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体意识刍议
来源:测品娱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8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8 201 1 女性主体意识刍议 王良存 摘要:中国作家张洁和澳大利亚作家克里斯蒂娜.斯泰德在她们的代表作《无字》和《热爱孩子的男人》里,都不约而同地 展示了两类女性的不同生存图景:“屋子里的天使”和“自由的天使”。虽然处于不同国度和时代.但作家们都表现了她们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同时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作家们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获得和女性的前途寄予了热切的期望 关键词:两类女性:女性命运: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1)08—0102—02 作者简介:王良存(1981-),女,安徽肥西人,硕士,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助教,研究方向为澳大利亚文学。 收稿日期:2011—02—16 女性文学中女性书写者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索 和关注一直是个长盛不衰的主题。《无字》和《热爱孩 子的男人》分别是中国作家张洁和澳大利亚作家克里 斯蒂娜・斯特德的代表作.她们以不同的女性视角.关 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刻画了以下两类女性形象。 一、屋子里的天使 在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女性一直是被压抑、受统 注女性命运.用文学建构了各自的女性话语 同为女 性,同写女性。她们都深知女性的处境。对女性的生命 有着深邃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 下面拟以作品中的女 治的性别 《诗经》里有“弄璋弄瓦”之说.后来发展为“三 从四德”.“从”与“服”成为男权社会对女性所提出的基 本生活规范 而“女子无才便是德”再次剥夺了女性受教 育的权利 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个弱势群体,女人的 性形象为探讨焦点.对上述两个文本进行对照解读. 同中窥异.异中觅同.从中梳理出女性谋求自我本体 价值的转向 由于国别和时代的不同.两部作品的异 同是显而易见的。掩卷而思.两位作家在对女性生存 状态愤恨与不满的同时.也对女性命运和女性前途寄 予了极大的期望和信心 作为本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克里斯帝娜. 斯特德的代表作《热爱孩子的男人》被誉为“澳大利亚 无助和对男性的依附直接来源于经济地位 在唯物辩证 法里.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男权社会 确立之初.男性便牢固地掌握了经济大权.在金钱及其 衍生权利的双重压力之下.女性失去了为“人”的价 值和主体意识 谋生的需要导致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而婚姻则成为女人的一大职业.是她们寻求安稳谋生的 途径.她们的生存空间永远局限于家庭。而“爱情”这个 被古今中外所有文学文本所颂扬的人的诗意存在.在这 两部小说里.都被世俗的婚姻所消解。 长篇小说《无字》刻画了4个完全不同女性,她们 象征了女性从沉默的奴隶到寻求自我.树立 的人格,建立自尊、自立、自强、自主的全过程,可谓是 一的《尤利西斯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运用细腻的笔触 成功地描写了一个混乱而充满矛盾的家庭:丈夫喜欢 夸夸其谈.终日与子女们嬉戏而不愿为妻子分担家 务.夫妻争吵以至诉诸暴力成了家常便饭。孩子们的 心灵深受残害 大女儿路易终于决定毒死父母以结束 这一切.最后母亲死了.小说以路易的离家出走为结 部浓缩的女性苦难史.一部女性为自己浮出历史地 局 而洋洋百万字的《无字》则叙述了百年中国以墨 表而撰写的“无字”历史 祖母墨荷的命运像所有旧中 国女性一样.奉行旧社会的“三从四德”,在没有嫁人 前.在家里一切听从父亲.自己的婚姻也由父亲包办, 嫁给了喜欢逛窑子的叶志清。从此,她的不幸从父家 荷、叶莲子、吴为、禅月四代女性为代表的艰难悲痛的 生存历史,描写了寄人篱下、流离失所、生育、饥饿、无 爱、毁谤、疯狂、死亡等女性面临的苦难,其中又通过 岳父一女婿关系链条上的叶志清、顾秋水、胡秉震3个 男人的经历.提供了军阀混战、东北沦亡、西安事变、 移至了夫家 婚姻对她来说只是一个空壳,她和丈夫 之间不存在一丁点儿的爱情。丈夫长年累月不在家, 她不仅要忍受繁重的家务、低下的身份以及夫家人的 延安整风、反右运动、文化大等更为丰富的历史 背景 比起男性在时局动荡中所遭遇的苦难,女性从 欺凌.还要忍受丈夫偶尔回来的“投篮”。她对婚姻的 理解是“一旦做了人家的篮筐。有什么权利拒绝人家 来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细读这两篇小说。不难发现,作 ~102— 投篮?至于投篮准确与否,是个技术问题,与恩爱无 关” 终于,在无数次的投篮之后,这个篮筐不堪重负, 最后因难产而死亡。同样,受过一点教育的叶莲子(墨 荷的女儿1.并没有像她母亲那样,完完全全服从于这 个男性主宰的社会.她没有听从父亲对她婚姻所作的 安排.自作主张嫁给了军官顾秋水。但是命运并没有 眷顾这个坚强的女人.在她婚后不久。顾秋水就抛弃 了她和她肚子里的孩子.跟着旅长跑腿.从西安到重 庆.全国各地的跑 在这中间。他从没有过问过在兵荒 马乱中生活的妻女俩。当坚强的叶莲子带者女儿辗转 到找顾秋水时.发现了心酸的一幕:顾秋水和别 的女人在一起。她一贯认为,“一家之主,非男人莫 的辱骂与讥讽.最后不得已以死亡而告终。 上述几位女性.她们都牢牢地被男人控制。被婚 姻控制,被男权社会控制,成为“屋子里的天使”。虽然 她们想冲破这令人窒息的牢笼,但因为自身的软弱和 男权社会统治的异常强大.她们的努力均以失败而告 终。两位作家都写出了一种沉重,一种精神上的、深刻 的沉重 她们通过女性的悲惨生活故事.对男性权力 意识和政治权力意识、对传统文化及社会习惯中的性 别歧视说不.对在这种权力意识和文化思维包裹中的 爱的神圣性进行后现代式的和解构.淋漓尽致地 写出人类爱情中永恒创伤的剧烈疼痛——婚姻只不 过是压抑女性的坟墓 在小说里.抗争成为女性表达 属”.作为一名教师。她虽然获得了自己的社会身份, 苦难的方式。上述女性的结局.就是一种以命诀世.这 但却没有树立女性的自我意识 而以新女性形象 是对一个世纪的女性悲剧的了结.而在这个了结的后 出现的吴为.其生活也并不比她的祖母和母亲好到哪 面.是一种期望与企盼 去.她是新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不再沉默,而是以写作 发出自己声音的方式来肯定自己的价值 但是她为了 二、拒绝成为天使 爱情奋不顾身,忍辱负重,像飞蛾扑火那样,她自以为 除了以细腻感人的笔触描写了上述几个女人悲 嫁给了理想中的男性.可以享受婚姻的幸福.但结果 惨生活之外.两位女作家还分别刻画了一个崭新的女 却令其大失所望,最后以发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性形象,即《无字》里的禅月和《热爱孩子的男人》里的 《热爱孩子的男人》中,亨妮虽然不是中国人,但 路易莎。她们都是以卓尔不群的生存方式逃离这种困 是作为女性,她的命运和墨荷、叶莲子、吴为的命运并 境的女性,她们飞扬着美丽的生命.为女性自我生命 没有多大区别。亨妮是个出身富家的女子.可以说是 的舒展奏响一曲华丽的乐章。女作家们着意将她们塑 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富足的生活并没有帮她摆脱 造成新精神气质的女性人物的代表.她们对女性既定 作为女性的悲惨命运。她虽然接受过教育,但是这种 的生存秩序进行了有力的挑战.果敢拒绝了传统女性 教育并不是等同于男性所受的教育.她在学校里学的 中庸暖昧的生存状态 是做针线活、画水彩画、弹钢琴这些只针对女性的教 《无字》里,吴为和韩木林离婚后,对于女儿禅月 育。我们不难发现,她们所受的这些教育其实是为了 来说。“父亲”的缺场似乎又要重复叶莲子和吴为母女 以后更好地服务男性、取悦男性 虽为富家女.她同样 俩的命运,但是她并没有重蹈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父 不能左右自己的婚姻。本来以为会“与一个有大笔商 亲将她带走之后,她以与年龄不相称的冷静收拾了自 业财产的人订婚.跟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结婚.在贵族 己的围巾和外套,独自走回了姥姥和妈妈家。三代女 的风流韵事中意外地碰一次运气.享受社交的乐趣. 性的命运,在禅月这里打了个翻身仗 禅月没有因“父 有保姆伺候,还有两个身穿粉红色和蓝色衣服的孩 亲”的缺场而产生自卑和性格上的缺陷.她从小坚持 子”,可以看出,她一开始就把婚姻当作自己以后的出 自强,懂得捍卫和保护姥姥和母亲,她成绩优异. 路、谋生的途径,因为女人只有通过婚姻才能改变命 在高校子弟如林的地区,各科竞赛获得第一.考取了 运。但是命运似乎和她开了个玩笑.父亲把她嫁给了 国外著名大学的奖学金,颇受教授们的欢迎和赞许. 穷困潦倒的萨姆.而且萨姆还是靠她父亲的影响才在 最后嫁给了外国人,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禅月以 里找到一份差事做 婚后的亨妮不仅为家务所累 她坚强的性格,终于走出了女性祖辈们凄惨生活 (因为喜欢夸夸其谈的丈夫根本不愿意和她分担家 的怪圈和不幸生活的牢笼 务),而且俨然成了萨姆繁衍后代的生殖工具(她一个 《热爱孩子的男人》里,路易莎自幼失去亲生母亲 接一个不停地生着孩子)。在忙完家务之余,她把自己 与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她热爱文学作品.具有极高 关在屋子里,“她属于这幢房子.这幢房子属于她。尽 的文学天赋,竭力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借以忘 管她寓于其中犹如囚徒.但她拥有这幢房子.她和这 却现实的烦恼。评论家伯恩斯指出:“路易莎个性的唯 幢房子构成了她的婚姻。”与其说她属于这幢房子.不 一特征是她在艺术上的创造力。”路易莎由于自己的 如说婚姻像坟墓一样把她控制在屋子里成为“屋子里 语言天才,创作了《蛇形人》——一幕用她自创的“语 的天使”。她不仅要忍受物质上的匮乏.还要忍受丈夫 (下转第1lO页) 一103— and performance x:Control of lnaguage processes[J].Hills- [10]Marslen-Wilson,W,Moss,H.E,van Halen,S.Perceptual dale,NJ: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7:125—150 distance nad competition in lexical access[J】.Journal of Ex— 【6]Luce,P.A,Pisoni,D.B,Goldingger,S.D.Similarity neigh. 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Performance. borhoods of spoken words.In:G. M.Altmann(Ed.),Cognitive 1996(22):1376—1392. models ofspeechprocessing Psycholinguisticandcomputational [1 1】Usher,M,McClelland,J.L.The time course of perceptual perspectives[M].Canbridge,MA:MITPress,1990:122—147. choice:The leaky,competing accumulator model[J].Psycho- [7]McClellnad,J.L,Elman,J.L.The TRACE model of speech logical Review,2001(108):550 592. perception[J].Cognitive Psychology,1986(18):1-86. 【12】Gaskell,M.G,Marslen—Wilson,W.D.Representation and 【8】Norris,D.Shortlist:A connectionist model of continuous in. competition in the perception of spoken words[J].Cognitive formation in speech recogn ̄ion:Feedback is never necessary【 Psychology,2002(45):220—266. J].Behavioral&Brain Sciences,1994(23):299-370. [1 3]Grossberg,S,Myers,C.W.The resonant dynamics of speech [9]Luce,P.A,Goldinger,S.D.,Auer,E.T.,Jr.,&Vitevitch,M. perception:Interword integration and duration—dependent S.Phonetic priming,neighborhood activation,and parsyn[J]. backward effects[J].Psychological Review,2000(107):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2000(62):615—625. 735 767. (上接第103页) 光之中。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路易的前途一定是光 言”或日“语码”编写的短剧.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萨姆 明的.这也是作者对她的期望.对整个女性命运的期 这出剧由路易莎自编自演.讲述了一个父亲和女儿的 望。法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埃莱娜・西苏用 故事.女儿因不堪忍受父亲的折磨,最后痛苦的死去。 “飞翔”二字形象地刻画了女性及女性写作实践的意 路易莎试图通过用剧本表演的方式告诉萨姆.她已经 义:“对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为了把别人的观念化作 忍受不了萨姆对自己的折磨了,她要反抗!父亲对她 自己的或者为了操纵而去占有.而在于要冲破,要‘飞 的控制和折磨当然不是肉体上而是来自精神和情感 翔’ 飞翔是妇女的姿势——用语言飞翔也让语言飞 上。同时,她又是一个充满探索激情、渴求人生丰富体 翔。我们都已学会了飞翔的艺术及其众多的技巧。几 验的丑小鸭。每年夏天,她都要到很远的哈帕斯农场 百年来我们只有靠飞翔才能获得任何东西。我们一直 去,因为在这片“古老、肥沃、景色迷人的土地上,她体 在飞行中生活.悄然离去.或者在需要时寻找狭窄的 验到了吟游诗人那种浪漫的生活情趣 我们从这可以 通道和隐蔽的岔道 ”女性对自身的生存困境一次次 看出.路易莎勇敢地反抗来自于父亲、男权社会的种 作着突围的努力。相信这种努力最终会有成果。 种控制,她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完成自己“丑 综上所述.“屋子里的天使”和“自由的天使”两类 小鸭”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路易莎毒死继母,在 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刻画.都表现了作家们对女性 我们看来.是不满父母的感情破裂.结束他们无休止 生存环境的关心和对她们命运的关注.同时我们可以 的争吵而做出的过激行为.也是路易莎解救自己和弟 看出.作家们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获得和女性的前途寄 妹的唯一方式.但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路易从消极逃 予了热切的期望 避到主动去把握自己命运的巨大转变。有了这件事. 参考文献: 她最后的离家出走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必然的 故 【1]张洁.无字[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事结束时.她出去散步去了.“周游世界去了。”她在施 【2]克里斯帝娜・斯台德.热爱孩子的男人[M】.欧阳昱译.北京:中 特劳斯的一段主题曲的伴奏下,走进了未来。这段主 国文学出版社.1999. 题曲描写的是一支年轻的交响乐队轻快地走进了阳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一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