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以往的传统教学只重视机械地练习,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教学虽然需要反复练习,但更需要兴趣的培养。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最有效的学习保障”。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认为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尽可能的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转变教学方法
课堂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作为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知识的容器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体育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不再是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应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而新课标正是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还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只是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三、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早操、课间操,都是学校规定,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它可调剂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暂缓学习疲劳。这不仅能够达到一定的锻炼身心的目的,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也是有益处的。此外,还要提倡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要经常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如广播操、拔河,跳绳、踢毽子比赛、秋﹑冬季运动会等。这样,不仅活跃学生学校生活,增强了学生们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进取精神。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意志,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