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工程师素质模型的构建与实施途径研究_基于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视角

工程师素质模型的构建与实施途径研究_基于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视角

来源:测品娱乐
第20卷第2期2011年4月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JournalofTianjinVocationalInstituteVol.20,No.2Apr.2011

工程师素质模型的构建与实施途径研究

———基于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视角

张海燕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410)

摘要:通过国内外对工程师培养的研究现状分析,阐述了工程师培养的模式及目前已采取的对策,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即将工程师分为普通工程师、执业工程师以及卓越工程师三个层次,并构建了新的工程师胜任素质模型,提出了提升胜任工程师素质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工程师;胜任素质;执业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15[2011]-02-0045-05

工程类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十分明确,即,要成为合格的工程师。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工程师培养现状分析

前夕美国机械工程师的职业文化;德国学者Walter

Kaiser和WolfgangKonig在《GeschichtedesIn-genieurs-EinBerufinsechsJahrtausenden》(工

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2008)一书中从历史角度全面阐述了工程师职业的发展过程。

早在20世纪30年代,Parsons,WilliamBarclay在《EngineersandengineeringintheRenaissance》

1.国外关于工程师培养的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程师培养就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主题,并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工程教育系统委员会、工程教育与应用委员会、工程与技术系统委员会、国家研究咨询委员会(NationalResearchCouncil)联合组成的工程教育与研究小组(PanelonEngineeringGraduateEdu-

(1939)中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工程师职业特征。Ahlstrom,

Goran在

《EngineersandIndustrial

Growth:HigherTechnicalEducationandtheEngineer-ingProfessionduringtheNineteenthandearlyTwentiethCenturies:France,Germany,SwedenandEngland》(1982)中介绍了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早期,法国、

德国、瑞典、英国四国的工业及工程师的发展情况。

cationandResearch)(PanelonTechnologyEducation)

出版的《EngineeringGraduateEducationandRe-

search》(1985)、技术教育小组出版的《EngineeringTechnologyEducation》

(1985),

《EngineeringEdu-(1995)从所

CommitteeontheEducationandUtilizationoftheEngi-neer,NationalResearchCouncil《EngineeringEduca-tionandPracticeintheUnitedStates:FoundationsofOurTechno-EconomicFuture》(1985)审视了美国工程教

育的现状,Seely,BruceE在《Research,Engineer-

cation:DesigninganAdaptiveSystem》

个方面:

涉及的研究问题来看,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五

(1)关于工程师职业的历史起源及工程师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ing,andScienceinAmericanEngineeringColleses:1900-1960》

(1993)一文中阐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

美国院校工程师培养情况。

Calhoun,DanielH在《TheAmericanCivilEngi-neer:OriginsandConflict》(1960)中介绍了美国土

木工程师的历史起源。Calvert,MonteA在《TheMe-

M.E.多勃鲁斯金在《人文科学教育在工程师培养

中的作用》

(2002)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人文社会科

学在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报告《2020工程师》指

chanicalEngineerinAmerica1830-1910:ProfessionalCulturesinConfliet》(1967)中介绍了1830年至一战

收稿日期:2011-04-06

基金项目: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指导研究》(编号:CJA1001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4-),女,河北成安人,天津职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建造师,博士。

-45-

第20卷第2期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Apr.20,No.2

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沟通和表达技巧、商业及管理科学对于工程师培养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或者至少与技术教育的地位同等重要。

(2)关于工程师培养模式

德国十九世纪后期,工程师培养完全由工业大学的技术专业和高等技术学校来承担,这时期德国的工程师除了拥有一定的从业证明以外,还具有大学学历,工程师教育开始成为了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并初步形成了独具德国本土特色的培养模式,后来被称之为“学院培养模式”。至今,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还是分为两个层次来进行:技术大学或称为工业大学和高等技术专科学校,二者培养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工程师毕业都会得到“文凭工程师”的学位认可,所不同的只是二者在培养目标上会有所侧重,技术大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往往更加注重于理论学习和研究;而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则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德国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既不同于英国的实训培养模式,也不同于美国的工厂培养模式,而是依照它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最具特色的三点是:第一,德国工程师教育所推行的“文凭工程师”制度。所谓“文凭工程师”,即在培养的过程中是将工程师专业教育与相关的资质认可联系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需要通过最基本的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来获得相应的学位;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学生的职业资质的培养,保证他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第二,德国工程师教育是以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在培养工程师的这些技术大学里,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在学校中完成能成为一名专业工程师的一切训练,这些大学往往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校期间,不仅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联系实际,培养自已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善于操作,注重实践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第三,德国工程师教育始终渗透着敏锐的国际意识。注重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一直是德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从最开始德国的教育影响世界,到后来德国的教育去学习世界,德国人一直关注着国际市场。为了能获得工程师资质的国际互认,德国也不失时机的加入了工程教育评估国际框架的华盛顿协议组织,依据国际标准开始了工程专业认证工作,这一举措不仅加速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同时也为

-46-

德国工程师教育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美国欧林工学院工程教育模式具有典型意义。欧林模式的课程设计由卓越的工程学知识、企业管理学知识和人文社会学科组成的培养体系。它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一,是坚实的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目的是教给学生有关工程和科学的基本原理。第二,是商业(企业)类有关知识,此类课程着力于促进对企业精神、工程的商业环境的理解。第三,是艺术、人文、社会科学。欧林工学院以丰富而坚实的博雅教育为背景和基础,学生每学期都会有涉及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欧林学院培养模式使学生能深入了解未来工作将依赖的社会、人类环境以及他们将面临的专业问题和道德问题,从而避免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割裂地学习工程技术,因为任何工程技术都离不开一定商业、政治、文化和美学背景,只有这样,学生和教师才能够把工程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法国的工程师教育有成熟的体系,一直维持高质量;20世纪初,由于大规模工业的逐步成熟,工程师对工业技术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工程师的培养也有了专门化的需求。法国的工程师教育实行精英教育,入学选拔严格,竞争激烈。法国每年约有50万人通过高中会考(BAC),绝大部分进入综合性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仅有2万人被选拔进入职业教育预科班,竞争非常激烈。

2.国内关于工程师培养的研究

虽然我国是在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的概念,但对于工程师培养的研究由来已久。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与“工程师”相关的概念辨析

如从社会发展角度指出工程师的角色定位应由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转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2005),李伯聪从多种社会关系中分析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特点(2006),李曼丽对“工程师”进行词源解析(2010),林健提出了工程师分类的原则,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行了一系列阐释(2010),指出“卓越工程师”计划引发了教育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标准的若干变革,讨论了该计划通用标准的制订原则和基本思路,随后依次重点讨论分析了本科层次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硕士层次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和博士层次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指出参与

第20卷第2期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Apr.20,No.2

该计划的学校方案分为学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两部分,其中学校工作方案包括专业领域的选择、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措施的制定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国际化培养等。吴正权分析了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能力结构,第一层次的基本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知识表达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第二层次的实际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第三层次的创造性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开创性的工作能力(1990)。

(2)有关工程师的生存现状分析

责任的历史演变(2006),陈万求分析了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2006),何放勋分析了影响工程师社会责任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2006),王端庆等指出官产学研的密切合作是工程师培养的支撑条件(2007)。

(5)工程师培养的经验介绍

研究者对自己所属院校工程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如高浩其介绍了宁波工程学院“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平台+模块”理论教学体系、

“1245”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师素质”培养体系;夏德深介绍了法国鲁昂电气工程师高等学校培养工程师的一系列措施(1991)。

二、工程师素质模型的构建

1990年11月进行的全国科学家与工程师抽样调

查,对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为什么献身科学技术,以及他们的时间分配、工资收入、工作条件、环境条件、精神状态和能力发挥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盘点。刘少雪等人对企业工程师以及学校工程硕士的就业环境、素质要求、本科毕业生的评价、工程师的继续教育等进行问卷调查,对中国工程师职业和教育的状况以及对未来的改革设想进行了初步了解,并据此对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合格工程师的培养提出建议(2006)。

(3)工程师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

顾建民对德国工程教育体系特征和改变动向进行分析(2001),王学川分析德国大学长期以来在科技道德教育方面形成的有益经验(2010),刘敏介绍了法国高等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包括严格的选拔制度、创新的培养、与经济领域的密切合作等(2009),孔寒冰以英国为例,详述其三类工程师的专业能力标准(2010),根据美国“2020工程师”计划的《愿景报告》提出新世纪工程教育应予以关注的六个方面(2006),李曼丽运用质性研究挖掘优秀工程师成长的关键阶段,识别影响工程师成长阶段中的重要因素,对于探讨中国工程师培养机制问题十分有益。

(4)工程师培养的对策研究

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改造课程体系,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关键问题。王章豹等从工程哲学角度分析了未来合格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提出工程素质培养的措施(2008)。王进从伦理行为构成视角审视工程师伦理行为(2010),范静波通过对工程师社会责任多重内涵的阐释,提出工程师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若干原则(2011),龙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阐述了工程师伦理

1.理论回顾

比较典型的素质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以及“洋葱”模型。本文在“洋葱”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模型为三维立体模型。

2.模型的构建

(1)研究视角。本文拟从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及考试内容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工程师的素质模型。

工程师是职称的一种;建造师是执业资格的一种;执业资格和职称不同,职称是专业技术职务,是对知识能力的综合反映,强调的是同行之间的垂直比较。执业资格则是就个人知识能力同行业要求相比较,是为了保证从业人员素质。只有获得执业许可的人才能从事特定的职业,我国执业资格制度是对某种责任重大、关系公共安全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建设部负责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编制和组织命题工作。人事部负责审定其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和考试试题,组织实施考务工作;会同建设部对考试考务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和确定合格标准。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由建设部负责拟定,并由人事部负责审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局),建设厅(委)按照国家确定的考试大纲和有关规定,在本地区组织实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建设部或其授权的机构是一级建造师的执业资格注册管理机构,对考试合格的注册申请人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建造师注册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的注册办法,颁发辖区内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建造师注册证》。

尽管执业资格与职称分属不同的系列,但可以认

-47-

第20卷第2期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Apr.20,No.2

定通过建造师考试的工程师,其综合职业能力普遍高于未获取执业资格的普通工程师。为了能够充分运用手中资源,更多地承担工程项目,多数企业希望有足够多的项目经理人选,因而普遍鼓励本企业员工参加本行业内的执业资格考试,更有甚者以此取代员工的在职培训。

(2)研究假设。本研究假设工程师可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普通的工程师,没有资格担任项目经理;第二层次,为执业工程师,有资格担任项目经理等高级管理职务;第三层次,为卓越工程师,不仅有资格担任项目经理等高级管理职务,而且有非凡的业绩。成为第一层次的工程师相对比较容易,而要成为第二层次的工程师,则需要通过相应的考试,而第二层次是通向第三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必由之路。

(3)模型的构建。通过分析建造师考试内容,笔者发现,拥有建造师资格证的工程师其胜任素质包涵以下几方面。

第一,法律知识体系。无论是一级建造师还是二级建造师考试均单列了建设法规这一考试科目,足见其对相关法律的重视。内容方面尽管涵盖的法律种类较多,但有所侧重,侧重于考核工程师们对建筑法、合同法以及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理解与应用。

第二,管理能力体系。二级建造师考试对工程师管理能力的要求侧重于施工现场有关成本、质量、安全及进度等方面的微观管理;一级建造师考试则相对更重视宏观工程项目的管理,淡化了具体化的操作层面的管理能力。

第三,实际操作能力体系。与管理能力体系相一致,实际操作能力方面,一级建造师考试内容广泛,不局限于施工现场;侧重于项目及施工组织层面,不强化施工技术方面的实操能力。二级建造师考试内容与其它执业资格考试相比最贴近施工现场,对施工技术、方法等内容要求较高。

第四,工程经济的理念。二级建造师考试淡化了工程经济的理念,未单设考试科目,只是将工程经济的思想融入了施工管理过程中。而一级建造师则突出了工程经济的重要性,不仅单设“工程经济”考试科目,而且在保留二级建造师相关经济思想的同时,又将“财务管理”、的理念。

-48-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如下图1所示“执业工程师”胜任素质模型。

图1“执业工程师”胜任素质模型

图1中,工程师尤其需要工程实践经验将法律法规、工程管理知识以及工程经济理念等融合在一起,形成初始形态的综合工程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国家强制的执业资格考试,深化对法律知识体系,工程管理知识体系以及工程经济理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成长为合格的“执业工程师”。至于“卓越工程师”的形成则需要更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作支撑。

三、实施途径

1.改变现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努力实现“两证对接”

首先,行业协会可以而且应该参与到高等院校工程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可以指导高等院校工程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建设。通过行业协会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其次,由行业协会主持相关执业资格考试工作。既实现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与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接轨,又实现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与企业实践需要紧密贴合。使执业资格考试真正起到提升工程师实践能力的作用。这一举措将改变“大学考试注重知识,学校的教学计划由自己确定,课程的安排不能正确反映市场需求”的现实问题。此种执业资格考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等教育与在职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进而使工程师通过工程实践顺利实现“大学毕业证”与“执业资格证”的“两证对接”。

2.建立健全个人与企业双重诚信管理体系

我国的个人诚信体系建设首先在金融保险领域施行,在工程技术行业,还没有实行有效的从业人员的诚信制度。不过我国新制定的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已经注意了执业与诚信的联系,但并没有直接与个人挂钩,而是由从业人员所在企业与个人挂钩。多数情

“宏观经济”以及“技术经济分

析”一并融入考试内容,强化了工程要“合理节约”

第20卷第2期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Apr.20,No.2

况下,重视企业信誉,对个人信誉问题较少关注。

建立健全个人与企业双重诚信管理体系,对于执业工程师谨慎执业,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很有必要,此举措利于我国“卓越工程师”工程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工程师个人诚信体系建设能有效制止越来越严重的“执业工程师挂靠”问题;这种社会不正常现象使建设工程脱离了合格工程师的视线,严重影响我国工程质量,进而将可能影响到我国工程师的国际形象。

能很好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能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工程师能否胜任其工作跟他个人的继续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每项工程都有其“单件性”及“独特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工程师每从事一项新的工程建设任务,都要学习新知识,甚至新技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家强制“执业工程师”定期接受继续教育的原因之所在。

综上,提升我国工程师的能力迫在眉睫,构建工程师素质模型十分必要。通过分析发现,工程实践经验是整合法律法规、管理经验及工程经济理念的粘合剂,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成长为“执业工程师”的助推器,而“卓越工程师”培养更是离不开工程实践的土壤,多年的执业经历加上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能够炼就我国的“卓越工程师”。

3.执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应重视前瞻性、实用性,

以典型案例引发工程师思考

目前的建造师执业资格继续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成型的行业规范,对从业中的具体问题涉及不够具体深刻。由于继续教育内容缺乏前瞻性,导致接受继续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并不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杨理连]

[1]Felder,R.M.,Sheppard,S.D.,&Smith,K.A.(2005).Specialissue:Theartandscienceofengineeringeducationresearch.JournalofEngineeringE-ducation,94(1),205.

[2]Jamieson,L.H.,&Lohmann,J.R.(Eds).(2009).Creatingacultureforscholarlyandsystematicinnovationinengineeringeducation.Washington,DC:AmericanSocietyforEngineeringEducation.Retrievedfromhttp://www.asee.org/about-us/the-organization/advisorycommittees/CCSSIE/CC-SSIEE_Phase1Report_June2009.pdf

[3]周世明.国际化背景下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模式研究—中英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比较[D].上海:复旦大学,2005.[4]于

淼.美国与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TheConstruction&PracticalWaysofEngineerCompetenceModel:BasedontheAngleofQualificationExaminationofLicensedConstructors

ZHANGHai-yan

(TianjinVocationalInstitute,Tianjin300410,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modelandmeasuresofengineercultivationatpresentthroughthereviewallovertheworld.Basedoncompetencetheories,weproposedthehypothesisthatengineercanbedividedintocommonengineer,registeredengineerandexcellentengineer.Anewmodelofregisteredengineercompetencecharacterisconstructed,andthemeasuresofimprovingsuchengineers'capacityareputforward.

Keywords:engineer;competencecharacter;registered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