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比照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各种生物的认识,了解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重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
区分某种无脊椎动物的类群。
课前准备
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讲授新课
一、腔肠动物
1.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请同学们观看录像,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边放录像边讲解。
讨论: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指导学生讨论。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2.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腔肠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能稳固海岸。
〔2〕珊瑚礁可以制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筑材料。珊瑚也可作欣赏及装饰用。
〔3〕部份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体有伤害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二、扁形动物
设问:请同学们观看涡虫图片,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指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扁形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三、线形动物
请同学们看人蛔虫图片,指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扁形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四、环节动物:
观看蚯蚓。
讨论:
1.尝试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2.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
3.尝试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
4.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5.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还有它和人类的关系。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要知道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归纳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软体动物
课件展示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贝壳。总结它与人类的关系。
六、节肢动物
课件展示蝗虫。
展现蝗虫挂图,提出问题。
讨论: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局部?
2.蝗虫的足和翅各有何特点?
3.气门有何作用?〔和同学们一起做个小实验〕
4.外骨骼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并且引导学生总结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课堂小结
1.说出本节课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识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的主要特征。
3.回忆、总结,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腔肠动物
代表动物:水螅。
二、扁形动物
代表动物:涡虫。
三、线形动物
代表动物:蛔虫。
四、环节动物
代表动物:蚯蚓。
五、软体动物
代表动物:河蚌。
六、节肢动物
代表动物:蝗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021秋季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第1节 生物的分类
1.列出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说出生物分类的根本单位。
2.举例说明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3.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编制一张简单的生物检索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活动、观察、讨论、阅读、应用等体验对生物进行分类,并应用对生物的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时件中,感受科学家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尝试对生物分类〞;
“编制检索表〞。
三、教学过程:
问: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置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
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展示图片〔课本P29图〕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根据这个原那么,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根本单位是——种〕
刚刚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很正确,但是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观察图片〔课本P33、P34图〕
图上的植物是什么?〔红苕、红薯、白薯、山芋、地瓜〕
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薯,但它有多个名字。
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马铃薯、山药〕
它们有共同的名字叫山药,这一名多物。
这样是否方便?〔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防止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
举例说明双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