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中国西部城市化的理论思考

对中国西部城市化的理论思考

来源:测品娱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5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Uege No5 2002 .对中国西部城市化的理论思考 魏博通(华中师范大学摘蔡靖方 武汉430079) 城市与资源环境科学学院,湖北要:本文从区域经济布局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区域城市化进程相耦合的特点出发,结合西部 地区城市化的现状,推导出了现在中国西部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并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 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市化;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 1.区域经济布局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区域城 市化进程的耦合分析 其它城市联系的便利,便会有沿着向其腹地延 伸的交通线的出现,这时在交通线两侧便会有 一城市或城市群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 心,它起着引导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作用。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很大,所处经 济发展阶段不同,对应的城市化也就有不同的 类型:增长极城市化、点轴城市化和网络城市 些新的城镇出现,从而形成新的点轴状的城 市分布。当原有的点轴城市带与新发展成的点 轴城市带经纬交织,最终就会形成以不同规模、 级别的城市为结点,产业密集带为脉络的网络 城市布局形态,此一时期城市化的重点是调整 整个网络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以形成大城市、 化。增长极城市化适宜于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的 地区。在这种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很差,生产力 布局表现为地区差异并不十分明显的均质化, 整个区域缺乏能够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的核心, 因此只能在一个或若干个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 好的点上集中有限的生产要素进行工业化的生 特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依托,结构合理、 联系密切、功能完善的城市网络布局结构,这一 城市化过程就称为网络城市化,它往往适宜于 那些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比较高,城市经济已非 常发达的地区。为简明起见,特将城市化发展 产,从而通讨产业的集聚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 的城市,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当中心城市的 的不同阶段列表如下: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的均质化——中 心城市的崛起 城市化类型 增长极城市化 规模日益增大,经济地域不断扩展,与周围腹地 的联系日益密切,并有重要交通干道从中心城 市通向其他地区的中心城市时,由于中心城市 辐射机制的作用,交通干道两侧某些有经济基 中心城市的崛起——区域 城市体系形成以前 点轴城市化 础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点就会逐渐繁荣起 来,成为新兴的城镇,这一时期的城市化重点在 -于扩大原有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调整和改善 中心城市的结构和功能,促进交通干线沿线城 镇的发展,此一时期的城市化就称为点轴城市 区域城市体系初步形成 ——网络城市体系的成熟 网络城市化 和完善 2.中国西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2.1对增长极城市化与网络城市化发展道 化。当交通干线沿线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发展 壮大,结构日渐合理,功能日渐完善时,为了与 收稿日期;2002—05—20 路的否定分析 3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魏博通蔡靖方 从全国情况来看,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 平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从地域分布来看,东 部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已 经向工业化后期迈进,而西部地区则仍然停留 在工业化的初期,甚至大片地区还仅处在农业 时代,广阔的区域经济均质化特征明显。如果 从这点上讲,西部地区似应采取增长极城市化 模式,大力发展小城镇。但如果仔细分析,其实 不然:第一,西部深处内陆,许多地区自然条件 恶劣,农业发展尚且困难,工业化建设更是举步 维艰,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进行大规模工业建 设只能选择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第二,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长期的历史积累,其 生产力从总体上是沿着交通干线尤其是铁路线 呈串珠状分布的,撇开现有的生产力布局,在大 片经济落后的地区进行增长极城市化,把主要 精力放在发展小城镇上,是脱离现实的盲动行 为。有的学者按照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实践经验 提出西部应走网络城市化的道路。毫无疑问, 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较高水平时,城市网 络化是其必然的选择。然而目前的西部经济基 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力的区域分布 极不平衡,城市数量少,实力差,而且基本上都 分布在极少数交通大动脉的两侧,没有形成比 较规范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因此要试图在西 部广大的区域范围内通过建立规范的城市网络 体系来带动西部的经济发展不可取。 2.2点轴空间集中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西部的城市化应在 充分尊重目前生产力布局现状的基础上,从提 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采取点轴城市化模式, 即西部地区城市化的重点应放在交通大动脉沿 线的大中小城市,通过调整这些城市的经济结 构,改善其社会功能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 使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如果从具体情况 分析,西部的城市分布格局中有以下一些因素 必须考虑:第一,西部地区的城市实力差,发展 水平低。1997年西部地区城市市区全部就业 人口人均GDP为15248。6元,而东部地区则为 28508.4元,东部比西部约高出一倍,即使是西 部的省会城市,如贵阳(10634元)、兰州(16000 元)等,市区全部从业人口人均GDP尚不及广 38 对中国西部城市化的理论思考 东省二级城市东莞(20031.5元)、中山(17213 元)。许多中等城市仅仅具有人口规模意义,人 均GDP尚不及东部地区的许多建制镇。许多 小城市尚未形成集聚经济,大多仅是建制上的 改变,经济发展水平甚至与农村无异。第二,西 部地区大城市人口规模继续膨胀,中心区的产 业和人口向近郊区扩散。与此同时,大量外来 人口向核心城市近郊区集聚,三资企业、乡镇企 业、私营企业也多在此安家落户,1999年成都 周边乡镇企业产值就超过了1000亿元。第三, 在交通干线两侧分布的许多中小城市,甚至一 些大城市,它们都是在国家大规模工业建设浪 潮中依托能源和金属、非金属原材料采掘发展 起来的,这些城市在全国地域分工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区际意义很大,但经济结构单一、 功能单一,城市区域的空间二元性特征明显, 城市与城市间的联系也很微弱。从以上综合分 析,西部城市化就具体分解成了三项内容:大城 市向心型城市化、大城市郊区城市化、中小城市 向心型城市化。可以说在这三种城市化过程中 始终强调的是城市空间区域上产业的聚集以及 由此而导致的农业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即便郊 区的城市化强调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分散作 用,也最终是由于在大城市的中心吸引作用下, 产业和人口在原有城市外围地域空间的聚合, 因此在这里给西部地区城市化以重新命名,就 叫点轴空间集中城市化。 3.点轴空间集中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3.1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和农地使用制 度,降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促进农村劳动力 向城市的合理流动,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城市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村城市化,农 村人口就地转化为城市人口,二是指农村人口 向城市的集中。点轴空间集中城市化强调的是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 是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 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向城市合理流动,严重影响 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可以促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这 一方面会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率,改善生 产要素使用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城市聚 集经济效益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进行土地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5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No5 20O2 .转制度的配套改革,只有鼓励进城落户的农民 有偿转让其责任田,斩断其与农村、农业的联 改革,引导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 展,加大它们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中所占 系,才能使其逐渐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 习惯,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3.2改善管理职能,实行制度创新,为 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城市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和人口向城 市集中的过程,其中产业的集聚是引起农业人 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培育和完善市场经 济体系,促进生产和人口向城市集中。 3.4总体上的点轴空间集中城市化并不排 除局部地区采取其他城市化模式 四川盆地是西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自 然条件优越,工商业繁荣,自古就有“天府之国” 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根本,而企业又是构成产 业的微观基础。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改 善管理职能,加强企业制度创新,着力构建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增强其吸纳剩余劳动力 的能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20年,但计划经 济的影响仍然存在,在竞争性领域行政性 配置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资源配 置的效率,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从而直接导致 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低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转变观念,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切实 在培育制度环境,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下功夫,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只有 这样,才能激发起企业活力,促进产业在城市的 进一步发展和人口向中心城市的聚集。 3.3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 济,强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方式 西部地区是在国家大规模工业建设这样的 背景下开始城市化进程的。后,随着国家 重点建设项目在西部的上马,一批依托矿业和 工业项目的新型城市拔地而起,城市化进程大 大加快。从1949—1998年,城市市区非农业人 口由1949年的281.80万人增加到3233.63万 人,城市数量也由13座增加到120座。在西部 城市化的进程中,国有经济是起了巨大推动作 用的,它在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中始终占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到1999年,如果按国有及规模 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计算,西部的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52.26%。在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是促使生产向 城市集中的主要方式。根据张亚斌的所有制结 构与产业结构耦合的理论,市场机制与私有产 权具有天然耦合的特性。因此,要发挥市场机 制的主导作用,就要加快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 的美称。依有利的经济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以 成都和重庆为核心的城市群是西部地区最大的 城市群,实际上是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两个超大 城市为核心的完整的区域城市体系,各城市之 间通过铁路和公路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城市 网络。这里采取网络城市化模式就比较合适。 重庆和成都两个超大城市应在努力发展高科 技,迎接新技术挑战的同时,强化对周边区 域和整个城市体系的辐射功能,提升四川盆地 整体的经济实力。对于人口规模在50—100万 之间的大城市,如内江、宜宾、自贡、乐山、泸州、 绵阳等,要在加强同超大城市经济技术联系的 前提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充实自身的社会功 能,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它们 作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作用。中小城市反过来也 要依托超大城市和大城市,发挥自身的优势,确 立自己在城市体系分工中的地位。 从西部整体来说,生产力主要分布于极少 数交通干线沿线,其余大片区域是人口稀少、经 济落后的村镇。在落后的地区发展经济,进行 城市化,就要选择若干经济基础较好的县镇,集 中有限的地方资源进行集中开发,这就是我们 常说的小城镇发展战略。西部的小城镇发展起 来很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 落后,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所需的要素不仅 稀缺,而且质量低下。因此要实行城镇化战略, 首要的就必须得持续提升生产要素的品质,包 括致力于先进基础设施、技术型人力资源或专 业型生产要素的改善,基础教育、环境保护、卫 生保健、制度建设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要素统 一市场形成的情况下,在利益驱动机制影响下, 使生产要素组合配置到县、镇这样可以获得较 大经济收益的区位,从而促进小城镇的成长。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