn(Cu)的变化特征。
1.2时空分布特征
青海省的VMS型铜矿床(点)主要产于岩石圈拉张环境所形成的板块(地块)缝合带和岛弧区构造环境中,多数与蛇绿岩-基性火山岩和双峰式火山岩有关。成矿时代差异主要反映在被昆南深大断裂分割的南北两大板块构造单元中,其中北部西域板块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加里东期,而南部华南板块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华力西期和印支期。从已探明的储量和矿床的规模分析,华力西期占该类铜金属量的61.8%,加里东期占37%,印支期占1.2%,该类型成矿在空间分布上可分为7个成矿带。其中,尤以北祁连缝合带和阿尼玛卿缝合带,是青海该类矿床分布最为重要的两条成矿带。各带主要特征见表1;空间分布见图1。
1.3含矿建造及成矿类型
笔者根据已探明的主要矿床成因特点及岩性组合(含矿建造)特征,把青海VMS型铜矿床分为蛇绿岩-基性火山岩含矿系列和双峰式基性-酸性-火山岩含矿系列。
(1)蛇绿岩-基性火山岩铜矿床多产于洋脊型蛇绿岩系中;岩石建造主要为镁铁-超镁铁岩、基性火山岩;因后期受构造作用影响,在矿床附近常伴有蛇绿岩出现。成矿元素组合主要为Cu-Zn型或Cu-Co(Zn)型。
(2)双峰式基性-酸性火山岩铜矿床主要产于岛弧、裂谷或板块边缘拉张环境中,火山岩浆喷发具有多旋回的特点;岩石建造主要有细碧-角斑岩,长英质火山岩,次火山岩;成矿元素特点上,一般由近火山口相至远火山口相,Pb、Zn、Au、Ag成矿组合元素具逐渐增加之趋势。
表1 青海省VMS型铜矿空间分布特征
大地构造 单元 成矿带 (二级板块构造单元) 北祁连成矿带(北祁 连缝合带) 代表性 矿床(点) 岩石建造 特点 成矿构造 环境 成矿元素 组合 Cu-Pb-Zn Cu(Fe) Cu-Zn Cu(Au) Cu(Au) Cu(Co) Cu(S) Cu Cu(Co) Cu-Zn-Co 以小型矿床及矿点为主 估算储量近 10×10t 15 58 华力西期 印支期 4已探明 储量情况 铜金属/104 34 成矿 时代 西 域 板 块 (Ⅰ) 华 南 板 块 (Ⅱ) 下沟-下柳沟、红双峰式火山岩、基裂谷、 沟、浪力克、阴性火山岩、蛇绿岛弧带、被 凹槽、郭迷寺等岩、次火山岩 矿床 动陆缘裂谷、洋脊 双峰式火山岩 蛇绿岩 基性火山岩 中-基性火山岩 裂谷 加 里 东 期 拉脊山成矿带(拉脊山 天重峡等小型矿缝合带) 床(点) 柴北缘成矿带(柴北缘 青龙滩、绿梁山缝合带) 等中小型矿床 陆间裂谷 东昆仑成矿带(东昆仑成哈图、督冷沟等矿带) 中小型矿床 陆内裂谷 阿尼玛卿成矿带(东昆南德尔尼、牧羊沟、缝合带) 可可西里-治多成矿带(金沙江缝合带) 开心岭-杂多成矿带(开心岭-杂多岛弧带) 扎崩沟等矿床 尕龙格玛矿床 蛇绿混杂岩 洋中脊 基性火山岩 岛弧 Cu-Pb-Zn 6 旦荣矿床 基性火山岩 岛弧 Cu 估算储量规模华力可达中型 西期
图1-1 青海省大地构造分区暨VMS型铜矿分布图
1.4矿床类型与系列划分
根据青海VMS型铜矿床的时空分布及含矿建造,可将该类型的铜矿床划分为9个系列(见表2),其中最为典型的为①铜型(红沟、浪力克、旦荣)②铜-锌型(德尔尼、阴凹槽)③铜-铅-锌型(郭米寺、下沟-下柳沟)④铅-锌-铜型(锡铁山、尕龙格玛)等
表2 青海地区VMS型铜矿床分类表 含矿时代 成矿系列 铜-铅-锌-铁-硫系列 (Ⅰ-1) 铜-钴-金-硫系列 (Ⅰ-2) 前寒武纪 铜-铅-锌-金-银-硫系列(Ⅰ-3) 矿床主要金属类型 铁-铜型、铁-铅型 矿床实例 小东索 赋矿岩系 北祁连基底变质火山-沉积系 铜-钴-金 铜-锌型 铜-铅-锌-金-银型 铜型 铜-锌型、铜型 督冷沟 白银长、大柳沟 郭米寺-下沟-下柳沟、尕大坂 香子沟 阴凹槽、绿梁山 红沟、松树南沟、浪力克 锡铁山 东昆仑基底变质火山-沉积系 北祁连石英角斑岩系 北祁连酸性火山岩系 北祁连中酸性火山岩系 北祁连中基性火山岩系(蛇绿岩套) 柴北缘中基性火山岩系(蛇绿岩) 北祁连细碧角斑岩系 北祁连中基性火山岩、次火山岩 柴北缘火山-沉积岩系 阿尼玛卿超基性岩-中基性火山岩系(蛇绿岩套) 开心岭-杂多岛弧带中基性-基性火山岩系 唐古拉晚三叠世火山沉积岩系 铜-锌系列(Ⅰ-4) 奥陶纪 铜-锌-金-硫系列 (Ⅰ-5) 锌-铅-金-硫系列 (Ⅰ-6) 铜-锌-钴-硫系列 铜型、铜-金型 铅-锌-(铜)型 二叠系 (Ⅰ-7) 铜-硫系列(Ⅰ-8) 铜-锌-钴型 德尔尼、扎崩沟 铜型 旦荣 三叠系 铜-铅-锌系列 (Ⅰ-9) 铅-锌-铜型 赵卡隆、尕龙格玛 2、青海省VMS型铜矿资源远景分析
2.1成矿背景为海相火山成矿提供了优越条件
VMS型铜矿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海相火山运动的构造环境、火山活动方式,时间、空间上的活动强度及广度,形成火山岩的岩石系列、岩相和岩石类型等诸多地质因素。从已有的成矿事实、矿化信息和化探铜异常分布及与海相火山岩分布区的跟随度分析,其产出的地质背景条件如下: (1)火山活动的时间域特征
青海海相火山岩活动始于古元古代,为一套海相喷发的基性火山岩组合;古生代(加里东-华力西期)的火山岩分布较广,且遍布全省各火山岩带中,是裂谷、洋盆、洋陆俯冲作用下形成的一套火山岩构造组合,以中酸、中基、基性火山岩组合为特征;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碰撞、洋陆俯冲及后碰撞作用下形成的一套火山岩构造组合,以钾玄武-高钾钙碱性岩组成。 (2)火山活动空间域
从空间分布上看,青海从北到南均有火山岩地层出露和分布,按岩带划分由北至南依次为北祁连、拉脊山、南祁连、宗务隆山-泽库、柴达木北缘、东昆仑、阿尼玛卿、
巴颜喀拉、西金乌兰-玉树、沱沱河-杂多10个火山岩带,火山活动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青海省域范围。
(3)火山活动的多样性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冈瓦纳和劳亚之间的泛华夏陆块群的中西部,以昆中缝合带为界,北部区域多以塔里木陆块、柴达木陆块为核心构成西域板块,其南缘为秦祁昆造山系;南部区域多以北羌塘-昌都陆块为核心构成华南板块,其西北部为古特提斯造山系。区内自太古宙以来先后经历了壳幔添加、陆核增生、内硅铝造山、板块俯冲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及陆内叠覆造山的复杂造山过程,伴随复杂的造山过程引发了不同构造环境中的火山喷发活动,也造就了区内多样的火山建造及岩石系列。
(4)铜矿在海相火山岩中占绝对优势
据统计,全省已发现的VMS型铜矿及与之相关的热水喷流-沉积型铜矿(Sedex型铜矿)矿床(点)共70余处,占全省已发现铜矿产地的17.5%,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7处,分别占全省已发现的主要铜矿类型产出率的100%,44%。编入储量表中已探明的资源量占全省探明资源储量的90%以上。 2.2VMS型铜矿成矿机理及特征
结合青海省火山成矿特点,大致可归纳为:
(1)火山活动将深部的成矿物质由气液流体中沉淀出来,形成充填在裂隙中的脉状矿和堆积在海底中的层状矿;
(2)具有明显的热液活动(蚀变)和沉积特点
(3)由块状硫化物组成的主矿体通常呈层状和透镜状产出,与围岩整合接触表现为同沉积特点;
(4)共伴生元素多,主元素主要为Cu、Pb、Zn、Fe,典型伴生元素有Au、A股、Co、Cd、Ca、Tn、Se、Te等;
(5)具有明显的矿化分带性,元素变化由下而上为Cu-Zn-Pb-Ba-Fe、Mn,由内而外为Cu-Pb-Zn-Ba-Fe、Mn,矿物组合上表现为硫化物-重晶石-铁、锰氧化物。 2.3成矿时代
青海VMS型铜矿以华力西期和加里东期为主,其次为印支期。 2.4空间分布
VMS型铜矿在分布较广,其中,以北祁连、阿尼玛卿和沱沱河-杂多成矿带资源潜力最大。 参考文献
[1]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司.1983.铜矿地质
[2]地质矿产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1997.北祁连逆冲带铜-多金属隐伏矿床预测研究
[3]中国地质调查局.2003.全国主要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重点选区研究(三)
(四)
[4]刘增铁、任家琪、邬介人、黄朝晖等.2008.青海铜矿 [5]青海省地矿局.1990.青海省区域矿产总结
[6]青海省矿产资源管理处.1991.青海省矿产资源形势分析(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