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作者:李晓玲
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8年第8期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随之不断的发生改变。因此,课堂上时常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可是在我们教学后却经常、也应当反思一一个问题:在这40分钟里,学生究竟收获了多少?用另句话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一线 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要构筑有效的语文课堂,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读文本,把握主题
深入研读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崔峦指出对文本的解读,忌浅 浅尝辄止;搬一 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泛一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苏教版第八册语文教材《“番茄太阳”》 叙述了“我”与盲童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文章中的“我”显然就是作者的艺术化身,现实生活的艰难让“我的心情灰暗无比”,是盲童明明的笑声感染了“我”,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的心“温暖\"起来。对于文本的解读、“番茄太阳”的内涵、“明明的笑声”的理解是多元的,网络上争议也是较多的:绝大部分老师都把小女孩的“笑“解读为“坚强”,把结尾的“许诺捐腿”升华为“高尚的奉献精神”。但经过反复研读课文,我认为盲承快乐欢笑与“坚强”的性格无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所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老师一生都必须不止的看家功夫。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学作品,语言规范,而且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吸收、积累。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读懂词句,好的片段、课文要朗读、背诵。
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 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想.用诵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是这样处理“骨“这个字的: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想, “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下, 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
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关键在于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发挥语言的魅力。王崧舟老师仅凭对一个“冒\"字的解读就引导学生品出了荷花的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有灵魂的。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讲得非常清楚了。他说:“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之处,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固定的材料来的。”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要发挥语言的魅力。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
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 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遭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读靠小练笔。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業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