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第2单元 语文园地 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学习 2.过程与方法 目标 (1)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2)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积累民间谚语。 重点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难点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单元 2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6年级 同学们,你了解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吗?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去了解和掌握这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出示课题:语文园地 1.同学们
讲授新课 一、交流平台 朗读“交流平台”平台的内容。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你读了小朋友的话,你收获了什么? 2.讨论、探究、回答。 (1)你读了小朋友的话,你收获了什么? 读名著时,我们可以对书中人物做出自己的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通过学习得知从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去评价人物。 价,要特别留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悟、思考、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人物,因为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 (2)练一练,用。 读一读下面的段落,说说你对人物有什么评价。 他站在镜子前面闭上眼睛,过了好几分钟才睁开。当时他估计怪样子肯定消失了。可是怪样子并没有消失,他仍然像刚才一样小。从别的方面看,他和以前完全一样。他那淡黄的头发、鼻子上的雀斑、皮裤和袜子上的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只不过变得很小很小罢了。 那些鸡没完没了地叫着:“他活该!他活该……”他实在无法忍受,捡起一块石头朝他们扔了过去,并骂道:“住嘴,你们这群乌合之众!” 猫稍稍睁了睁眼睛,里面射出了一道寒光。他先得意扬扬地念了一阵经,然后才说:“要我帮你的忙?是不是因为你经常揪我的尾巴?” 这时男孩恼怒了。他已经完全忘记他现在是多么弱小无力。“怎么着?我还要揪你的尾巴!”他表达。
说着便向猫扑了过去。 男孩对猫并不示弱,反而向前逼近了一步。这时猫突然一跃,径直朝他扑了过去,把他摔倒在地,跳到他身上,前爪按住他的胸口,对着他的咽喉张开了大嘴。 男孩感觉到猫的爪子穿过他的背心和衬衣,刺进了他的肉皮,锋利的犬牙触到了他的咽喉上。他拼命地喊着救命。 男孩经常欺负小动物,向黑猫询问小狐仙的下落,遭到鸡的嘲笑和大黑猫的羞辱。 (3)我拓展,我积累。 通过学习 掌握夸张的作用。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有的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有的人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有的人性格外向,开朗活泼;有的人性格豪爽,善交朋友……也有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人处世的方法也会发生变化。总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别人,评价别人。 作探究,披文入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词句段运用 1.全班合作学习: (1)互相朗读“词句段运用”的内容,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 读下面的例句,说说加点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读一读,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B. 夸张及作用。C.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 读一读, 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2.讨论、探究、回答。 (1)读下面的例句,说说加点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而尔法官家,接着 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 泪水如雨,洒了...... 一地 。 ..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 了啊。 .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读一读,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句子中的加点部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2)夸张及作用。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3)练一练,用。 从“盼望 饿 安静 喜欢 厚”这 几个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安静:教室里安静极了,就算一根针掉地上也能听得见。 饿:他就一天没吃饭,饿得简直要死,好像三头牛都填不饱肚子。 4.我拓展,我积累。 小朋友,你还积累了哪些像这样的句子? 运用夸张这种修辞方法的句子还有很多。 活动探究。理解、探究。 如:地方小: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盖房子呢? 医术高: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还没开,病就好了一大半。
5.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 读一读, 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译者俞东明、陈海庆翻译的句子语言更简洁、 凝练,能够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并且“前所未 有”“辉煌”“泪水如雨”用词恰当,引人深思。 6.练一练,用。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1)他站在镜子前面闭上眼睛,过了好几分钟才睁开。 (2)他闭上眼睛站在镜子前面,等了一会儿才能开眼睛。 喜欢(1)因为第(1)句比第(2)句语言更连贯、清晰、精炼。 5.我拓展,我积累。 在外国名著中有许多经典名句,读一读,可以积累下来。 1.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 《安娜·卡列尼娜》 2.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人与海》 3.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诗选》 (三)日积月累 1.全班合作学习: (1)阅读谚语,读出韵律。(2)探究:民间谚语的意思?
2.探究、回答。 (1)出示:谚语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理解意思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句意: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句意:别说你出发的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句意:君(这里是个代名词,不是特指帝王)说了一句话;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听到了这句话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句意:经过遥远的路途才能知道妈的力气大小,时间长久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 (3)拓展: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远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客来主不顾,自是无良宾。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课堂练习 解释谚语的意思。 (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2)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 通过民间谚语的学习和积累,增长学生的才干和提高鉴赏力。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学习了不同语言的表达的巧妙之处,理解并积累民间谚语。 语文是不断积累的, 在我们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对比、多运用,才能够灵活巧妙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内容。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折八扣书
一折八扣书盛行于三十年代,学生所买的大都是这种书。一折,而又打八扣,即定价如是一元,实售只是八分钱。当然书后面的定价是预先提高了的,但是经过一折八扣,总还是很便宜的。为什么不把定价压低,实价出售,而用这种一折八扣的办法呢,大概是投合买书人贪便宜的心理:这差不多等于白给了。
一折八扣书多是供人消遣的笔记小说,如《子不语》、《夜雨秋灯录》、《续齐谐》等等。但也有文笔好,内容有意思的,如余谚心的《板桥杂记》、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也有旧诗词集。我最初读到的《漱玉词》和《断肠词》就是这种一折八扣本。《断肠词》的样子我到现在还记得,封面是砖红色的,一侧画一枝滴下两滴墨水的羽毛笔。
一折八扣书都很薄,但也有较厚的,《剑南诗钞》即是相当厚的两本。这书的封面是米黄色的铜版纸,王西神题签。这在一折八扣书中是相当贵的了。
星期天,上午上街,买买东西(毛巾、牙膏、袜子之类),吃一碗脆鳝面或辣油面、几只猪油青韭馅饼,然后到书摊上挑一两本一折八扣书,回校。下午躺在床上吃粉盐豆(江阴的特产),喝白开水,看买的一折八扣的书。这一天实在过得蛮快活。
一折八扣书为什么卖得如此之贱?因为成本低。除了垫出一点纸张油墨,就不须花什么钱。谈不上什么编辑,选一个底本,排印一下就是。大都只是白文,无注释,多数连标点也没有。
我倒希望现在能出这种无前言后记,无注释、评语、考证,只印白文的普及本的书。我不爱读那种塞进长篇大论的前言后记的书,好像被人牵着鼻子走。读了那样板着面孔的前言和哕嗦的后记,常常叫人生气。而且加进这样的东西,书就卖得很责了。
—节选《读廉价书》作者:汪曾祺
(1)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汪曾祺先生对读廉价书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此文回答并说明理由。
【答案】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一折八扣书,它的内容、成本及人们对它的喜爱。 (2)汪曾祺先生喜爱读这种一折八扣廉价书,因为这种书简洁,无前言后记,无注释、评语、考证,只印白文。读起来省时间,也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价钱又便宜。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一折八扣书,它的内容、成本及人们对它的喜爱。 (2)汪曾祺先生喜爱读这种一折八扣廉价书,因为这种书简洁,无前言后记,无注释、评语、考证,只印白文。读起来省时间,也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价钱又便宜。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家的敲门声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的比
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②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③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的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⑤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如今我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一年之中回家的次数已是屈指可数,然而家门口的那把椅子居然还在……真的,我现在忽然很想哭,很想家,很想我的爸爸妈妈,我想回去看看他们。
⑥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读全文想一想,文章以“回家的敲门声”为题有何好处? (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词句。 ①请写出第①段中加点词“憨笑”的含义。
②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一段又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联系现实生活,请简要谈谈你读了本文后获得的启示。
【答案】 (1)本文主要写几个不同时期 “我”下班回家,年迈的父母听见敲门声迎接“我”回家的事情。
(2)既点明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3)①“憨笑”原指傻笑、天真的笑,文中指父亲被母亲猜中心思发出高兴的笑,表现了父亲乐意为“我”开门的心理。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等儿子回家的父母比作雕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盼儿归来的虔诚和执着的形象特点。
(4)画龙点睛,升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为子女营造安宁与温馨港湾的父母的感激之情。 (5)示例一:作子女的,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示例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关爱父母,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让父母感受到幸福。
【解析】【分析】(1)细读文章可知,作者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父亲和母亲总是会开门迎接我回家的几件小事。
(2)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内容: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明文章的主旨;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回家的敲门声”既点明父母期待我回家的主旨,也是文章的写作线索。
(3)第①小题要求理解词语的含义。句中的“憨笑”的本义指的是朴实天真的笑,在这里指父亲的朴实,为能为给儿子开门而开心,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第②题要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将比做“雕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达了父母等候儿子的执着和对儿子的爱。 (4)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来理解,最后一段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主旨,写出了父母对“我”的爱,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5)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根据“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可以明白,子女永远是父母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所以,我们应该多尊重、关爱父母,多与他们交流,感恩父母,让父母感受到幸福。
故答案为:⑴本文主要写几个不同时期 “我”下班回家,年迈的父母听见敲门声迎接“我”回家的事情。 ⑵既点明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⑶①“憨笑”原指傻笑、天真的笑,文中指父亲被母亲猜中心思发出高兴的笑,表现了父亲乐意为“我”开门的心理。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等儿子回家的父母比作雕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盼儿归来的虔诚和执着的形象特点。
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为子女营造安宁与温馨港湾的父母的感激之情。
⑸示例一:作子女的,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示例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关爱父母,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让父母感受到幸福。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概括的语言要简洁。
⑵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读懂句子,注意题干的要求,从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上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的是段落作用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段落的基本作用,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从表达的相关和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
⑸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写出自己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月迹 贾平凹
①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②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很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③我们就都跑出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但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④“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⑤“是树,孩子。”奶奶说。 ⑥“什么树呢?” ⑦“桂树。”
⑧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乎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⑨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⑩“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⑪“谁?”我们都吃惊了。 ⑫“嫦娥。”奶奶说。 ⑬“嫦娥是谁?”
⑭“一个女子。”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⑮“有三妹漂亮吗?” 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⑰三妹就乐了:
⑱“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⑲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⑳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㉑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㉒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㉓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㉔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而且沿着河沿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㉕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㉖“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㉗“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㉘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㉙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3)文章写月亮里有桂树、嫦娥,这一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文章里,月亮蕴含了深刻的含义,你认为有哪些?
【答案】 (1)几个山村孩子在中秋夜寻找月亮,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渐升渐圆的过程,透露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3)增添文章的奇幻色彩,使文章更有情致;是美好事物(神秘事物)的象征,是引起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缘由;客观上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4)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写的时间是:中秋的夜里。地点:堂里、院子里、河边。人物:我们这些孩子。事件:堂里盼月;院里寻月;河边议月。孩子们心中的月亮是漂亮的,是神秘的,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据此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几个山村孩子在中秋夜寻找月亮,表现了孩子
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月亮是长了腿的”把月亮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月亮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它在给我们玩捉迷藏,它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很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因此这个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渐升渐圆的过程,透露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写几个孩子寻找月亮,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是多么的神秘;月亮里有桂树,和我们身边的这一棵桂树一样,月亮里还有嫦娥,像三妹一样美丽的嫦娥,总之,月亮是那么的美,那么的令人向往,它是美好事物(神秘事物)的象征,是引起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缘由。结合下文分析,月亮是那么的美,所以才有下文中孩子们到河边寻月、议月的内容,因此月亮里有桂树、嫦娥这一内容客观上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4)从月亮里有桂树、有美丽的嫦娥,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时一个好地方,我们都渴望属于自己,我们喝下杯中的酒,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月亮等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
故答案为:⑴ 几个山村孩子在中秋夜寻找月亮,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⑵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渐升渐圆的过程,透露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⑶ 增添文章的奇幻色彩,使文章更有情致;是美好事物(神秘事物)的象征,是引起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缘由;客观上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⑷ 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⑵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③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形象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反复阅读有关段落,并通过具体语句理解文章的形象,最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⑤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⑥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⑦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⑧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⑩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⑪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⑫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⑬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⑭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⑮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⑯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 给文章命一个标题。________
(2) 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结尾说“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中“长大”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
(3) 文中画线句子是________ 描写,作用是________
(4)“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5)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________(详写,略写),而“考上中学”和“长出青春痘”却是________(详写,略写)。这样剪裁材料突出了________这一主题。
(6)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请结合本文主题,联系生活谈一谈你对“长大”的体会。 【答案】 (1)我长大了
(2)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能够承担责任 (3)环境;为下文写撞倒人埋下伏笔 (4)因为我想丢下老太太逃走。 (5)详写;略写;能够承担责任才是长大 (6)能结合“责任”谈长大,有自己的见解即可
【解析】【分析】(1)全篇围绕“什么是长大”展开,文章前面写自己“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却总是被否定;“我”担负起照顾被邻居家的小男孩撞倒的老太太的责任,父母亲夸赞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明白了长大的内涵,“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所以标题应该是“我长大了”。
(2)根据第一段“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和倒数第二段“我也终
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提炼。 (3) “雾气很重”,会影响视线,导致看不清楚;“路上很滑”,容易出现事故,这样的环境描写为下文邻居的男孩撞倒老太太埋下伏笔。
(4) “我惭愧”是因为上文写到,邻居的男孩“逃之夭夭”后,“我”有过类似念头,“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我”是为曾经产生这个念头而惭愧。
(5) “我”因为替邻居男孩承担起照顾老太太的责任,明白了“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是文章的主题,所以详写。“考上中学”和“长出青春痘”是“我”成长中对什么是长大的探寻过程,是略写。 (6)每个人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可能对长大的认识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怎样,长大都意味着责任。所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也应该把“责任”作为其中必要元素。 故答案为:⑴我长大了;
⑵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能够承担责任; ⑶环境;为下文写撞倒人埋下伏笔; ⑷因为我想丢下老太太逃走;
⑸详写;略写;能够承担责任才是长大; ⑹能结合“责任”谈长大,有自己的见解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标题可以是文章的线索,也可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的主旨; ⑵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从第一段可以找到:希望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从结尾可以找到:“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⑶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句即可解答;
⑸题考查文章详略问题。“撞人”和“吃晚饭”是详写,这两个情节表现“我长大了”;“考上中学”和“长出青春痘”是略写,因为“我还没长大”。这样剪裁材料突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大这一主题; ⑹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结合“责任”谈长大,有自己的见解即可。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捅马蜂窝
①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也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②“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③“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④“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⑤“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⑥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⑦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的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⑧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了个枣大的疙瘩,自已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包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⑨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人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儿叫起来,慌忙跳开。 ⑩“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⑪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⑫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已也就死了。”
⑬“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⑭“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⑮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⑯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⑰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⑱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窗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⑲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⑳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顔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已: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________——“我”捅马蜂窝——________后院又有了马蜂窝。
(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__。
(4)读文章第1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________》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
(5)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6)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答案】 (1)人应该与动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2)爷爷后院有马蜂窝;后悔捅马蜂窝。 (3)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6)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主要回忆“我”小时候捅马蜂窝,被马蜂拼死复仇的故事,通过写爷爷的话让我知道了马蜂蜇我的原因,内心无比的自责,再结合文章最后的“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可知,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人与动物应该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因为伤害别人,也是在伤害自己。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爷爷后院里有个马蜂窝,奶奶让爷爷捅下来,却遭到爷爷的拒绝;第二部分写我偷偷地和妹妹捅马蜂窝,被蜇伤;第三部分写爷爷的话让我知道了马蜂蜇我的原因,内心无比的自责;第四部分写马蜂再次来到爷爷的窗下筑窝,我十分高兴,并暗自提醒自己:再也不做一件伤害别人的事。据此可概括填写作答。
(3)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并能根据词语的本义推断出其比喻义。在生活中,我们常用“捅马蜂窝”来比喻惹了祸或者是招惹了不好惹的人。
(4)文章第1段叙写了爷爷后院里有个小园,并记叙了园内的景色和“我”在这里快乐玩耍的情形,并说是“也是我儿时的乐园”。这与鲁迅所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介绍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情形极为相似。据此可填写作答。
(5)本文重点写了一只马蜂,首先是这只马蜂不仅蜇了“我”,还通过爷爷知道了它因为蜇了“我”而
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做到详略得当,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6)文章最后一句话“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通过“捅马蜂窝”这件事所得到的人生感悟,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起到点明文章中心——人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其中,这句话中的“别人”,不单单指除了自己以外的人,还包括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故答案为:⑴ 人应该与动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⑵ 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 后悔捅马蜂窝。 ⑶ 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⑸ 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⑹ 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⑵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即可。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积累与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并能根据词语的本义推断出其比喻义。
⑷本题考查积累文学常识。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和题目的提示作答即可。 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课文句子的理解作答。
⑹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和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语句的作用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6.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栅栏两边苹果甜
①艾尔和胡安住在普韦布洛村村口两幢并排的房子里,尽管他们的房子十分相似,但艾尔家的庭院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苹果树,而胡安家却没有。在艾尔看来,除了家人和好脾气,胡安拥有的东西很少。
②春天,苹果树蓬蓬勃勃地开出满树的粉色花朵;秋天,苹果树的枝头缀满红艳、甜美的果实。这时,艾尔每天都会对着苹果树吹嘘一番:“我的苹果树开出的花最美丽,结出的果实最甜美,这使我成为普韦布洛村最棒、最幸福的人!”“那的确是棵很美的苹果树。”胡安赞同地说,“你也让我们一同欣赏它的美丽,我感觉很开心。”听到别人也从他的苹果树上获取益处,艾尔的幸福减少了一大半。他越想越不高兴,为了独享苹果树恩赐的幸福,他悄悄地建造了一道高高的栅栏。
③尽管如此,有一年春天,艾尔还是沮丧地看到,苹果树的一根枝条已悄悄伸进了邻居家的庭院。艾尔想:“我不能剪掉它,秋天它还会结出很多的苹果呢。不过,胡安怎么可以从我的树上获得好处呢?”在粉红色花朵盛开的春天,他异常烦恼;到绿叶满枝头的夏天,他心事重重;当果实挂满枝头的秋天来到时,他决定解决此事。
④艾尔站在庭院里采摘苹果,他很努力,却怎么也够不到栅栏另一边枝条上的苹果,他很沮丧。
然而,第二天,他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苹果蛋糕,卡片上面写着“谢谢”,署名“胡安”。艾尔恼火极了,他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把卡片摔到地上,胡安偷了他的苹果!
⑤他带着蛋糕,急匆匆赶往家。他把蛋糕掷到桌上说:“看这个,这是用从我家树上采摘的苹果制作的,胡安犯了偷盗罪!”问:“你肯定做蛋糕的苹果是你的吗?”艾尔怒气冲冲地说:“当然!许多年前,我父亲在庭院里亲手栽下这棵苹果树,土地和树都属于我,苹果当然也属于我。”说:“从现在起四天后,法官将去普韦布洛村考察。你既然提交了案子,肯定能得到公正的裁决。”艾尔皱起眉头问:“我应该怎么为法官准备证词?”“你已经站在自己一方讲述了事情,但一个栅栏有两边,就像所有争论一样。法官希望你了解问题的两个方面,请你明天带着胡安的观点再来。”说。 ⑥艾尔朝家的方向走,他努力想象胡安可能会说什么。树枝确实越过了栅栏,胡安又那么贫穷,任何食品当然都受他欢迎。“不过,那是我的苹果树!”艾尔对着一条路过的狗语气坚定地说。 ⑦第二天清晨,艾尔返回家,说出了他想象的胡安一方的辩词。“他会说苹果落到了他家庭院,因此变成他的了。”艾尔说,“但是,如果一条狗跑进他家院子,狗却不会变成他的。”艾尔为自己想出的精彩辩词感觉十分自豪。“但胡安为什么要送给你苹果蛋糕呢?”问道。“为什么?嘲笑我呗!”艾尔说。说:“可是,胡安没有能力送给别人食物啊。你的说法有欠妥当。一个栅栏有两边,就像所有争论一样,你还需要考虑一天。”艾尔勉强地说:“我将去和胡安谈一谈,但这只会使我的证据更加充分!”
⑧晚上,艾尔坐在院子中,出神地凝视着树木和栅栏。微风下,苹果树发出沙沙的声响;栅栏边,盛开的小花也快活地眨着眼睛。艾尔想:苹果树是我的,所以它的果实也是我的,但是苹果落到了胡安家院子里……胡安为什么要送给我蛋糕呢?
⑨艾尔来到胡安家门口,轻轻敲了几下门。胡安打开门,一看是艾尔,就十分友好地笑起来:“你喜欢那个蛋糕吗?我必须感谢你。你家苹果树伸过来的树枝,给我和家人增添了许多快乐,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绿荫,都令我们无比幸福。我知道,拥有普韦布洛村最棒苹果树的人肯定也是最慷慨之人,但那些苹果,当然属于你。我想,我们从你的苹果树那里得到了如此多幸福,只把苹果归还给你就显得过于微薄了,所以,我妻子用所有的苹果烤成了一个香甜的蛋糕,我们希望你喜欢它!” ⑩艾尔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感觉自己比一只蚂蚁还要矮小。此时,他最初的气愤已经像绵白糖一般完全融化在水中了。
⑪“你愿意和我们共进晚餐吗?”胡安指着餐桌说。餐桌上摆着一些简单的饭菜:豆子、米饭和玉米饼。艾尔知道,明天法官到来时,他不用提供任何证词了。他说:“很乐意,和你们在一起,我很幸福!但请允许我带点东西过来。”说完,艾尔连忙跑回家,仔仔细细地选了一篮最大、最红的苹果,带着这边的甜甜的苹果去了栅栏的另一边。
(1)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栅栏两边苹果甜”的含义。
(2)阅读选文②~⑪段,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艾尔不满分享果树,修建栅栏。→①________→②________→艾尔到胡安家考察,得知。 (3)选文中艾尔两次“脸涨得通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不同的心理。 ①艾尔恼火极了,他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把卡片摔到地上…… ②艾尔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感觉自己比一只蚂蚁还要矮小。
(4)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微风下,苹果树发出沙沙的声响;栅栏边,盛开的小花也快活地眨着眼睛。(赏析划线的词语) (5)幸福在哪里?文中的艾尔和胡安已经找到,你是否也已经把幸福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呢?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获得幸福。(不少于30字)
【答案】 (1)既指艾尔家的苹果香甜,也指善良、宽容消除了二人的隔阂,给栅栏两边的两个家庭带来愉悦、幸福、甜蜜。
(2)艾尔发现树枝伸过栅栏,心事重重。;艾尔发现苹果被偷,向投诉。
(3)①表现了艾尔因发现自己的苹果被“偷”而气愤、恼火的心理。②表现了艾尔明白后羞愧、内疚的心理。
(4)运用了拟人修辞。写微风中苹果树的声响和栅栏旁边星星点点的小花在风中摇曳的情态,渲染温馨的气氛,衬托艾尔此时内心微妙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5)参考示例: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摆正心态,对于生活不能奢求;其次要有善于发现幸福的慧眼,亲人的细心呵护、朋友的温馨话语、师长的真诚帮助等都是我们的幸福,幸福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懂得珍惜拥有的幸福。(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表述清楚即可。
【解析】【分析】(1)标题有三个关键词,“栅栏两边”“苹果”“甜”,从“栅栏两边”“苹果”两个词语来看,故事情节都围绕“栅栏两边”的两个家庭的 “苹果”展开的。从“甜”来讲有两层含义:表面指艾尔家的苹果很香甜;深层含义指胡安的善良和友好,消融艾尔对胡安的敌意和误解,从而给栅栏两边的两个家庭带来如苹果般甜蜜的幸福和和谐。
(2)第二段写艾尔不满分享果树,修建栅栏;第三段写艾尔看到,苹果树的一根枝条已悄悄伸进了邻居家的庭院。他想:胡安怎么可以从我的树上获得好处呢?”于是他心事重重;第四段写艾尔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苹果蛋糕,卡片上面写着“谢谢”,署名“胡安”。艾尔恼火极了,他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把卡片摔到地上,胡安偷了他的苹果!于是向投诉;剩下几段写艾尔到胡安家考察,得知。 (3)两次“脸涨得通红”,语境不同人物心理也会不同。第一处出现在第④段,秋天果实挂满枝头,艾尔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苹果蛋糕,卡片上面写着“谢谢”,署名“胡安”。艾尔就认为是胡安偷了他的苹果,这时他“脸涨得通红”,是因为心理气愤、恼火。第二处出现在⑩段,艾尔到胡安家考察,知道了事情的。这时艾尔“脸涨得通红”,他感觉自己比一只蚂蚁还要矮小。表现他此时的羞愧、内疚的心理。
(4) “盛开的小花也快活地眨着眼睛”,明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花赋予人的情态,“微风下,苹果树发出沙沙的声响;栅栏边……”也是景物描写,美好的景色,渲染温馨的氛围,烘托人物心理的变化,为下文艾尔到胡安家考察,得知的情节做铺垫。
(5)解答此题,抓住题干中的“幸福在哪里?文中的艾尔和胡安已经找到”一句,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了解他们是怎样找到的,即互相理解,以善良宽容,找到幸福。从这个角度来谈感想,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共同寻找并享受幸福来理解即可。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学会善良宽容,懂得感恩,知足快乐……
故答案为:⑴既指艾尔家的苹果香甜,也指善良、宽容消除了二人的隔阂,给栅栏两边的两个家庭带来愉悦、幸福、甜蜜;
⑵艾尔发现树枝伸过栅栏,心事重重;艾尔发现苹果被偷,向投诉;
⑶①表现了艾尔因发现自己的苹果被“偷”而气愤、恼火的心理。②表现了艾尔明白后羞愧、内疚的心理;
⑷运用了拟人修辞。写微风中苹果树的声响和栅栏旁边星星点点的小花在风中摇曳的情态,渲染温馨的气氛,衬托艾尔此时内心微妙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⑸参考示例: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摆正心态,对于生活不能奢求;其次要有善于发现幸福的慧眼,亲人的细心呵护、朋友的温馨话语、师长的真诚帮助等都是我们的幸福,幸福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懂得珍惜拥有的幸福。(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表述清楚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情节;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解答时,需结合“脸涨得通红”所在上下文的具体故事情节分析人物不同的心理;
⑷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头脑中要有赏析句子常用角度的知识储备。通读句子,可从从描写和修辞角度赏析入手;
⑸本题考查对材料主旨的理解与拓展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链接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材料的主旨,结合自身在生活实际中对如何获得幸福的看法并举出具体例子加以阐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