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酿酒用什么菌发酵”。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酿酒的核心发酵菌种包括霉菌、酵母菌及细菌三类,具体菌种与酒类密切相关。
酒类发酵的本质是微生物将糖分转化为酒精的过程。根据不同酒类的原料和工艺,核心菌种组合差异明显,需针对性分析:
1. 黄酒/清酒类:米曲霉为主力菌种
米曲霉(学名:Aspergillus oryzae)通过分泌α-淀粉酶、糖化酶,可将大米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此菌形成的白色菌丝会包裹蒸米,称为「酒曲」。浙江绍兴黄酒厂检测数据显示,优质酒曲中米曲霉活菌数达10⁶ CFU/g以上才能确保充分糖化。
2. 白酒类:大曲复合菌群发酵
高温大曲(如酱香型白酒用)含耐高温的嗜热芽孢杆菌、红曲霉等,而中低温大曲(清香型白酒)以根霉、毛霉为主。茅台镇研究显示,大曲中已鉴定出67种细菌和34种真菌,其中毕赤酵母(Pichia)代谢产生的酯类物质是酱香风味的重要来源。
3. 啤酒类:单一酿酒酵母控场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麦芽汁中主导发酵。上发酵酵母(艾尔酵母)工作温度18-24℃,形成果香;下发酵酵母(拉格酵母)在8-12℃沉淀桶底,产出清爽口感。现代精酿啤酒厂会复配不同酵母株,如布雷特菌(Brettanomyces)可增加酸味复杂度。
4. 葡萄酒类:野生酵母与人工菌种混合
葡萄皮自带的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启动初期发酵,当酒精度超过5%时,酿酒酵母接过主导权。智利2023年酿酒研究报告指出,添加商业菌株EC1118可使发酵效率提升20%,但会削弱产地特色风味。
5. 米酒/醪糟类:根霉与酵母菌接力协作
根霉(Rhizopus)在30℃环境下48小时内完成糖化,随即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湖南农村传统工艺监测显示,发酵72小时后的米酒酵母菌浓度达峰值(约10⁸ CFU/mL),此时酒精含量约3-5%,适合直接饮用。
理解了不同酒类的核心菌种后,需要特别关注温湿度控制。例如绍兴黄酒采用「冬酿」工艺,利用冬季15℃以下低温抑制杂菌;而固态白酒发酵时,窖池温度需稳定在28-32℃以保持菌群活性。酒厂通常会通过PCR检测技术监控菌群比例,确保发酵过程可控。