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

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

来源:测品娱乐


摘 要:《1812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它广泛吸收民间音调素材,时而欢乐、时而忧郁。它以英雄的爱国主义题材和音画般的通俗易懂的标题性.以及形象化的主体发展和灿烂的管弦乐音响色彩,取得了作者本人远远没有想到的被听众所欢迎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1812序曲》;民族性;艺术性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1812年》序曲一经上演就被视为柴可夫斯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且在今天也有不少人为之倾倒。那么,《1812年》序曲能受到如此欢迎的原因何在呢?

一、作者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tchaikovsky l840—13),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也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几乎涉列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作品数量十分可观,l1部歌剧、3部舞剧、6部交响曲、一系列标题性单乐章管弦乐曲、上百首声乐浪漫曲及大量的钢琴曲、器乐协奏曲、重奏曲等。他善于将极其丰富的内容与完美的艺术技巧结合在一起。在他的音乐中融合了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舞、德国交响乐和俄罗斯民间旋律于一体,曲调抒情优美,配器色彩丰富,情感奔放热情,具有俄罗斯音乐思维,包罗万象气质,被誉为“俄罗斯的音乐巨匠”。

二、《1812年》序曲分析

1.作品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写的《1812》序曲,全名为《用於莫斯科救主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

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

2、《1812》序曲的内容。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後,仍无法迫使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不能适应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时多达六十万的的大部分被歼灭,最後只剩下不足两万人逃出国境。

《1812年》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後发生的不安和,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後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3.乐曲分析

序奏的前半部分是庄严的众赞歌, 用以描写拿破仑侵入境内时群众的苦恼情绪和人民在大难临头时祈求上帝保佑的情景。

旋律选自宗教歌曲《上帝,拯救你的众民》。随后力度加强,速度加快,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民抗敌热情的高涨。序奏的最后,圆号吹出了骑兵的主题。 音乐的主部主要是描写战斗的,描写了拿破仑的逼进。音阶上行下行互相对抗,描写敌对势力的博斗,旋律如旋风,节奏似痉挛。 中段,铜管、木管和弦乐交替奏出了法国《马赛曲》片段,描绘了法军的猖狂与暴虐。 炽烈的战斗平静下来之后,副部主题揭示了战士们思念家乡的心情,俄罗斯的民间旋律展示了士兵们热爱祖国,怀念亲人的心情,也描写了战士们休息时的欢快场面。其后,是另一个俄罗斯民歌为旋律的主题,幽默而热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音乐的展开部和再现部,运用了以上各种音乐材料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马赛曲》已逐渐失去耀武扬威的性格,转入低音区,旋律显得支离破碎,预示着侵略者必将失败的命运,而俄罗斯人民却节节进逼,并最终赢得了胜利。结尾部分极其辉煌壮丽,开始时再现庄严的众赞歌 , 之后变为谢神曲和凯旋歌。鼓声、钹声和钟声齐鸣,同时出现了活泼而热烈的骑兵主题。接着,低音铜管和低音弦乐奏出国歌的前半部分,并与骑兵主题相结合,伴随着大炮的轰鸣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场面。全曲在欢欣鼓舞、充满胜利喜悦的气氛中结束。

后感:

《1812序曲》虽然算柴自己并不认为是一只具备艺术性的曲子,并且也并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就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然而,我却感觉这支管弦乐奏鸣曲却也足以让我动容,事实上这部曲子也为柴可夫斯基带来极高的声誉。

类似的是贝多芬关于拿破仑也写过一部《战争交响曲》,它的名字如此的赤裸,明显表

现出乐圣无法自已的激昂情绪,然而在影响力上这部曲子之于贝多芬却远逊于《1812序曲》之于柴可夫斯基。或许从这里我们可以发掘出《1812序曲》所以成功之处。

很坦诚的说《1812年》序曲给予了我强大的震撼,但笔者认为《1812年》序曲一方面好比一个建筑,确切的说像中国的长城,当我们深入去分析欣赏长城的一块砖、一层台阶时,你会发现它十分普通,甚至普通到没有任何艺术欣赏价值,但当你总览这一由普通构建而成的世界遗产时,你定会被他的庞大、险峻所征服!《1812年》序曲正是用它的庞大和它在音乐中对礼炮和钟声这一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的运用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史实,使得人们不得不为之倾倒。所以笔者认为《1812年》序曲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空前性和历史性,而在艺术价值方面则是十分粗略的。总的来说,从《1812年》序曲来讲,他将作曲家的生活阅历、背景及作曲风格毫无雕饰的融合在一起,为我们了解柴可夫斯基及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起着相当直接的影响,另外对于了解的历史更是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从作曲家本身来说,他通过自己的劳动以及从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对作品的把握能力和对作品风格的处理能力,都无不说明《1812年》序曲是值得骄傲的作品,并且也正是有了柴可夫斯基那不同寻常的生活阅历及个性特征,才有了直到今天仍令我们叹为观止的《1812年》序曲,所以,不管今天的柴可夫斯基与《1812年》序曲的艺术价值与评定如何,我们说《1812年》序曲的确为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生涯添上了浓重且光辉的一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