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品娱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形象比较谈

“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形象比较谈

来源:测品娱乐
2011年第9期 (总第93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rHE BORDER EC0N0MY AND CUI删RE No.9.2Ol1 Genend.Nn93 【名著赏析】 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形象比较谈 张锬 (长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长春130000) 摘要:19世纪前半叶的欧洲知识界,拜伦、普希金等作家以卓越的才艺表达着对自由理想的热烈追 求,“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形象系列出现了。他们怀着一种个人主义英雄理想的热情,酿造了社会变 革时代孤独的反抗者失去精神依凭而漂泊无着的性格悲剧,用低回浅唱的沉思和倾诉,铸成了不屈的诗魂。 关键词:“拜伦式”英雄;多余人;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11)09-0080-02 l9世纪,西方艺术迅猛发展,各文化阶层深 入思考民族的精神本质,“拜伦式”英雄和“多余 人”形象系列出现了。他们怀着一种个人主义英 雄理想的热情,酿造了社会变革时代孤独的反抗者 失去精神依凭而漂泊无着的性格悲剧。 一、漂泊的反抗者 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形象尊崇人道主义以人为 本的伦理观念,强调人的自由参与和表现,在反叛 社会中表现出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流浪。 拜伦早期诗作中,无论是海盗康拉德、“渎神 者”该隐,还是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哈洛尔德,均 以一种漂泊的反抗者形象出现。哈洛尔德高傲的性 格,使他不为庸俗虚伪的上流社会所接受;他的贵 族习气,又使他不与人民交往。最终离开祖国,到 海外去寻求解脱,足迹遍布欧洲。在《曼弗 雷德》中,主人公在深刻自悔中高傲地自我放逐 于阿尔卑斯山巅,在精神的漂泊中寻求罪或无罪问 题的答案,拒绝了精灵和恶魔的引诱,在克忍苦痛 中走向死亡。拜伦塑造的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 等人物,忧郁孤独、敏感自尊、高傲而玩世不恭, 四处漂泊,肉体的流浪源于精神的无所依凭。 与此同时,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下,俄罗 斯的“多余人”形象系列出现了,他们认识到是 自己的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但是在 集权下又舍不掉传统,只好游离于社会边缘,在游 戏人生中消极度日,成了无根的漂泊者。 此后又去波斯,最后死在从波斯回国的途中,虽然 不是漫无目白9地到处漂流,却始终远离家人和贵族 社会的生活圈子。别利托夫在种种尝试失败以后也 开始了漂泊生活,母亲的思念也不能拴住那颗渴望 漂流的心,他在欧洲流浪了八年之久,没有目 的,也没有终点,还将继续漂泊下去。小说的结尾 处他再次踏上了旅途,留在身后的是两个深爱他的 女人——母亲和垂死的克鲁奇菲尔斯卡娅。 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的漂泊反映了他们在当时 社会条件下找不到自己合适位置的苦闷心情,随着 机械的脚步麻木前行,寻找什么连自己也无从知 晓。漂泊既是反抗贵族阶级出身价值准则的一种方 式,也是对毫无出路的现实处境的一种逃避。他们 既是身体的漂泊者,也是精神的流浪者,才华无法 施展,理想无法实现,导致反抗的无目标和无意 义,也许唯有漂泊逃避才是摆脱内心纠结的方法。 二、的性格悲剧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在打死连斯基后十分痛苦, 为抚平受伤的心灵,他在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地上 漫游了三年之久。毕巧林是个四处流浪的军官,从 彼得堡来到高加索,离开高加索后被派往格鲁吉亚, 收稿日期:2011-06-17 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形象的悲剧人生是由其性 格决定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个人真诚情感和奋斗 抗争的体现,烙刻着诗人的思想气质个性印记。他 们可以是不同出身,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反叛方 式,但都具有相同的悲剧精神,即清醒地把握现实 的悲剧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与超越精神。 多余人系列形象是矛盾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体 现。别尔嘉耶夫指出,俄罗斯民族是个易走极端的 民族,有地域、宗教和斯拉夫民族自身的因素。 “它同时含纳了西方和东方两种因素,在精神深处 有两股势力发生着冲撞和相互作用。在这种独特的 地理位置上生长起来的文化,明显具有一种‘二 律背反’的特点。”L】 两种力量不停角逐,造成了 作者简介:张恢(1984一),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rf ——80 I——-.1 BIANJIANG JING YU M 张佼:“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形象比较谈 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多余人形象系列作为俄 罗斯民族性格的代表同样表现了矛盾的性格特点。 首先是奥涅金,在爱情上,开始时的拒绝和后来对 达吉亚娜的追求都是真诚的。这样的行为展示出了 他性格上的矛盾性。没有生活目标,不知道为什么 而活,甚至不知道为获得什么而活。在友谊上,奥 涅金对连斯基的态度则表现得更为矛盾。 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是一个比奥涅金更加矛 盾的人,在他身上,痛苦的悲观绝望始终与烈火一 般的叛逆激情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他具有良好的天 赋、旺盛的精力和丰富的感情,另一方面又对生活 心灰意冷,内心厌倦。这种性格矛盾在与少女贝拉 的交往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的冷漠直接导致贝拉 的死亡。贝拉死后,马克西姆以为他会内疚,可是 毕巧林却无动于衷,甚至“抬起头来笑了”。毕巧 林怪诞性格的基本特征就是冷与热的对立矛盾。 可见,拜伦式英雄突出的特征是个人叛逆,而 多余人性格的突出特征是性,他们具有思 考能力,智慧过人,试图发现生活的真理和寻找内 心的和谐自由,但却不具有从贵族环境中脱身出来 的坚毅性格,无法脱离社会现实采取行动,而被生 活拒之门外。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等形象有 理想、有抱负,希望通过努力斗争去改变社会现 状,然而又深受其个人性格和民族性格的,对 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一个化成对社会的激 烈反抗,在与社会不相容的决绝态度中叛逆;一个 化成消极颓废,在对人生和社会的绝望中消极遁 世。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形象系列反映了19世纪 西方知识分子对自己未能尽到社会责任的反思,具 有深刻的悲剧性。 三、个人主义的英雄理想 西方浪漫主义的精神核心是个人主义。要求充 分发挥人类自主自决的主体精神,以自然状态的自 我为中心来确立人生态度,反对约束与压迫人性。 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形象在个人生活和现实人生实 践中把个人主义理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折射出l9 世纪西方诗人个人化的英雄理想。 拜伦式英雄的叛逆是高度个人性的,他们以自 身的个性与情感去挑战一切,怀着满腔热情奔向永 恒理想,但最终还是不免失败,甚至个体生命的毁 灭。他们悲剧的根源在于试图以有限的个体去穷尽 宇宙的奥秘,进而摆脱自身乃至人类的悲剧性处 境,达到自由完整的境界,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参考文献: 个人主义英雄理想破灭的结局不可避免。 当时的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试图唤醒民族的自 我意识和精神。因为他们固有一种高度的社会 责任感,勇于追求精神理想,不满足于平庸的物质 生活。多余人形象反映了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的美 好理想和生活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他们以一种极 端消极的方式,无所事事的懒散反叛着社会。不满 足于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状态,幻想用自己 的知识和思考去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但结局往 往是不幸和无可奈何。《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 涅金之所以为奥涅金,在于他产生了“多余感”。 生活所显示的虚幻使他超越生活本身,去思考生命 的意义,但找不到答案,于是失去了生命的热情和 生存的勇气。贵族青年毕巧林才思敏捷,洞察力非 凡,但只是在爱情游戏中发泄旺盛精力。“我爱女 人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快乐。”他寻找的是短 暂的刺激,而不是真实的幸福。他的心灵充满厌 倦,既不珍惜别人,也不珍惜自己。别利托夫到了 三十岁既无职务也无家室,远离本阶级的生活圈 子,在漫无目的的游历中度过了最好的青春年华。 罗亭聪明热忱、善辞令,向往真理,对未来有着美 好的憧憬。但他缺乏毅力,“夸夸其谈”,“坐而论 道”,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接连碰壁。绝 望之余,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 “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 摩夫尤其如此。虽生性善良,颇有教养,但祖传的 庄园领地和三百多农奴的奉养使他无所事事,日久 便失去了生活意志和兴趣,变得悠闲散漫、好吃懒 做,害怕任何变动,不敢付出也不敢接受,连友谊 和爱情也拒之门外,只知道成天躺在沙发上,像一 只单细胞动物直到死亡。 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形象追求人性的张扬和解 放,但在具体现实变革实践中,有的像飞蛾扑火般自 取灭亡,有的是用消极怠惰的态度对待生活,缺乏实 干精神,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怨天尤人。这两种反抗形 式是社会要求变革的现状和这种变革根本上不能实现 的必然结果,都是个人主义英雄理想的体现。 综上所述,作为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度成长起来 的文学现象,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形象在很多方面 具有相似之处,他们是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 作家思想的艺术反映。在19世纪前半叶的欧洲知识 界,拜伦、普希金、赫尔岑、屠格涅夫等作家以卓 越的诗才诗艺表达着对于自由和英雄理想的热烈追 求,用低回浅唱的沉思和倾诉,铸成了不朽的诗魂。 [1]别尔嘉耶夫集[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4). [2]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J].作家,2011,(10) [责任编辑:赵云长] JIANGJING YUWEN一 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