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体育转型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启示
来源:测品娱乐
第18卷第1期 2014年1月 体育科学研究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Vo1.18,No.1 Jan.,2014 澳大利亚体育转型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启示 浦义俊 ,吴贻刚 ,郑学增。 (1.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江苏常熟215500;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200438;3.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体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体育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澳大利亚在高水平竞技体育领域、大众体育领域、女子体育领域、土著居民体育领域和残疾人体育领域面临重要 挑战,这也是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体育制定的基本出发点。此外,澳大利亚体育的转型特征表现为:体育政 策纲要的结构更富层次性和衔接性;体育的具体措施更加细化,并且更富针对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指出 了澳大体育发展的挑战及转型给予我国体育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澳大利亚;体育;转型 中图分类号:G 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14)O1—0013—05 Australian Sports Policies Transition and Its Revelation PU Yi-jun ,WU Yi—gang ,ZHENG Xue-zeng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2.College of P.E.and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 200438,China; 3.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study Australia’S sports development challenges and policy.The re- search shows that Australia in the field of high—level competitive sports,mass sports,women’S sports,indigenous sports field and disabled spots sector faces major challenges,which is the Australin asports policymakers’basic starting point the new cen— tury.In addition,Australia’S sports polic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orts policy framework more layered struc- ture and articulation;speciifc sports policy measures more refined and richer relevance,clarity and operability.Finally,it pointed out that the UM sports development challenges and policies in transition give China's sports policy development related enlightenment. Key words:Australia;sports policy;trnsforamation 继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的巅峰时刻以来,澳大 利亚在新千年再次迎来了竞技体育发展的高峰,即 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分别获得 16枚和17枚金牌,金牌榜蝉联世界第四,这成为澳 大利亚竞技体育再度崛起的重要里程碑。但2008年 以来,澳大利亚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又呈现出一定程度 的滑坡,尤其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仅获得了7 枚金牌,造成了近20年来最大的一次滑坡…。从表 象上看,作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澳大利亚可能仅仅是暂 各种挑战为切人点,以其十多年来的体育发展为 重要分析对象,探寻澳大利亚的体育转变特征, 从而为我国进一步通过发展引导体育事业进步 提供有益参考。 1 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体育发展所面 临的挑战 澳大利亚作为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往往以广泛的 国民体育参与基础、特色鲜明的体育生活方式、传统 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世界领先等为重要形象标识。 时性或偶然性的发挥失常,但从其竞技体育发展的内 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来看,这种滑坡现象则具有必然 性。本文将以新千年来澳大利亚体育发展所面临的 收稿日期:2013—12—19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TY006) 另外,澳大利亚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人均资源占 有量的优势又为澳大利亚体育发展锦上添花。看似 第一作者简介:浦义俊(1983一),男,江苏常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竞技体育管理。 体育科学研究 第18卷 发展完善甚至完美的澳大利亚体育很难将“严峻的 挑战”和“发展危机”等词汇与其相连,但事实上,当 今的澳大利亚确实在体育发展的诸多方面遭遇严峻 挑战。为此,澳大利亚联邦于2008年还专门发 布了一个重要文本,即《澳大利亚体育:出现的挑战 和新的方向》 j,这一文本以视角,较为全方位 地阐明了各种挑战的存在,进而为澳大利亚体育 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该文本指出,澳大利亚虽然在2008年之前的几 届奥运会上表现出了较为强劲的竞争实力,但澳大利 亚的竞争优势正逐渐缩水,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涌现, 原有的竞争对手则在逐渐变得更强。虽然澳大利亚 体育领域的改革呼声由来已久,相关的专题报告也不 断被呈送,相关的改革提议也不断被提出,但实际上, 过去的十年间,澳大利亚体育领域的改革鲜有实质之 举,相关建议也很少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进一 步改革体育领域已刻不容缓。 其一是在高水平竞技体育领域的挑战。虽然在 过去澳大利亚高水平竞技体育的世界表现是有目共 睹的,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至2004年雅典奥运 上,分别获得了27、41、58和49枚奖牌,其中2004年 还获得了历史新高的17枚金牌;又如澳大利亚国家 队在橄榄球、板球、曲棍球、女子篮球等项目上均获得 了世界冠军;而这一系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澳 大利亚体育学院的建立,因为其建立将澳大利亚高水 平精英运动员的培养纳入到了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 化轨道。当今,许多国家都在采用类似于澳大利亚的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结构和计划,许多优秀的澳大利亚 教练员和科研人员都向海外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客 观上为澳大利亚的竞争对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精英运动员的人才库上,澳大利亚的人才库数量大 概是20万,而美国则有200万之多,而中国则被认为 有2 000万。另外,澳大利亚的人口老龄化相比较而 言更为严重,其他国家如中国则相对有更为庞大的年 青人群。此外,和澳大利亚水平较为接近的竞争对手 则在进一步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人力度,如英国为了 备战伦敦奥运会,已经大幅度增加了财政开支,诸多 欧洲国家也在做项目结构调整,澳大利亚的传统优势 项目面临挑战。 其二是在大众体育领域的挑战。近些年来,澳大 利亚国民体育参与率的持续走低是不争事实,有数据 显示,在2004至2005年期间,l5岁以上的澳大利亚 人群中70%被视为缺乏运动或者运动不足。这种较 低的锻炼水平促使澳大利亚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 中国民体重超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1990年至 1995年期间,澳大利亚成年肥胖人群数量已经翻了 一番,从9%上升至18%。而2007至2008年的国 民健康调查显示,68%的成年澳大利亚男性和55% 的成年澳大利亚女性具有身体超重或肥胖特征。而 澳大利亚5到17岁人群中则有17%的超重率和近 8%的肥胖率。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加之人 口老龄化的影响,澳大利亚整个国民群体的肥胖率将 在2025年达到29%。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预防肥 胖以及各种相关的慢性疾病,但在澳大利亚的社区层 面,国民平均每周花在体育以及户外活动上的时间已 经平均下降了近1 h,而每周花在看电视或者上网上 的时间则平均增加了近1 h。最近的一项调查也表 明,大概1 180万的澳大利亚人没有参加有组织的体 育运动,在2005至2006年期间,则大概有550万人 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或身体休闲活动。可见,新 世纪以来,澳大利亚国民体育参与情况逐渐在恶化。 其三是在女子体育领域的挑战。在澳大利亚,女 子体育运动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英雄 式的女性运动员,但是从整体上看,女子体育仍然大 大落后于男子体育的发展。澳大利亚女子体育领域 往往存在这样一个怪圈,即女子体育往往由于媒体关 注度的不足导致公开度和形象度不够,从而导致赞助 和酬金的低下,进而导致财政资助的不足,最终又导 致媒体关注度的低下,就是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下, 澳大利亚女子体育发展遇到了瓶颈。有数据显示,14 岁以上的女子参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的比例仅为 53%,而65岁以上的女性参与率只有30%。另外, 在40个顶级体育组织中仅有13%的女性任职于行 政主管职务,而电视体育节目中所播放的仅有2%是 女子体育。可以说,这一系列的不利数据对于进一步 构建澳大利亚的国民体育认同显然是不足的。 其四是在土著居民体育领域的挑战。数据显示, 在2001至2005年期间,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的体育 参与率逐渐走向低水平,15岁以上的土著居民中所 形成的缺乏运动行为已经由37%上升到47%。原 本,体育参与能够帮助土著居民和非土著居民间架构 沟通桥梁,消除隔阂,但在如今的这种情况下,体育的 沟通功能显然正在逐渐下降。 其五是在残疾人体育领域的挑战。显然,残疾人 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或身体活动是有明显障碍的, 一直致力于给每一个人提供参与体育的机会与权力, 第1期 浦义俊,等:澳大利亚体育转型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启示 ・15・ 但在当今的社会层面仍然存在很多阻碍残疾人体育 代表I生 ,因为这是近年来澳大利亚逐渐认清自身体 发展的因素,如残障体育设施的不足、残疾人教练的 育发展所遭遇挑战之后所形成的一项重要的针对性政 缺乏以及残疾人竞赛体系的不健全等等。 策,这代表了澳大利亚体育发展的最前沿,也是体 2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体育的发 育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展概况及转型 第一,体育纲要结构的转型。虽然上述两项 体育具有一定的相似点,即综合性比较强,均对 21世纪之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澳 精英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参与以及体育药物等领域进 大利亚体育的特点较为鲜明地表现为对高水平竞 行了发展规划。但两者在纲要的形式表达和内 技体育领域的高度重视。为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 容分类上则具有鲜明的不同点:其一为后者在划分具 澳大利亚还专门制定了目标化管理的《奥运会精英运 体领域的时候更加注重层次性,将一级纲要 动员计划》E3 3,旨在奥运会取得更多的金牌和奖牌,是 细化为更为具体的二级纲要,并针对二级纲 以运动成绩为最高目标。其他领域包括青少年体育、 要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具体措施。其二为后者在 社区体育等也有相应名称的出台,但显然的是,这 纲要之间更加注重衔接和串联,换言之,纲 些都是被单独制定并颁布的,故而整合度不足,关 要具体类目之间的孤立性逐渐在降低,各纲要之 联I生欠佳,相互间的良性互动和促进度缺乏。 间和具体措施之间的互动性逐渐在增强、相互影 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联邦逐渐意识到 响更为密切。如在一级纲要上,体育发展通道的构建 优化设计结构、整合设计内容的重要性,因此 便是在草根体育发展与精英竞技体育发展之间架构了 在2001年便制定了整合性的体育——《澳大利亚 一座牢固的疏通桥梁;再如,在体育发展通道的二级纲 竞技能力的回归:一个更有活力的澳大利亚》 J,其内 要上,其特点鲜明地表现为充分促使运动员、教练员、 容主要涉及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体育组织机构的优 志愿者和相关工作人员与社区体育进行更为广泛的接 化、大众体育参与、青少年体育、体育药物与公平竞赛 触,这不仅能够在一方面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又能在 等问题。近年来,澳大利亚所颁布的另一项体育, 精英运动人才选拔与输送上做到与基层更为紧密的对 即2010年的《澳大利亚体育:成功的通道》则更具时代 接,因此能够形成双向的有益互动(见表1)。 表1 2001和2010年澳大利亚两项重要体育的纲要结构比较 名称力的澳大利亚》萋 煮 悲力 回归:( )2001 一个更有活 《澳大利亚体育: 。一 。成功的通道》一 ~一 … (20l0)政 辜 喜篓笃 域保持成功 1增加澳大利亚参与体育的人口数量 纲 篓算墓 物斗争 2强化体育发展通道 3继续为在高水平竞技体育领域取得成功而奋斗 1.1通过教育提高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的数量 1.2支持我们的体育组织机构提高社区参与度和社会接纳度 1.3资助残疾人体育及其残疾运动员 1.4打破妇女和女孩参与体育的障碍 1.5打破土著居民参与体育的障碍 1.6建设休闲运动场所 2.1支持我们的志愿者和社区教练和工作人员 二级无 2.2促使我们的运动员对社区体育和参与的贡献最大化 纲要 2.3人才发现与选拔 2.4促进发展通道 3.1支持并留住我们高水平的教练员和工作人员 3.2提高对国际竞赛的支持度 3.3对我们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投资 3.4创新、研究并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环境 3.5改革我们高水平的训练学院和学术机构 3.6继续同体育领域的药物滥用进行斗争 结构只设定了一级纲要,并针对一级纲要直接 设定了一级和二级纲要,并针对二级纲要制定了具体措施。且纲要第二 特点提出相关的措施。 部分强调了对第一、三部分的衔接性和串联性。 ・16・ 体育科学研究 第18卷 第二,具体措施特点的转型。明确、具体、清 晰和可操作性强是体育能够提高执行力并取得 更好的执行效果和评价效果的前提,也是衡量一项体 育质量高低的关键。笔者就“提高体育参与”的 享好处”这类表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更难以把握。 而后者,即《澳大利亚体育:成功的通道》(2010)所表 达的措施则相对而言更加明确与具体一些。如 青少年体育参与上则是明确的通过提高体育课程优 先权和增加活动课时,以及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等来 达成;又如利用体育组织机构来提高体育参与率方 面,则明确要求资金的支出、计划的拟定、结果的传递 等等。又如在残疾人体育参与和土著居民体育参与 上则给出了5 000人的明确指标(见表2)。虽然这 些措施并非十全十美,但总体而言,后者的具体 措施在针对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上要更强。 相关领域措施进行两者的横向比较,从《澳大利 亚竞技能力的回归:一个更有活力的澳大利亚》 (2001)相关的具体措施看,其在提高体育参与 人群的方法上更多的是依赖于相关体育组织的吸纳 功能和服务功能。如其反复强调体育组织、学校、体 育俱乐部在招募、接纳并注册成员上的功能,并要求 其发挥作用、加强联系等,但却缺乏更为具体的方案; 又如其所陈述的“确保某某人群获得发展机会和共 表2 2001和2010年澳大利亚两项重要体育在提高体育参与领域的具体措施比较 名称有活力的澳大利亚》萋 氅 的回 : )(2001 一个更《澳大利亚体育:一 ‘ 成功的通道》(2… 0l0)差垂 蒌襄霎雾蓁雾一謦 篡 荛: i 主:: . 鍪 暑嚣 霎銎 率,并且作为和 : 三 == 一 量 薰茎茎重 蓁一= 特点 表达相对笼统,可操作性相对不足。 运动潜力的女 内容相对细化,针对性和明确性相对较高,可操作性相对更强。 第1期 浦义俊,等:澳大利亚体育转型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启示 3对我国的启示 澳大利亚和中国都是竞技体育大国,但比起中 国,澳大利亚率先确立了体育强国的地位,这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其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均衡发展。但 即便如此,国强民富的澳大利亚仍然在新世纪逐渐遇 到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其联邦适时对体育发 展进行了调整与修订,体现出了一定的前瞻陛和 战略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面小康时 代的来临,我国体育的制定也必将逐渐适应时代 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引导我国体育事业向更高层次演 进。基于此,势必能从当前澳大利亚体育的转型 中得到一定借鉴。 首先,应进一步提高体育结构的整合性和融 合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 结构的转型、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型、思想文化领域的 转型都为国民重新认识体育的内涵以及对体育文化 需求的重新定位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在当前我国 体育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仍然欠发达的背景下,人民日 益增长的体育文化发展需求和现实供给不足之间的 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从20世纪9O年代以来,我国 体育的制定进程逐渐加快,如全民健身领域、学 校体育领域、竞技体育领域、体育产业领域等诸多领 域都形成了相应的重要,这些不仅及时填补 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也对我国体育事业的适 时推进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随着社会转型的 进一步升级,我国体育领域必然会出现各种新矛盾, 并且从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来看,进一步提高各体育 领域发展间融合性和互动性也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 未来的体育发展方向应向整合性与融合性发展。 如关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竞技体育与群众体 育之间、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等可以通过更加有 效的引导来推进,而单独针对某一领域的发 展方式则未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应进一步提高体育实施对象的社会分 层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民 的社会分层结构更加复杂,不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和 群体,同时社会阶层的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如在当 前,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失地农民群体日益庞大,新生 代农民工群体对老一代农民工群体的逐渐取代,农村 孤寡留守老人和儿童数量的增加,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老年人群体的增加等等,这些社会群体在我国当前具 有鲜明的时代性。而从澳大利亚体育具体措施 的出发点来看,其儿童、青少年、女性、土著居民以及 残疾人等均逐渐成为其提高体育参与度的施政突破 口,因为这部分人群确实是当前澳大利亚体育参与的 薄弱点。因而,就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和学校体育发展 领域而言,应进一步将措施的实施重点聚焦在我 国的体育参与薄弱人群上,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群 体,因为这部分人群最易接受新鲜事物,也代表了我 国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 再次,进一步通过体育构建高水平竞技体育 与基层体育间的发展通道。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体 育的鲜明特点是逐渐开始注重体育输送与发展 通道的建设,尤其注重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发现与培 养,其学校以及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基层教师和教练承 担了人才选拨和推荐的重要职责。一旦被选中,这些 有天赋的学生则会被输送到澳大利亚体育学院或者 各地方体育学院进行更为系统的培养并接受更高层 次的教育,学习优秀的还给予可观的奖学金。我国青 少年群体比澳大利亚要庞大,故而,有潜能或天赋的 儿童或青少年自然也更多。因此,我国的体育应 充分注重对基层体育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对接的支持 度,如应进一步构建基层的科学选材网络体系,重视 对后备人才数据库的科学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的选材 理念和模式,加强基层教师和教练在后备人才选拔上 的专业培训,而在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尤其要注重体 教融合式培养。 参考文献 [1]网易体育.奥运资料库——历届奥运会奖牌榜回顾[Ell/ OL].(2013-06-30)[2013-10-12].http://data.sports.163. com/staticpage/20/medalrank.htm1. [2]Australian Sport:emerging challenges,new directions[R]. Austrlaina Government,2008. [3]Olympic Athlete Program Making Great Ausrtlaians[R].Na— tional Sport Information Center of Australian Sports Commis-- sion,1994. [4]Backing Ausrtlaia’s Sporting Ability A More Active Australia [R].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2001. [5]Australian Sport the pathway to SUCCESS[R].Austrlaian Gov- emment,2010. [责任编辑江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