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本科高等教育现状教育学分析
来源:测品娱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5期 ・3・ ●教育理论_ l中西医结合本科高等教育现状教育学分析 张志国,王慧生,秦玉龙,毕惠娟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以北方和南方开设该专业院 校为例,运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师资安排、学制设计、学生选择等 方面分析了现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现状;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701(2011)05.0003.03 自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专业中开设中西医 专门人才。该校虽未强调中西医结合,但是定义为中医、西 结合临床方向,开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之先河,中西医结合 医平行学习也是不恰当的,虽然不能完全的结合,但是也应 本科高等教育已经经历20个春秋,在此期间,中西医结合本 要求学生对中西医结合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科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招生规模由最初的50人扩大到2010 综上,两个学校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理解差别很大,也 年的5000余人。2001年教育部增设目录外专业中西医临床 反映出目前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没有形成统一认 医学,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也算有了名分。并于2005年出 识,各校制订培养目标呈“混乱”现象。 版了规划教材,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教育的开始。 (二)培养目标脱离实际。 经过20来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本科高等教育已经成 南方某中医药大学确定该专业培养目标为:在坚持中医 为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得了令人瞩目 特色的前提下,增加西医课程比重,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西 的成绩。然而纵观各院校在培养目标、教育措施、教育者等 医、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床 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逐渐走入了“四不 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像”的怪圈。文章拟以教育学的视角,分析中西医结合本科 进行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的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的现状。 南方某医科大学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从事中西 一、培养目标的表述矛盾、脱离实际 医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确保其毕业后作为医生时 教育目的,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培养目标属于第二个层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保证他们有 次,第一个层次是国家的总的教育目的,第三个层次是使受 适当的基础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在中西医临床医学某一学 教育者得以发展的具体目标。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教育目 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培养目标中未提及“结合”,但是在该 的都是立法或者行规形式确定的…。同一个专业,各院 专业毕业生能够获得的能力中则提及:“运用中西医结合的 校的培养目标应基本一致,否则使社会很难了解该专业,直 理论和方法诊治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正确处理临床急、 接影响专业的发展。在保证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各院校 难、重症的能力”。 可结合本身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文章随机选择几所开办中 中西医结合的定义仍不明确,而上述两所学校强调中西 西医结合专业院校,就其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如下: 医结合的基础理论和职业素质略显不合时宜。各校脱离实 (一)培养目标不统一。 际表述培养目标,必然形成培养目标无定见,而致“被结合”。 北方某中医药大学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系统 二、教育措施缺乏针对性 掌握中西医基本临床技能与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能运用中医 (一)课程设置想当然,脱离培养目标。 诊疗思维与技能和一定西医学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从事中 课程设置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然而,如前所述各 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中医临床专门人 校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理解并非一致,其主修课程却 才。该校对培养目标表述非常朴实,但是过于强调中医的主 惊人的相似。上述4所院校的主修课程,基本由中医基础医 体地位,失去了“结合”的真正目的。 学、西医基础医学、中西医l临床医学三部分组成。相同的课 北方某医科大学确定该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 程,如何保证各校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这种奇怪现象,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中 方面验证了对于该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不统一,另一方面也 医学、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职业道 说明了各校课程设置未能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想当然安排课 德、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能够从事l临床各科工 程。 作的医师以及从事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宽口径医学高级 由于缺乏论证,中西医结合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与中医学 ・d・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5期 专业区别亦不明显。采取相关课程名称上增加“结合”二字、 引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名称等方式,变换课程安排形式,实 际内容无明显区别,未体现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优势。我们 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和中医学专业(中医 学方向)的课程设置为例,进一步印证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 设置存在的问题(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同中医学专业(中医方向)专业基础课程的比较 说明:上述专业课程设置来源于××中医药大学相关专业2006版教学计划 可见,在基础课程板块,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有13门课 程与中医学专业相同,占到总门数的86.7%;有2门课程名 称不同,且病理学同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在内容上存在 一定的重复,仅相差35学时。相同课程的总学时占到基础 课程板块总学时的88.6%。因此可以认为,在基础课程方 面,两个专业没有区别。 表2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同中医学专业(中医方向)专业课程的比较 说明:上述专业课程设置来源于××中医药大学相关专业2006版教学计划 可见,在专业课程板块,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有6门课 妇产科学、西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内容的堆 程与中医学专业相同,占板块总门数的54.6%,相同课程总 学时占到板块总学时54.7%,一致率仍显偏高。在不相同的 课程中,西医外科学总论与西医外科学的学时相同,内容基 本一致;增加了西医内科学的学时;我们在研究中西医结合 妇产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大纲后,这2门课程认为是 砌,增添了内容却没有相应地调高学时,必然影响教学质量。 在专业课程板块,两个专业的区别也不甚明显。 通过表1和表2的比较,主管者忽略中西医结合事业的 发展状况,未经论证,想当然,盲目安排课程,违背了高等教 育规律。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5期 ・5・ (二)授课内容庞杂难落实。 识到还处于“中西医临床用药结合阶段”,中西医结合至今尚 无一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楚的学科定义_4j。受现状影响,中 西医结合专业师资没有考核的标准,各校多以现有教师为主 体,也无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与其他专业师资没有任何区别。 非专业的师资队伍,严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质 量。 在教材编写编制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适时 原则、量力原则、实践原则等原则 J。适时原则,即课程内容 要源于基础研究与临床的发展,同基础和临床水平和谐发 展;量力原则,即课程内容应该是在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内, 如果难度太大,就无法满足教学目标;实践原则,即选择出来 的课程内容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去实践目标中所包含的行为。 2001年教育部确定的专业名称,没有如业界期望的命名 为中西医结合专业,而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不难看出无 (五)学生选择盲目缺乏了解。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亦随着扩招,录取人数不断增 加,录取方式同其他专业一样。学科内人士尚不能说清楚中 论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还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情况, 西医结合的内涵,对于一个年仅18岁的高中生及其家长而 都没有达到结合的水平。而现在的教材被命名为中西医结 言,能够对中西医结合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是很难的。另一个 合某某学,无疑违背适时原则;临床医学、中医学的学制都为 不容忽视的原因,各校多对中西医结合专业进行褒奖性的宣 五年,而中西医结合专业需要在同样的时间内,既要学习现 传,进一步诱导了学生,无法让学生清楚了解该专业,促成学 代医学,又要学习传统医学,并要形成结合,难度可想而知, 生的盲目性。 违背了量力原则;在课程内容中安排了很多I 床医学的内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本科高等教育虽然属于教育学范 容,但是就中医院校的办学条件,我们多以讲授为主,无法安 畴,但未遵循教育规律,没有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严 排相应的实践,违背了实践原则。 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本科高等教育质量,形成了现在中医不 不科学的选择,加之难以实践,客观上形成了“三无教 精、西医不通的尴尬局面。 材”,主观地强调中西医结合,难免有为了结合而结合的趋 向。 [参考文献] (三)学制设计短内容多、影响教育质量。 [1]徐厚道.教育学通论[M].jE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21. 中医学专业学制为5年,刚毕业的学生尚不能够胜任工 [2]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O07.161.162. 作,而中西医结合专业要求在短短的5年的时间里,完成中 [3]翟双庆,高宝忠,袁宝权,等.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及其人才 医、西医两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并要求掌握各校规定的基本 培养的几点思考(一)[J].中医教育,2006,25(4):22.26. [4]王阶,许志仁,袁宝权,等.中函医结合概念与范畴的探讨[J]. 技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学制设计上,缺乏论证,套用医学 中国中西医结合志,1997,17(7):690—692. 常规学制,严重影响了专业教育质量。这个问题已被众多学 者及管理人员所认识,但尚未能进行相关改革 3 。 [收稿日期]2010-07 (四)师资安排无可安排。 [作者简介]张志国,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医 中西医结合专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仍需清楚地认 史文献。 Pedagogic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COHI' ̄of combining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 ZHANG Zhi-guo,WANG Hui—sheng,QIN Yu—long,et al (n University ofTradaiom ̄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00193,China) Abstract:Ib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sittmf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n combining westem medicine with TCM by taking,for example,majors offered in universiites of north China nad south China,by applying pe 【) c theory nad method,aria— 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gn problems respectively from cultivation goal,curricuhma structure,teachign content,teaching aHallge— ments,academic design and student selectivity. Key Words:combining tradiitonal Chinese and we.stem medicine;undergraduate education;status quo;pedag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