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附子药效与毒性影响因素探讨

附子药效与毒性影响因素探讨

来源:测品娱乐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8月 第19卷第4期 30 Journal of F ujian University of TCM August 2009,1 9(4) 附子药效与毒性影响因素探讨 曾茂贵 .陈学习。 (1.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福建福州350108) 关键词:附子:药效;毒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9)04—0030—03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 中含有的多种二萜双酯类生物碱具有很强的心脏 rum car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味辛大热, 毒性,其水解后形成的乌头原碱毒性则大大降低. 有毒,归心、肾、脾经,其性刚烈迅捷,为最有用又 水解后二萜双酯碱含量下降而苯甲酰乌头原碱含 最难用之品,用之不当,易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 量升高,按生药计其半数致死量(LD50)值提高 我们总结认为附子用药是否对证、剂量大小、药材 10~100倍不等。各种炮制方法和工艺均能使附 品种、药材质量、炮制、给药途径、剂型与制剂工 子中生物碱含量下降。但应该指出,附子中总生物 艺、配伍、服药方法、患者个体差异等,均为影响其 碱含量的多少不能准确反映其毒性大小.而应该 药效与毒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影响附子药效与 分别测定几种双酯类生物碱的含量,因为双酯类 毒性的因素探讨如下。 生物碱是决定其毒性作用的主要因素。 1 炮制因素对附子药效与毒性的影响 2煎煮因素对附子药效与毒性的影响 中药历来有“遵古炮制”之说,附子的炮制方 附子药效与毒性的大小与煎煮时间的长短密 法自汉代演变至今约有70余种。由汉代至唐代, 切相关,煎煮时间不足与煎煮方法不当被公认为 附子的炮制均沿用“炮”、“烧”、“煨”、“炒”等火炮 附子中毒的原因之一。罗显田等[3 报道,附子6.0 g 方法为主,如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里记载: 煎煮5 min内服致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久 侧子皆焙灰中炮,令微坼,削去黑皮”;至宋 煎”法是附子在中医临床运用中降低其毒性的主 代在沿用火炮法的基础上发展到用液体辅料制及 要手段之一.但历代医家论著和现代临床报道对 药汁制;明代以后基本沿用古法,但以蒸煮等湿法 附子煎煮时间的把握有很大差异。如《伤寒论》载 为主.辅料也较为固定。“炮”法至今几乎已被浸漂 四逆汤中附子生用以回阳救逆.“以水三升,煮取 法和湿热法代替.原因在于该法的火候和时间不 升三合”: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配伍附子生 易掌握…。明·李时珍总结提出“生用则发散,熟用 用以破阴回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而附子汤 则峻补”的规律,得到许多医家的推崇。现代附子 中用炮附子以温阳散寒,真武汤中用炮附子以温 处方用药的炮制品主要有黑顺片、白附片等,有研 阳利水,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据统计,《伤寒 究表明。加工过程、方法相似的黑顺片、白附片生 论》运用生附子的方剂中煎煮平均用水3.4 L,煮 物碱含有情况也十分相像,炮制品的总碱含量下 取药汁1.4 L,平均煎煮耗水2 L;而运用炮附子的 降为原生药的1/6~1/9,而原型乌头碱类生物碱 方剂中平均用水6 L.煮取药汁2 L,煎煮耗水3.8 只相当于原来的1/100左右_2]。据报道,四川产生 L。可见,在同等操作条件下以相同的火力煎煮。 附子中总生物碱含量为1.1%,而炮制后的白附片 《伤寒论》中生附子的煎煮时间要比炮附的时间 为0.17%、黑顺片为0.27%。在炮制过程中生物碱 短.且往往随附子生品与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发挥 总含量减少达81.3%。附子炮制的主要目的是为 来确定煎煮时间[4 3。临床实践认为大剂量应用附 了减毒,其减毒机制为:剧毒性的双酯型乌头碱 子必须先将附子直火久煎30 min至2 h以上.直 在加工炮制过程中水解成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 至药液不麻舌为度,再加入他药合煎;潘清海 认 再水解成醇胺类乌头原碱类生物碱;乌头碱类成 为18 g以上应先煎,先煎时间可根据所用克数, 分结构上8位乙酰基被脂肪酰基置换,而生成毒 按每克先煎沸1 min累加.即用量15 ̄30 g时先 性较小的脂生物碱;在炮制过程中浸、泡、漂、煮 煎30 min,用量60 g时先煎60 min。现代研究表 等使各种类型的生物碱均被破坏和流失[2]。附子 明,附子中含有的乌头碱是双酯二萜生物碱.具有 收稿日期:20o8一l1—16 作者简介:曾茂贵(1976一),男,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中药药剂研究。 第4期 曾茂贵等:附子药效与毒性影响因素探讨 31 强烈毒性,其性质不稳定易水解。通过高热处理可 使其先水解为毒性较小的单酯型苯甲酰乌头胺, 段时间后出现蓄积中毒的,I临证时应结合辨证论 治,以小量递增、峻药缓图、中病即止、密切观察毒 性反应为原则,若非准确地选择适应证,确因病证 需要,万不可轻意运用。 进一步分解为无酯键、毒性极低的乌头胺,其毒性 仅为乌头碱的1/2000.是附子多种药效与毒性的 物质基础 朱祯禄等 对不同水解时间的4种附 子液进行比较研究显示,随附子液水解时问的延 长.有毒成分含量降低。毒性随之减小,而有效成 4病证因素对附子药效与毒性的影响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理论的特色与精华,是 中医临床、科研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根据《黄帝 分总乌头碱含量不变。 3用药剂量因素对附子药效与毒性的影响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若毒药治病,先起 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 度”的记载。《素问·五常政大论》亦有“大毒治病十 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 之,伤其正也”等论述。可见古人对毒剧药物的用 量一直是谨慎控制的。仲景运用附子剂量差别较 大.如在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附子汤、黄土汤和 大黄附子汤等方中。重用附子多达三枚或二两,取 其散寒止痛、温脾回阳之效而无中毒之虞;在乌头 赤石脂丸中因乌头配伍故附子用量仅半两,且服 用蜜丸如梧子大以缓图;而在瓜蒌瞿麦丸中以炮 附子一枚,服用蜜丸如梧子大以扶阳配阴,又有反 佐之义。又如《伤寒论》中的甘草附子汤用量“恐一 升多者,宜服六、七合始”,又体现了小量试服,循 序渐进的用药原则。现代对附子的临床用量权威 书籍规定及临床报道也不一致,如2005年版《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附子用量为3~15 g;帅焘 [’ 总结云南名医吴佩衡用附子经验.发现其对一 般性虚寒证.附子用量通常为20"-"100 g,急性阴 阳格拒、阴盛阳虚之危候,则为60 ̄250 g。 药物中毒与剂量密切相关.而剂量又与药效 相关。于是剂量成为药效与毒害两者矛盾转化的 关键因素。一般而言。毒物剂量越大其毒性越大。 发生毒性反应越快,而毒物作用的增加.比剂量的 增加还要大。瑞士早期毒理学家Paracelsus指出: “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 是剂量区别它是毒物还是药物”[引。同一种药物. 剂量大小和有无毒性反应及毒副反应的强弱程度 有直接关系。有人分析过国内因服用乌头类药物 而引起中毒者700余例.中毒主要原因是用量过 大『9]。由于当前对毒性的普遍性认识不足.将有毒 药与无毒药绝对化,以至临床用药形成两个误区: 其一是使用所谓无毒药时,毫无顾忌,盲目增大剂 量以追求疗效而忽视安全.反致中毒甚至造成死 亡。其二是使用有毒药特别是大毒药时,亦存在随 意降低剂量以求安全而忽视疗效的现象,丧失疗 效则失去了用药的意义。总之,对附子的超大剂量 应用风险很大,有服用后立即中毒的,也有服用一 内经》运用有毒中药“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重要 指导原则.在中药药效与毒性研究中牢固树立 “证”和“辨证论治”的概念,研究机体在“证”状态 下中药毒性产生的规律是中药毒理学研究的特 色。现代毒理学研究也表明,机体的功能状态与毒 性作用密切相关。首先毒药对机体的作用与神经 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关。当神经系统处于抑制、深睡 或麻醉状态时,机体对毒药的敏感性降低。其次, 与机体肝肾功能强弱也有关,如肝肾功能不足,解 毒、排泄能力下降,则易于中毒。此外,寒冷、营养 不良、过度疲劳等因素可以降低机体排泄器官的 功能。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和处理毒性成分的能 力,故易致中毒。朱林平[1o 3在对阳虚、阴虚模型大 鼠应用附子后产生毒性差异的研究中.发现在两 种证候状态下对模型大鼠多项指标观测也存在一 定差异性,阳虚模型大鼠毒性反应为轻。中医药辨 证论治的准确与否是导致药物作用向“效”或“毒” 转化的重要条件,要解决此差异性问题。还需要进 步研究附子配伍以扩大适应范围,探索出其毒 性最小而药效最佳的剂量范围。综上所述,同一受 试药物对正常动物与模型动物的毒性反应确有一 定差异性.模型动物对附子毒性的耐受性有所增 强;而不同的病证动物模型对附子毒性的反应也 存在一定差异性。反应出药物与证候模型的“对 证”程度不同,则毒性大小也会表现出差异性。 5其他因素对附子药效与毒性的影响 影响中药药效与毒性的因素很多且各有特 点,任何单因素控制方法都不能完全达到安全、有 效用药的目的。临床实践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 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运用有机控制毒性的方法。才 能达到对附子运用安全有效、增效减毒的最佳效 果。现择配伍、禀赋体质等重要因素简要讨论如 下:①配伍:合理配伍不但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 还可以提高疗效或扩大其治疗范围.使之适应复 杂病情。《伤寒论》中附子多配伍生姜、甘草、人参 或干姜、大黄,《神农本草经集注》中亦提出“俗方 每用附子,皆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 故也。”刘朱岩[1】 动物实验研究也发现,生地黄与 附子2:l比例配伍混煎醇沉剂对动物的LD50远 远大于单味炮制附子的LD50。可见。通过配伍来 降低附子毒性或提高机体对其耐受能力,在历代 32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医家论著中均有成熟经验值得借鉴。②禀赋体 质:机体因先天禀赋差异、过敏体质或对附子的耐 受性不同,也可致中毒。《本草纲目》记载了多例 “体瘦而冷”、禀赋虚寒者长期服用附子汤、丸制剂 未见中毒迹象,而“他人服一粒即为害”,并明确指 出“此皆脏腑禀赋之偏,不可以常理概论也”。⑧ 季节、地域:“三因制宜”是中医防治原则之一。研 究显示,酷暑炎热气温在30 ̄39 之间用附片的 一; ..第 L _, .,。, 第l9卷 [1] 杨明,徐楚江,张为亮.炮附子的文献研究[J].中国中药杂 志,1994,19(11):664—665. 【2] 叶定江,原思通.中药炮制学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5:275. [3 J 罗显田,凌龙,谢潮鑫,等.附子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心脏 骤停1例报道[j].海军医学杂志,2000, ~ 3 21(2):183.[4] 吴韵敏.《伤寒论》运用附子的经验及特色之管见[J].云南 中医中药杂志,2004,25(2):59—60. [5] 潘清海.谈附子用量和配伍的运用体会[J].中医药研究杂 志.1986(6):15. 量与1O℃时有差异,用量约相差2~3 g左右;据 医生处方经验及参考文献报道,地域南北有差异, [6]朱祯禄,刑署林,李谷霞,等.附子不同程度的水解对毒性及 药理作用的影响[J].重庆医药,1984,13(3):43—46. [7] 帅焘.吴佩衡运用附子经验初探[J].云南中医杂志,1982, 13(5):1. 北方用量可大于南方5~10 g左右_l 。④服药方 法:对附子的服用方法可采用小量递增服药法或 间歇服药法.既能取得预期疗效,又能避免毒副反 应:因附子有毒成分易溶于乙醇,能增加其毒性, 故服药期间不宜饮酒或以酒送服,以免中毒。⑤ 禁忌证:应准确掌握附子适应证与禁忌证,凡脉实 数或洪大、大便热结、高热、内热外寒、真热假寒的 阴虚和热证患者应忌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及孕 妇应禁用:年老体弱、心功能减退及肝肾功能不全 者应慎用。否则,易于出现较常人明显剧烈的毒性 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8] 吴镭.药学科学前沿与发展方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版社.2000:74. [9]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22. [10]朱林平.阳虚、阴虚模型大鼠应用附子毒性对比及其机制的 初步研究[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5:1-2. [11]刘朱岩.附子与5种中药配伍抑毒增效研究[J].山东中医 学院学报,1996,20(6):381. [12]许廷生,梁秀兰.附子的毒副作用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 师.2003,6(8):5l8. 届《福建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 (2008年12月) 名誉主任委员:陈可冀 主任委员:陈立典 杜 建 副主任委员:李灿东 刘献祥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诗忠 丁 春 齐振熙 吴 强 纪立金 吴水生 许农伟 吴锦忠 许桂芝 张 俐 张喜奎 陈锦芳 黄俊山 {_ ‘主 一 李 沛 林丹红 杨 敏 陈成东 施 红 郑 健 陈锦秀 洪振丰 蔡建鹰 陈成东☆ 编:陈立典 } 副 主 编:刘献祥 l ☆为常务副主编 ¥ Y 弋 春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